【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愉快的寒假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那些幸福美好的瞬间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就像昨晚的焰火晚会,那些花灯、焰火美吗?说说你们看到了哪些让你“惊艳”的焰火?(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眼中的烟火花灯之美。
)
师:元宵焰火狂欢是古往今来朝廷民间都甚为重视的,文人墨客们也为此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诗词佳句。
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曾经为元宵夜留下墨宝,他眼中的元宵焰火是怎样的热闹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千古名句又是如何在元宵夜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一起走进宋朝的元宵之夜。
二、释题
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元夕,题目。
即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互联网查询,查找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三、初读诗歌,批文入情
①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整首词。
初步感知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②2名学生试读,教师适当指导集体朗读、体会情感。
③互联网上听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四、研读诗歌,体悟诗情
1、二读诗歌,赏析诗人笔下元宵盛况。
思考:诗人在元宵之夜看到了哪些景象?诗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盛况的?(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尽量使用文学语言)
明确:①焰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
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②车马、音乐、花灯:“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里既写了夜里的场面还描写出人的活动。
有人吹萧,箫声悠扬;明月清光在流转,整夜里鱼龙灯盏随风飘舞。
——焰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
③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盛妆艳服,欢声笑语
2、三读诗歌,鉴赏“那人形象”。
思考1:诗人笔下的元宵节可谓热闹非凡,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地欢乐。
在大家都在欢乐时候,我们的作者却是独特的,他到底在干什么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人所寻找的”那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明确:她是词人的意中人。
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
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思考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辛弃疾生平遭遇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①起义南归时期。
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②辗转任职时期。
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③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