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
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
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
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
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①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怕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不怕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犹豫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坚定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③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有的人经商了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板书设计:大山——火车——变化?追求“北京话”:情感(依附)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怕不怕犹豫坚定头巾、法卡:物质(享受)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追求失落34回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一、复习导入:(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
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识记生字词: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 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3、词、句。
(1)古今词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走投无路的境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如此:古:像这样。
今:不够(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丢弃。
);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房舍。
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向: 寻向所志( 以前); 眈眈相向(对着)中: 晋太元中(中:名词,年间。
);中无杂树(中:名词,中间。
) ;村中闻有此人(中:名词,里面。
) 其:各复延至其家(其:代词,他(们),即村中人。
); 得其船(其:代词,他的,即渔人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代词,他,即渔人。
)行:复行数十步(行:动词,走。
);缘溪行(行:动词,划行,划船。
) 复前行(行:动词,走。
)。
得:便得一山(得:动词,看见,看到,遇到。
); 得其船(得:动词,找到,寻到。
)不复出焉(出:动词,出去。
) 不复得路出:皆出酒食(出:动词,拿出,摆出。
); 既出,得其船(出:动词,出来,出去。
) 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wèi):介词,给,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wèi):介词,给,对,向);捕鱼为业(为(wéi):以……为……,译作“把……当作……”。
)兼词: 不复出焉(焉:是个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可译作“从这里”。
(3)通假字1、⑴具答之。
⑵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详细,详尽。
)2、便要还家。
(“要”通“邀”:请,邀请。
)3、处处志之。
(“志”通“志”:做记号,做标记。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二课时三、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桃花源记教案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四、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
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五、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