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学研究名词解释

护理学研究名词解释

护理学研究1. 护理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索护理领域中的问题,并用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

2. 2人体试验:是指把健康人或患者作为受试对象,用人为的实验手段,有目的,有控制地对受试对象进行研究和观察的行为过程。

3. 有益的原则:维护研究参与的利益,并尽可能地使受试者免于遭受伤害。

4. 尊重人的尊严原则:医学研究应当充分尊重人的生命,健康,隐私与人格等固有的尊严,人权和基本自由,而且应当以维护参与者的利益高于单纯的科学或社会利益为原则。

5. 公正的原则:在人人平等原则的指导下,确保所有人得到公正与公平的对待,以及将利益与风险做出公平的分配。

6. 知情同意:参与者已被充分告知有关研究的信息,并且也能充分理解相关的信息,具有自由选择参与或退出研究的权利。

7. 真实性:研究者应对研究方法和结果的真实性负责。

8. 客观性:研究者在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论文撰写等整个研究过程中应保持客观性。

9. 指令性或招标性课题:指由国家或各级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需要而下达的明确的科研任务,课题方向明确,目标清楚,一般均为专项拨款和限期完成。

10. 自选课题:指本单位或者个人自由选题,课题选择范围广,通过研究工作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后,可以进一步申报指令性或招标性课题。

11. 选题过程:是研究工作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12. 假设:指研究者对已确立的研究问题,提出一个预期性的结果或暂时的答案,需要通过研究最后来证实或者否定。

13. 研究对象(受试对象):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观察目标总体。

14. 变量;是研究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变化因素。

15. 自变量:指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自变量不受结果的影响,却可导致结果的产生或影响结果。

16. 依变量(应变量,因变量):指科研目的,它随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也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17. 外变量(控制变量,干扰变量,干扰因素):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应在科研设计中尽量排除。

18. 研究指标:指在研究中用来反映研究目的的某些现象和测量标志,也是确定研究数据的观察项目,通过指标所取得的各项资料,可从中归纳出研究结果。

19. 准确性:所选指标是否能准确反映研究的内容,且有特异性。

20. 客观指标:通过仪器或者设备测量得到的,而主观指标则是通过研究者和受试者自己的主观判断形成的。

21. 可行性:指确定的研究指标在现有的研究仪器设备,经费,技术等条件下是否能达到,是否能够准确获得。

22. 预实验:也称可行性研究或实验研究,即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前,为保证科研工作能按照设计内容顺利进行,先做一个小规模的实验,目的是为熟悉和摸清研究条件,检查课题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有无需要修改的地方,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否可行等。

P1823. 科研计划书:也称为项目申请书,目的是研究者将自己的科研设想、思路、科研实施方案等通过计划书形式充分地表达出来,以得到同行专家和科研部门的认可,批准该科研项目的实施,同时也是为了得到科研资金资助的一个必须环节。

24. 研究的题目:题目名称应确切地反应研究内容和范围,要简明、具体,内容切忌抽象笼统。

25.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此部分内容是科研计划书的主要组成部分,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该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主要参考文献等3个部分。

26. 研究的预期目标:即为研究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表达应具体、准确、可行。

P1927. 资料的整理: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讲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按照调查目的进行审核、补充、评价、分类和汇总,从而使原始资料系统后、条理化、能完整地、科学地反映事实。

P2028. 审核:是指对需要的原始资料进行认真审查与核实的过程,实际上它与资料的收集是同步进行的。

29. 社区护理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工作促进社区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社区护理的发展。

P2430. 文献: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P2631. 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主要指原始论著、期刊上刊登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档案资料、专利说明书等。

32. 二次文献:是将大量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著录其特征,并按一定的顺序加以编排,以供得这检索形成文献。

33. 三次文献:是科技人员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大量的一次文献,经过阅读、分析、研究、整理和概括而编成的文献。

P27 34. 零次文献:指未经发表或未进入社会交流、未经系统加工整理的最原始文献35. 文献检索:是指根据文献的外表特征或内容特征,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通过一定的方法,从检索系统中查出特定文献的过程。

36. 量性研究:亦称定量研究,是一种计量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指标获得数据资料,用自然科学方法来验证模式或系统理论。

P4837. 质性研究:亦称定性研究,是对某种现象在特定情形下的特征、方式、含义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解释的过程。

P4938. 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性研究,是研究者采用随机分组、设立对照及控制或干预某些因素的研究方法。

P5139. 干预:亦称操纵,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40. 干预措施:是指施加于受试对象、实验中需要观察并阐明其处理效应的因素。

41. 对照:是指将条件相同、诊断方法一致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接受某种与对照组不一样的实验措施,最后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

42. 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合实验组的数据均来自同一组样本,即将研究对象自身在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P5243. 组间对照:是指相比较的两组数据来自两组不同的受试者。

44. 配对对照:将研究对象按某些特征或条件配成对子,这样每遇到一对就分别给予不同处理。

45. 随机化:是指随即抽样和随即分组,即从目标人群中随机地选择样本并且将这些被选到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46. 实验前后对照设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式样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的干预措施或在常规基础上加上新方法,而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方法,两组同时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测量某些指标。

47. 单纯实验后对照: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实验组施加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加干预措施,然后观察比较干预后两组在依变量上的差异。

P5348. 索罗门四组设计:是为避免研究对象敏感及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将实验前后对照设计和单纯实验后对照设计组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49. 类实验性研究:亦称准实验性研究,即研究设计中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内容,不同之处是类实验性研究设计内容缺少按随机原则分组或没有设对照组,或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P5450. 不对等对照组设计:该设计包括干预措施和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研究对象,这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研究对象是非随机分组的,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测量或只进行实验后测量。

P5551. 非实验性研究:是指研究过程中队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和处理的研究方法。

P5652. 描述性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获得研究对象的有关特征的研究。

53. 现况调查:是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特定时间内收集与健康或疾病有关的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54. 普查: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所有对象进行调查或检查。

55. 抽样调查:是从研究人群的全体对象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估计出该人群的患病率或某种特征的情况,是一种以局部估计总体的调查方法。

P5756. 纵向研究:是对一特定人群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疾病或某种特征在该人群及个体中的动态变化,即在不同时间对这一人群进行多次现况调查的综合研究。

57. 相关性研究:是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58. 比较性研究:是在自然状态下,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现象、行为或人群的异同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P5859. 病例对照研究:是将现已确诊患有某疾病的一组患者作为病例组,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另一组个体作为对照组。

60. 队列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是观察目前存在差异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持续若干时间后再比较两组的情况。

61. 总体:就是根据研究的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

P5962. 样本:就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是实际测量值的集合。

63. 抽样:是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然后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P6064. 概率抽样:是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使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

65.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即先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按某一特征顺序统一编号,再规定抽样间隔H,通常H为总体例数N与样本例数n之比。

P6166. 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是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差别较大的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

67. 整群抽样:是先把个体聚集成群,然后随机抽取其中的几个群,被抽到的群中所有个体组成样本。

P6268. 非概率抽样:是指抽样是没有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不是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选择进入样本。

69. 方便抽样:也称便利抽样或偶遇抽样,即从总体中选择最容易找到的人或物作为研究对象。

70. 定额抽样:又称配额抽样,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或某些特征分成不用的类别,然后依照每一类中个体占总数的比例来抽取相应数目的个体构成样本的方法。

71. 目的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及对调查总体的了解,有意识地选择某些研究对象。

P6372. 滚雪球抽样:也称网络抽样,指当研究者对总体人群的确切范围所知较少,而又想了解他们的相关情况时,可以利用社会网络的优势和朋友间具有共性的特点来进行抽样。

73. 随机误差:是指随机抽样研究中由于个体间差异所导致的样本值与总体间的误差,它是不可避免的。

74. 系统误差:即偏倚,是指研究结果系统地偏离了真是情况。

75. 选择性偏倚:是指由于被入选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入选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所造成的研究误差。

P6476. 入院率偏倚:也称伯克森偏倚,是指当利用医院就诊患者或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入院率不同而导致的偏倚。

77. 诊断性偏倚:指选择用作研究的病例,因诊断不准确或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不统一而引起的偏倚。

78. 无应答偏倚:是指调查对象存在对研究设计中应予调查但因各种原因拒绝回答问题的人或失访人。

79. 分组偏倚:是指组成试验组的成员,完全与整体情况存在差别,特别是在健康情况上有明显差异。

P6580. 信息性偏倚:又称观察性偏倚,常发生于研究实施阶段,指研究中有关研究对象的或来自于研究对象的信息是错误的。

P6681. 回忆偏倚:是指研究对象在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或经历时,由于记忆失真或记忆不完整,其准确性、可靠性存在系统误差所产生的偏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