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区与区时的习题-和方法

时区与区时的习题-和方法

时区区时难题1.许多人都看过夕阳西下的情景,你可曾留意太阳西落的方位?下图是我省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天中,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图。

比较浙江省冬天和夏天的落日方位,若只考虑哪一个较为偏南或偏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两者落日方位相同B .夏天的落日方位比冬天偏南C .冬天的落日方位比夏天偏南D .因每天落日的方位各不相同,因此无法比较2.下图表示某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图中间两条线的交点太阳高度是90°,最外面圆圈太阳高度为零。

判断下面2题。

⑴.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为 ( )A.20°N 70°WB.20°N 110°EC.20°S 70°WD.20°S 110°E⑵.此刻,国际标准时间为 ( )A.4时40分B.7时20分C.16时40分D.19时20分3.某地往东是东半球,往西是西半球,往北是高纬度,往南是中纬度,该地地理坐标是( )A 、20 0 W 、30 0 NB 、160 0 E 、60 0 NC 、20 0 W 、60 0 ND 、160 0E 、30 0 N4.看旁边的图回答下面三题:⑴.A 点的坐标是 ( )A .10ºN ,80ºEB .10ºS ,80ºEC .10ºN ,100ºWD .10ºS ,100ºW⑵.该日A 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 )A .90ºB .80ºC .70ºD .66º34′⑶.此时北京时间是 ( )A .2点40分B .14点40分C .13点20分D .1点20分5.在地球赤道上空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地球卫星,日落1小时后,可以在A 点正上方看到它。

则下图中能反映出该现象的图是(图中半圆表示地球,圆中的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 )卫星 日光 卫星 日光 卫星 日光 卫星 日光 A A AA AB DC ● ● ● ● A P X(80ºN)赤道180° 180° 180° 180°6.下面四幅以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当斜线区域为3月21日,北京时间为3月22日晨6点,正确的是 ( )A B C D7.下面的四幅图均表示A 在B 的什么方向上,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西北 东北 西南 西北B .西北 西北 西南 东北C .西南 东北 西北 西北D .东北 西北 西北 西南8.右面两图为武原镇某房屋内朝南窗户的阳光照射情况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当地球从A 公转到C 期间,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 ( )A.越来越大B.越来越小C.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D.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9.所示,阴影部分代表黑夜,非阴影部分代表白天。

回答下面三题。

⑴.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 ( )A.90°E、0°B.70°W、0° C .60°E 、0° D.180°E、0°⑵.此时北京时间是 ( )A.3时B.16时C.6时D.18时⑶.若该图所示阴影部分代表3月5日,则P 点时间为 ( )A.3月5日6时B.3月6日6时C.3月5日12时D.3月6日12时10.看旁边示图,回答:⑴.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A.23°26′N ,120°EB.0°,108.5°WC.23°26′S ,108.5°WD.0°,120°E⑵.此时,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两条经线是 ( )A.180°经线0°经线B.180°经线120°E 线C.180°经线41.5°W 线D.180°经线71.5°E 线11.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点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载人飞船,这是我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刻某宾馆墙上的四座时钟指示的钟点错误的是 ( )① ②③④ ⑤0°12.看右图,回答:A点位于 ( )A.北极点的西南方向B.南极点的东北方向C.北京的东南方向D.中山站的西北方向13.如图为6月22日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昼夜长短比例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长),则四地按方向由南到北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 丙、丁、甲、乙C.乙、丙、甲、丁D.乙、丙、丁、甲14.假设某车站(80°E,40°N)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太阳光能,需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随季节调整正午时的倾角。

那么下图中地球日照图与热水器集热板安装的正午时角度搭配合理的是:①图A ②图B ③图C ④图D (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右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 )16.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甲 B.乙C.丙 D.乙和丙17.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

据此回答下面二题。

⑴.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⑵.海啸以800千米/小时的速度传播到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4.2°N,73.5°E)时,当地区时约为A.6时B.9时C.12时D.15时18.图中两条经纬线之间的间距相等,虚线为昏线。

读图完成下面二题。

⑴.甲地位于丁地的()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南方向D.东北方向⑵.当图中乙地的时间为20时()A.北半球昼长夜短B.全球被平均分为两天C.丁地的地方时为21时20分D.北京时间为次日4时19.下图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⑴.此刻北京时间是()A.10:00B.14:00C.8:40D.15:20⑵.①②两地经度相同,①③两地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A.①>②B.①=②C.①<③D.①=③⑶.E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A.昼夜平分B.昼短夜长C.极夜D.极昼20.关于6月22日~9月23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京地区白昼变化为:短→长→短B.香港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低→高→低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为:大→小→大D.南极圈内极夜范围为:小→大→小21.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⑴.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A.0°,60°EB.30°E,30°WC.0°,120°D.0°,30°E⑵.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A.0°,180°B.0°,150°WC.150°W,180°D.180°,150°E22.读图,图中的阴影部分为黑夜,且A点在极圈上。

回答下面两题。

⑴.此时角α应该等于()A.23°26′ B.30° C.45° D.66°34′⑵.B点的时间可能是()A.6月22日3时 B.6月22日6时C.12月22日15时 D.12月22日18时23.以下几图的阴影表示黑夜幅图中,所示季节相同的是()A.甲乙 B.甲丙C.乙丁 D.丙丁24.右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是晨线,CD是日界线。

分析该图,完成下列要求:⑴极点是极点。

此刻北京时间是月22日时。

⑵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近、远日点中的。

在未来的两周内,公转速度先继续,然后变。

⑶在图侧适当位置用箭头画出太阳光线,并用阴影在图中标出答案:1. B2. A C3. C4. A. A B5. A6. A7. B8. D9. C B B10. B D11. A12. C13. C14. C15. B16. B17. D B18. B A19. D A D20. B21. D B22. D A23. B24. ⑴北极点 12月 12点⑵近日点⑶图略七年级下科学“区时”计算方法更新及应用随着世界各地区之间交往的增多,时差和区时应用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

而区时的计算原来是高中地理的内容,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这部分内容列入了七年级下《科学》教材中,因此在区时教学中,如何使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成为本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种能为绝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掌握“区时”计算的新方法,与同行们共享。

一、传统方法的缺陷新教材中通过校准宾馆大堂时钟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区时的计算方法。

其具体方法是:1. 先确定北京的时区和区时;2. 找出另一个城市所在的时区;3.数出两个城市之间的时区差;4. 根据东早西晚的原理,算出另一城市的区时,即要计算区时的时区在已知时区的东边时,在已知区时的基础上加时区差,反之则减时区差。

例如北京(东八区)的区时为14:00,则东京(东九区)的区时计算方法为:因东京与北京相差一个时区,并且东京在北京的东边,要早一个小时(即加一小时),所以东京时间为15:00。

这一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要先知道两个城市分别在哪个时区,数出两个城市相差几个时区,并且还要知道要计算区时所在的时区在已知区时所在的时区的方法(东或西)。

因地球是圆的,所以方位的确定,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很难掌握,因而区时的计算成为教学的难点之一。

也有人用另一种方法,试图使计算简化,来解决这一难点,其方法是用如下公式计算:要计算的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注:时区东为正、西为负)。

例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5月1日的12:00,则东京时间为:12:00+(9-8)=13:00,即东京为5月1日的13:00,(因东京在北京的东边,所以用“+”)。

再如北京时间同上,则莫斯科时间为:12:00-(8-3)=7:00,即莫斯科时间为5月1日的7: 00(因莫斯科在北京的西边,所以用“-”)。

这一方法比第一种方法要方便一些,但公式中“+”或“-”的确定,还要根据东“+”西“-”的方法,如东京在北京的东边用“+”,莫斯科在北京的西边用“-”,换言之,这一方法还是要求学生知道两个时区之间的东西方位,因此没有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还只有30%左右的较优秀的学生能掌握它,因此需要教师作进一步探索。

二、新方法的优点在教学中,总希望有一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点的新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