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 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 课件
陈亮
辛弃疾
力主抗金。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所作文章,笔力纵横 词作热情洋溢,慷慨
驰骋,气势慷慨激昂。 悲壮,笔力雄厚。
曾多次上书,痛斥秦 所提出的抗金建议,
桧奸邪,倡言完成祖 均未被采纳,并遭到
国统一大业。曾两次 主和派的打击,曾长
被诬入狱。
期落职闲居。
辛弃疾词多抒写希望收复 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 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 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的作品。
把牛肉分给部下,琴瑟演奏出悲壮粗犷 的战歌。
沙场秋点兵。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军 队,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 雷鸣般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
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 生前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 两鬓。
读准字音
擎(qĺng) 锦帽貂(diāo) 裘(qiú) 鬓微霜(bìn) 骑(j ì) 酣(hān) 妨(fáng) 遣(qiǎn)
读准节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 /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 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 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 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 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 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 “异”的。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 哪句话可以读出?
哀伤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 因?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 家”。
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
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
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
上阕写 塞下秋景 ,下阕写 思乡之情 ,笔力
雄健,感情沉郁。
3、“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 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你能概括一下下阕的内容吗? 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
•请以“苏轼,我想对你 说
”的句式说说你对他 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破阵子”——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 集》。
题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标题
写 豪壮的言语
解
wù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 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 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 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 成而不甘归退。
拓展提高
赏析:千嶂里,长 烟落日孤城闭
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 日低垂,边塞的孤城在黄昏 中闭上城门。描写了一幅苍 茫空远、辽阔孤寂的塞外落 日孤城图。
“千骑卷平冈” ;
威武雄壮, 场面浩大
3、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 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 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 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4、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 开张——豪壮
5、他豪壮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威风凛凛
“鬓微霜,
不服老年愈长志弥坚
又何妨!”
本词作者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
英武豪迈、挽弓劲射、征战沙 场的英雄形象。
你能找出描写出猎队伍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 请你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你能概括上阙的内容吗? 描绘打猎的威武场面。 你能找出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吗?特点是什么?
6、 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 者什么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
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
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 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 西北望,射天狼。 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
决心。
7、上下阕中太守的形象怎样,他的特点 是什么?
翻译 :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 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 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 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 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 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 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用典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 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怎样理解“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 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 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
达标检测
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是 A.:“塞下(秋D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
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 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 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 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
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 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 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 怀。
合作探究
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侧重于 写 景 下阕侧重于 抒 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 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塞下秋景
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 点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 “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 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 是与家乡大“异” 的。
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 回”的情景?
❖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 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悲愤。
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的壮观场面。
❖示例: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 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 甘情愿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 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 受将军的检阅。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 的氛围?
❖营造了一种将士们奏乐吃 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 氛围
5、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的表达 效果(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 “秋”字的表达效果)
❖: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 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 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 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 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
《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 情怀并用来激励友人的壮词。 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 同遭打击。
古人说: “三分诗, 七分读。” 读是学习诗 歌的最好途 径,读也能反 映读者是否 真正理解了 诗歌。
读词思考:
用“/”划出诗句 的停顿。
注音:
麾( hu)ī 炙( 的( )卢
)
zhì
霹雳(dì )
pī lì
本词的诗眼是什么? 狂
上阕中作者的狂放姿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太守出猎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 狂一也; 2、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 3、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4、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1、上阙太守的形象怎样,他的特点是什
么?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威风 凛凛
2、找出描写出猎 队伍的句子,出猎 队伍有什么特点?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威风凛 凛。
找出表现词人心胸开阔,胆气豪壮的句子。 “酒酣胸胆尚开张”
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鬓微霜,又何妨!”
找出表现作者希望再展宏图,为国立功的句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找出表现作者必致强敌于死地的抱负的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文体知识
词的基本常识
1、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 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 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 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 不同的形式特征。
2、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 和音韵。例:《沁园春 雪》的词牌名为《沁园 春》,《雪》是它的词名。
12.词四首
范仲淹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 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 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 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 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 次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