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高三历年真卷汇总复习高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1.(4分)如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2.(4分)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如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3﹣4题.3.(4分)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4.(4分)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就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5﹣7题.5.(4分)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雪量B.温度C.光照D.地形6.(4分)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A.农田B.林地C.城区D.乡村7.(4分)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如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8﹣10题.8.(4分)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9.(4分)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B.反气旋C.冷锋D.暖锋10.(4分)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B.为冬至日C.日落时间为18时D.昼夜等长如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如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11﹣12题.11.(4分)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中的()A.①B.②C.③D.④12.(4分)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顺序是()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Ⅰ、ⅡD.Ⅲ、Ⅱ、Ⅰ十一、解答题13.(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问题突出.如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1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汽车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现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材料二是我国汽车工业大省.近年来,该省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配套零部件生产由长春市向周边地区转移,带动了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长春市为核心的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如图为长春市及其周边地区汽车工业空间体系图.(1)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2)试分析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选做部分[旅游地理]1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室外滑雪作为一项体育与休闲娱乐项目,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滑雪场的雪可来源于自然降雪和人工取水造雪.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大型滑雪场地形和位置示意图.指出该滑雪场选址的有利条件.[自然灾害与防治]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江源地区位于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如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环境保护]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如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高考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1.(4分)如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主观决策性.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该题主要的是在图中分析出图中斜线左上的省份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说明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多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解答】解:分析坐标图,横坐标是户籍人口,纵坐标是常住人口。
图中斜线左上的省份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说明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多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斜线右下的省份情况则相反,多为内地经济欠发达省份。
故①④为粤沪,②③为豫黔。
从图中再看户籍人口,①近亿,④过千万;②过亿,③四千多万。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为背景,通过坐标图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主要要求学生能读懂图,分析图得到信息,从而解决问题.2.(4分)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主观决策性.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一般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较近的经济发达地区.【解答】解:A、河北靠近经济相对发达的天津、北京以及山东等地,因此河北人口主要流向天津、北京以及山东等地,故不符合题意;B、安徽离京津地区较远,安徽人口主要流向长江三角洲等地,故不符合题意;C、湖南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远,因此人口流向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不大,故不符合题意;D、广西靠近广东,且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广西人口主要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当前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学生根据身边例子可以理解、掌握,属于简单题.如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3﹣4题.3.(4分)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分析】在组团式城市布局中,各城区分散布局,中间有林地隔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能缩短居民出行距离,不能加强各区之间的联系,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解答】解:A、组团式城市的城区分散布局,扩大了居民的出行距离,故不符合题意;B、污染程度较低且周围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故正确;C、各城区分散布局,削弱了各城区之间的联系,故不符合题意;D、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高,属于考查学生对于城市空间分布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平时的过程中掌握即可.4.(4分)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就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分析】物流园区就在交通便利的地方,①处靠近高速公路出入口,有公路经过.化工园区应远离居民区,因化工业污染大气和水,所以应布局在河流下游、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看图时注意先看右下角的图例、左下角的风频图.【解答】解:物流园区要求交通便利,位于城市外缘,①处靠近高速公路出入口,因此①处符合;化工园区对大气和水污染较大,因此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及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结合风玫瑰图可知,当地盛行东北风,西北风的频率低,因此③处符合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属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题目,学生解题的关键就是掌握好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的布局原则.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5﹣7题.5.(4分)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雪量B.温度C.光照D.地形【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东西部降雪量差异不大,西部比东部积雪偏厚.降雪量小,风力较大,温度较高,光照强,坡度较陡等因素会降低积雪厚度.【解答】解:图中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西部降雪量差异不大,西部比东部积雪偏厚。
A、图中显示,东西部降雪量差异不大,故不符合题意。
B、东部距海洋近,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气温高于西部,积雪更容易融化,积雪厚度变小,故正确。
C、题中已知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东西光照条件无差异,故不符合题意。
D、图示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西地形差异不明显,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既考查了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考差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6.(4分)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A.农田B.林地C.城区D.乡村【分析】本题考查影响积雪深度和降雪多少的主要因素.A、降雪量与积雪深度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降雪量不是指积雪深度;(1)降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2)积雪深度是通过测量气象观测场上未融化的积雪得到的,取的是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毫米为单位,是一个可以随着积雪的加深不断积累变化的数值.B、影响降雪量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积雪深度的因素﹣﹣影响温度的因素;(1)影响降雪量(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季风)、下垫面(地形、洋流、山脉走向、人类活动等);(2)影响积雪深度(气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坡向、气压带、洋流、风向等.C、分析本题:从图中可看出此地为长江三角洲,东部降雪较西部多,但积雪厚度却比西部浅.原因是冬季,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所以东部地区距海近,水汽更充足,降雪多;但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沿海温度高于内陆地区,故东部积雪厚度较薄.故一般而言,降水多的地区,降雪量大,温度高的地区,积雪深度低.【解答】解:一般情况下,温度高的区域比附近温度低的区域积雪深度低,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说明此地区气温偏高;城区由于人口、工业集中,热岛效应明显,故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故M地最有可能为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