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根据答案及评分标准,你能总结出诗歌表现手法 鉴赏的评分要点 即具体的a 解题步骤是什么吗? 9
二、结论: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明手法)
(如借景抒情,白描,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阐运用)
(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指出诗中所蕴 含的诗人情感。(析效果)
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
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
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a
20
5、对比对照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 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 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 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 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 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 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 规范答题。
a
4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类
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古 诗
托物言志
1.表现手法描写类 动静,虚实,侧面
词 表
烘托,细节描写, 白描,乐景衬哀情
达 技
赋比兴,抑扬,对比,联 想,衬托(正、 反衬)
灵活运用;根据诗a 歌内容作判断
6
表达技巧鉴赏之
表现手法鉴赏
a
7
一、试题传真:08年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a
28
10.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 侧面描写。
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 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 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如燕子的活泼可爱,充满情趣,自然和谐等) (如闲适,愉悦,乐观,郁闷,烦恼,凄苦等)
注:答出两种手法以上,取其答得较好的一种给分。要点 完整,可得满分;但错别字较a 多,有明显语病的,扣110分。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衬托 (烘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1.直接抒情
a
24
7、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 b、已逝之景之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设想的未来之境。 《雨霖铃》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景。
a
25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a
17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 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菊 (郑 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画菊》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a
27
9.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 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 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 的画境。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 的美好心灵,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a
15
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
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 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 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 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 欢 离合情”; 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构成了全词的悲切婉转的情调——哀景。 哀景 写哀情。
杜甫《登高》是最有代表性的哀景写哀情。
a
14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如何体现乐景写哀情?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 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 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 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 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 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 加浓厚。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 的离愁别绪。下阙虚实结合。通过设想 “行人” 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 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 致。
a
26
8.抑扬[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a
13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 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 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这首词表达写的是什么景,表达什么情?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
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的气氛,烘
托出自己的心情,与下片曲折抒发的忠愤相呼应,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 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 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 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 亡妻的怀念之情。
a
11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乐景 乐情
哀景 哀情
a
12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诗歌鉴赏专题 --表达技巧
a
1
填诗诗词词之小魅练力习
最快的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害羞的人——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消瘦的人——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菊》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
于人的高贵志向。
《画菊》表现了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
气节。
a
18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 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 层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 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 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 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a
31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 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 “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 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 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a
8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 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的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燕 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 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 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 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 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 的神情。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最深的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高的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 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 惑。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 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a
19
4、衬托或烘托 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 样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歌运用了衬托(烘托)手法。将采莲少女
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
a
23
6、动静结合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