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常州市近年来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常州市近年来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常州市近年来发展调研报告
专业 :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________****8*
姓名: ________88 _____________
学号: 1214048iih
一导言:
1. 调研时间: 2014年寒假期间。

2.调研方法:实地考察、上网、文字资料。

3. 考察内容:家乡近年来变化情况
二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而中国城市化率还不到30%,与低收入国家相近,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三十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相差更远。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地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成为快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的“巨大瓶颈”。

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区域新一轮财富充分涌流的载体。

一、常州市总体的概况: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
常都市圈。

常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大城市。

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左右历史的文化古城,2012年常州市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内位居第六位,GDP达到3969亿元。

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1949年设市,经度:119.95 ,纬度:31.78。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37个镇、21个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为468.68万人。

工业强镇、商贸重镇。

二、常州市近年来的改革:
1953年1月1日,常州市为省辖市。

1958年,镇江专区改名为常州专区,专署由镇江市迁至常州市。

常州市划归常州专区领导。

1959年,常州专区改为镇江专区,专署由常州市仍迁驻镇江市。

常州市划归镇江专区领导。

1960年,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归常州市领导。

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

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领导。

[3]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镇江地区的武进、金坛、溧阳县划归常州市领导。

市区设广化、天宁、钟楼、戚墅堰、郊区5个市辖区。

常州市共辖3县5区。

1986年9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广化区,将原行政区域分别归到钟楼区和天宁区。

撤销溧阳县,改设溧阳市(县级)。

常州市共辖1市2县4区。

1993年撤销金坛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金坛市。

1995年调整市与武进县行政区划:将武进县的龙虎塘镇、新桥镇、百丈乡、圩塘镇划入常州市郊区管辖。

国务院1995年6月8日批准:撤销武进县,设立武进市,市人民政府驻湖塘镇。

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郊区太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武进市雪堰镇
三、常州市经济的发展:
2012年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6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6.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00.8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42.7亿元,增长11.6%。

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1:54.5:42.4调整为3.2:52.9:43.9,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85036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3471美元。

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常州人盛宣怀倾注毕生精力从事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创造了第一家电信企业等11项“中国第一”。

清末民初,常州纺织、机械、食品等近代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06年出现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晋裕布厂,1932年,著名实业家刘国钧建立了纺织染联营模式,在三十年代具有首创意义。

常州也是江苏民营经济的起步之地,1979年9月,常州市民高钧创办了高钧记五金修配作坊,成为改革开放后常州市第一家个体户;1988年,高钧创建高达实业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第一家民营企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并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共同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

作为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常州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形成农业机械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和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目前输变电产品制造业规模名列全国第一,并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轨道交通车辆与
部件制造基地,工程机械与车辆产业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至2010年底,常州全市已拥有26只中国名牌产品、175只江苏省名牌产品、327只常州市名牌产品,中国名牌数在全省位列第三,初步形成了以中国名牌为龙头、江苏名牌为中坚、常州名牌为后备的多层次发展、梯队提升的良好格局。

常州正在成为国内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现代装备制造城市。

三、总结:
通过这次的走访以及对网上资料的查阅我对我的故乡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此,我对我们常州市的发展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加强市政府领导队伍建设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

加强市政府领导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认真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工作,使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城市的情况会更好。

(二)提升市民素质
市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关键的内因是市民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要完善城市教育体系,加速城市人力资本积累。

加大对市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市民掌握实用技术。

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市民创业环境,鼓励市民创业。

(三)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支持
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城市经济投入,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重点支持发展特色经济。

引导市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促进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从而带动市的经济效益。

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充分发挥企业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落实社会主义新城市建设资金。

三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用于市主导产业培育、示范项目和整治项目的补助。

(四)建立完善的城市保障机制
健全城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五)紧抓政策机遇
政府部门应当利用好中央政策,寻求各方支持和援助,从财政支出、企业扶助、农业生产补贴等各方面给予市民帮助和实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