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方案

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方案

第一章山西省宁武县县城生活垃圾110t/d处理工程环评监测方案(修改本)国环评证乙字第1313号2007年3月1 前言1.1项目提出的背景宁武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经111°50′-120°40′,北纬38°31′-39°8′之间。

县境北以内长城为边,与朔州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为界,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荷叶坪山、芦芽山为屏,与五寨、岢岚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分界;东部与原平县连通。

县境南北长约105km,东西宽约45km,总面积1987.7km2。

宁武县交通条件良好,县域内有大运、太宁、崞水、忻保4条干线公路合十数条县乡、乡公路合专用公路,铁路有北同蒲铁路、朔黄铁路、宁苛铁路和宁静铁路,已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网,是忻州市北部的重要枢纽之一。

宁武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该县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来,宁武县县城面貌和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增长,而宁武县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生活垃圾采用落后的简单填埋和在郊区裸露堆放的作业方式。

据统计宁武县县城除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场若干处外,在城区周围还有三、四十个无序堆放的垃圾堆,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垃圾堆放处蚊蝇滋生,垃圾自然发酵,散发臭气、沼气,渗沥液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宁武县兴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1.2评价任务的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该工程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宁武县城区环卫有限责任公司于2006年12月正式委托XX大学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接受委托后,我校组成了项目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赴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对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物理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活质量等进行了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对工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特征,进行了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的筛选,类比同类型项目的工作方案划定了本工程的环境监测方案,现提交建设单位,报请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2工程概况2.1 建设项目概况2.1.1 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及建设地点项目名称:山西省宁武县县城生活垃圾110t/d处理工程;建设单位:宁武县城区环卫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地点:宁武县凤凰镇。

2.1.2 建设性质新建,属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1.3 服务区域、服务年限及建设规模服务区域:山西省宁武县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后,将服务于宁武县城;服务年限:15年;建设规模: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110t,拟选场址填埋区库容为80万m3。

2.1.4 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活管理区、填埋区、渗滤液处理区、公用设施及绿化工程等,见表2-1。

表2-1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表工程总投资2284.60万元,资金来源根据宁武县目前的财政状况,申请国家环保建设资金1400万元,宁武县自筹解决884.60万元。

2.1.6 劳动定员与劳动制度项目职工定员为28人,生产岗位均为一班制,全年工作日365天,执行国家法定休息日,采用轮休制保证正常生产。

2.1.7 总图布置本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5.19万m2,整个场区分三大部分:管理区、卫生填埋区及渗滤液处理区。

其中填埋区面积12.9万m2,管理区面积1.46万m2。

根据地形地势情况, 管理区位于填埋区西面,在填埋场西侧设置渗滤液调节池。

其间以围墙和宽约10m的绿化带隔离。

场区道路设置在场区东侧,从山沟西口开始,沿垃圾专用道路进入场区,途中经过填埋场生产管理区,而后沿填埋场边缘到达填埋作业面。

整个填埋区由分区坝将其分成两部分,分两期进行建设、填埋。

这样有利于生态恢复和降低填埋场造价等。

生产管理区建于填埋区西面,与厂外道路连接。

管理区内建有行政办公楼、宿舍、食堂、浴室、锅炉房、车库、机修间、门房、清水池、洗车台、提升泵房等建、构筑物。

东侧设置大门与场外道路连接。

渗滤液处理区主要包括渗滤液调蓄池、渗滤液回灌系统。

该垃圾处理场利用原冲沟顺势由南向北经场地平整形成填埋库区,并在北面设截洪坝,南端下游地势低洼处分别设置垃圾坝、渗滤液调节池。

整个填埋区封场边界与地界线之间规划有17-18m通道,用以布置道路、截洪沟、绿化隔离带等。

2.2 垃圾处理工艺分析2.2.1 工艺确定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很多,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综合处理等。

近年来,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由于工艺不是很成熟,因而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仍是前三种方法。

宁武县生活垃圾的热值太低,达不到焚烧发电或余热利用的目的,且焚烧后的残渣及飞灰仍需进行填埋,另外垃圾焚烧处理成本太高,垃圾处理所需资金来源难以保证,因而,不推荐采用焚烧处理工艺。

宁武县生活垃圾中有机质含量低而需进行分选处理,分选后不适宜堆肥的垃圾仍需进行卫生填埋。

另外现阶段堆肥产品的市场销售有一定的风险,而且堆肥要求有专业的人员操作,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已建成的堆肥厂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上都处于半停产半运行状态,故本项目不推荐采用垃圾堆肥处理工艺。

宁武县周围沟壑空地较多,可作为垃圾填埋的场地;卫生填埋适用于各种生活垃圾,对垃圾处理负荷无严格要求,适应宁武县目前生活垃圾混装混收的情况。

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选用卫生填埋作为宁武县县城生活垃圾的处理工艺。

2.2.2 垃圾填埋工艺生活垃圾经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的垃圾运输车运至垃圾填埋场,在现场人员的指挥下按填埋作业顺序进行倾倒、摊铺、压实、覆土和撒药。

垃圾按单元分层填埋。

其填埋工艺流程图如图2-1所示。

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填埋气,采用垂直石笼井的方式排出。

在填埋场运行初期,填埋气体采用直接焚烧放散的方案,将来根据填埋气的实际产量和沼气成分考虑是否进行沼气的综合利用。

图2-1 填埋工艺流程图垃圾渗滤液由渗滤液导排收集系统收集后,回灌到填埋区进行循环蒸发处理。

2.2.3 填埋场公用配套工程1、给排水系统(1)水源:取自管理区自备水井,可满足本项目的用水要求。

(2)用水量与给水系统项目用水包括生活用水、道路、场地、绿化洒水和洗车用水,以及消防用水。

用水总量约15.36m3/d。

①生活用水量:全厂生产及管理人员按28人计,用水指标为120L/d·人(含淋浴用水),生活用水量约3.36m3/d。

②道路、场地用水:包括道路、场地洒水和绿化用水。

其中浇洒道路用水1.5L/m2·次,每日一次。

绿化用水2.0L/m2·次,每日一次。

浇洒和绿化用水量6 m3/d。

③洗车用水:600L/辆·d,按10辆车计算,用水量约6 m3/d。

④消防用水量: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设计规范》,填埋区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中戊类。

综合考虑生产、生活区的消防用水量,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消防用水量:设计室外消火栓流量25L/s,火灾延续时间2h。

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设计为1次。

消防用水量为180m3。

本项目给水为一个系统,即生产、生活和消防给水系统。

本项目供水设施包括一个高位水箱(设置在行政办公楼上)。

另有一座容积为200m3的钢筋混凝土消防水池,在管理区内设置一处地下式消火栓。

兼顾到垃圾填埋库区的消防问题,配备6条20m长的水带,φ19mm水枪。

来水经计量后注入高位水箱。

再由高位水箱送入场区内给水管网,供给各用水部门。

当发生火灾时,启动消防泵向管网供水。

(3)排水量与排水系统本项目产生的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洗车废水,排水量约6.89m3/d,设计确定该排水经管理区内设置的污水管道,排入渗滤液调节池。

(4)水平衡分析全场水平衡见表2-2和图2-2。

表2-2 用水排水量一览表2、采暖本工程设置锅炉房一座,作为处理场热源。

锅炉房选用WWG0.35-0/85/60-AX型锅炉一台。

燃料为Ⅲ类无烟煤,锅炉容量为0.35MW。

3、供电根据工艺专业要求属三级供电负荷。

根据电业部门提供的情况,由凤凰镇10kV电管站引来专线电源。

4、场区道路工程场内道路按露天矿山道路二级标准进行设计,进场填埋作业的道路纵坡最大按5%、最小转弯半径按30m进行控制设计。

管理区和渗滤液处理区内道路路面宽4m。

永久性道路均采用沥青砼高级路面。

5、绿化工程场区绿化主要包括:沿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对管理区和渗沥液处理区之间进行成片成组的重点绿化;沿填埋场封场四周的防火隔离带外种植宽约10m的防护绿化林带;生活管理区的各个建筑物及道路两旁的空地,种植草皮、常绿树木;封场后在填埋库区进行绿化。

绿化的布置采用多行、高低结合进行,树种根据当地习惯多选用吸尘、防毒、枝繁叶茂、易成活的植物,使整个填埋场建成便得到绿化、美化。

2.3 工程污染源排放情况及防治措施初步分析表2-3列出了填埋工程各环节污染源排放清单及采取的治理措施。

表2-3 填埋工程各环节污染源排放清单由表中可看出,填埋场施工过程中主要污染为施工机械噪声和挖土扬尘;填埋场服务期主要污染源为垃圾压实后垃圾中有机物发酵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渗滤液,其次是垃圾运输、倾倒及覆土产生的扬尘,垃圾压实等作业设备产生的噪声。

服务期满后,填埋气是主要污染源,它仍将持续产生10~15年。

针对以上污染物排放情况,工程都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2.3.1 建设施工期污染源及防治措施建设施工期的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垃圾专用道路建设;管理区建构筑物建设;地基平整、压实;边沟开挖、调节池及垃圾坝的建设等,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噪声、施工粉尘、施工期固体废弃物、施工期生活废水等影响。

(1)施工噪声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主要有铲平机、压路机、搅拌机、推土机、挖土机、打桩机,以及各类运输车辆等。

对施工期噪声影响的控制,主要针对可能受到影响的保护目标,最近的居民点为施工工地东南方向600m处的李家庄,由于施工现场与李家庄相距超过500m,影响相对较小。

减少对居民点声环境干扰的措施主要是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施工机械夜间作业。

施工期交通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但由于本项目所经过的公路基本上处于城市建成区外,道路两旁基本没有集中居住区,影响相对较小。

(2)施工期粉尘施工期间的粉尘来自于原料堆存、土地平整,汽车运输、场地清理等挖方和堆土过程产生的二次扬尘。

施工组织安排和挖、填、运、存的方式的不同造成的扬尘影响大小也不同。

因而,施工期粉尘的影响大小关键在于施工组织和施工方式。

这就要求组织施工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工程进度、每日施工时间、机械使用和挖、填、运、存等方式可能对扬尘大小的影响,精心安排、合理组织、并适度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