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0年中国起搏器治疗指南
2010年中国起搏器治疗指南
窦房结功能障碍
• Ⅲ类适应证
– 无症状的窦房结功能障碍者(C)。 – 虽有类似心动过缓的症状,但证实该症状并非由窦
性心动过缓引起(C)。 – 非必须应用的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C)。
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
• Ⅰ类适应证
– 任何阻滞部位的三度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下列情 况者: 1.有房室阻滞所致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包括心力衰
儿童、青少年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 Ⅱa类适应证
– 并窦性心动过缓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植人永久起搏器,以 预防反复发作的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窦房结功能不良是 原有或继发于抗心律失常治疗(C)。
– 先天性三度房室阻滞,1岁以上,平均心率<50次/分,心 室停搏2或3个基础心动周(B期)以上,或因变时功能不良患儿 有症状(B)。
– 房室结以下的一过性高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伴束 支阻滞者。如果阻滞部位不明确则应进行电生理检 查(B)。
– 持续和有症状的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C)。
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房室阻滞
• Ⅱa类适应证
–无
• Ⅱb类适应证
– 房室结水平的持续性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无论有 无症状(B)。
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ຫໍສະໝຸດ 房室阻滞– 数据来源于多个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 B级
– 数据来源于一个随机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
• C级
– 专家一致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登记注册研 究。
适应症分类
• 窦房结功能障碍 • 成人获得性完全性房室阻滞 • 慢性双分支和三分支阻滞 • 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房室阻滞 • 儿童、青少年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 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及神经介导性晕厥 • 某些特殊情况的起搏治疗
• Ⅱb类适应证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恢复窦性心 律后残留室内双分支阻滞(C)。
– 先天性三度房室阻滞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其心率可接 受,窄QRS波,心功能正常(B)。
– 先天性心脏病双心室修复后出现的无症状的窦性心动 过缓,静息时心率<40次/分或有>3秒长间歇(C)。
儿童、青少年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 双分支或三分支阻滞伴二度Ⅱ型房室阻滞(B) 。 – 交替性束支阻滞(C)。
双分支阻滞:心电图上有房室结以下,右束支和左束支 传导障碍的证据。 交替性束支阻滞:是指两侧的3个分支在连续记录的心 电图上均有阻滞的证据(一个病人记录到右束支+左前 分支阻滞和右束支+左后分支阻滞)。 三分支阻滞:交替性束支阻滞或2个分支阻滞伴I度房室 阻滞。
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
• Ⅱa类适应证
– 成人无症状的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清醒时平均心 室率≥40次/分,不伴有心脏增大(C)。
– 无症状的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心电图表现为窄QRS波 。若为宽QRS波包括右束支阻滞则应列为Ⅰ类适应证 (B)。
– 无症状性二度I型房室阻滞,因其他情况行电生理检 查发现阻滞部位在希氏束内或以下水平(B)。
窦房结功能障碍
• Ⅱa类适应证
– 自发或药物诱发的窦房结功能不良,心率<40次/分 ,虽有心动过缓的症状,但未证实症状与所发生的 心动过缓有关(C)。
– 不明原因晕厥,若合并窦房结功能不良或经电生理 检查发现有窦房结功能不良(C)。
• Ⅱb类适应证
– 清醒状态下心率长期<40次/分,但症状轻微(C)。
– 有窦房结功能不良症状,窦房结功能不良表现为与年 龄不相称的窦性心动过缓,此处心动过缓的定义随患 者的年龄和预期心率而变化(B)。
– 手术后高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持续7d以上或预计不能 恢复(B)。
– 先天性三度房室阻滞合并宽QRS逸搏心律、复杂室性 异位心律及心功能不良(B)。
– 婴儿先天性三度房室阻滞,心室率<55次/分,或合并 先天性心脏病,心室率<70次/分(C)。
– LVEF≤0.35,符合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并预期心室起 搏依赖的患者,心功能Ⅲ级及以上;
– LVEF≤0.35,已植入心脏起搏器并心室起搏依赖者, 心脏扩大及心功能Ⅲ级及以上;
– 充分药物治疗后心功能分级Ⅱ,LVEF≤0.35,QRS时 限≥120ms。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Ⅱb类适应证
– 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LVEF≤0.35、心功能Ⅰ或Ⅱ级的 心力衰竭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或ICD时若预期需 长期心室起搏可考虑植入CRT。
2010年中国起搏器治疗指南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袁权
张澍,华伟,黄德嘉等.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和建议(2010年修订版)[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0,14(4):245-259.
适应证分类
• Ⅰ类
– 根据病情状况,有明确证据或专家们一致认为起搏器治 疗对患者有益、有用或有效。相当于绝对适应证。
• Ⅲ类适应证
– 颈动脉窦刺激引起的高敏性心脏抑制反应,但无明显 症状或仅有迷走刺激症状(C)。
– 场景性血管迷走性晕厥,回避场景刺激晕厥不再发生 (C)。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 Ⅰ类适应证
– HOCM合并符合窦房结功能不良和/或房室阻滞中的I类 适应证的各种情况(C)。
• Ⅱa类适应证
– 无。
• Ⅱb类适应证
起搏器的随访
• 包括临床情况、电池状态、起搏阈值、脉宽、感知 功能和电极导线完整性的评估以及对传感器驱动的 频率适应性进行优化和对事件进性评估。
• 起搏器植入后1-3月内随访一次,然后每6-12个月 随访一次,接近担保期时,每3-6个月随访一次。
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
• Ⅲ类适应证
– 无症状的一度房室阻滞。 – 发生于希氏束以上以及未确定阻滞部位是在希氏束
内或以下的二度Ⅰ型房室阻滞(C) 。 – 预期可以恢复且不再复发的房室阻滞(B)。
慢性双分支和三分支阻滞
• Ⅰ类适应证
– 双分支或三分支阻滞伴高度房室阻滞或间歇性三度 房室阻滞(B)。
慢性双分支和三分支阻滞
• Ⅱa类适应证
– 虽未证实晕厥由房室阻滞引起,但可排除由于其他 原因(尤其是室速)引起的晕厥(B)。
– 虽无临床症状,但电生理检查发现HV间期≥ 100ms (B) 。
– 电生理检查时,由心房起搏诱发的希氏束以下非生 理性阻滞(B)。
• Ⅱa类适应证
– 神经肌源性疾病(肌发育不良、克塞综合征等)伴 发的任何程度的分支阻滞,无论是否有症状,因为 传导阻滞随时会加重(C)。
• Ⅰ类适应证
–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可植入CRT/CRT-D: 1.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 2.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后,心功能(NYHA)仍在Ⅲ级 或不必卧床的Ⅳ级; 3.窦性心律; 4.LVEF≤0.35; 5.QRS时限≥120ms。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Ⅱa类适应证
– 慢性房颤患者,满足Ⅰ类适应症的其他条件,必要时 结合房室结消融以保证有效夺获双心室;
慢性双分支和三分支阻滞
• Ⅲ类适应证
– 分支阻滞无症状或不伴有房室阻滞(B)。 – 分支阻滞伴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无临床症状(B
)。
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房室阻滞
• Ⅰ类适应证
– 急性心肌梗死后持续存在的希氏-浦肯野系统内的二 度房室阻滞伴交替性束支阻滞,或希氏-浦肯野系统 内或其远端的三度房室阻滞(B)。
– 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静息时心室率<40 次/分或有>3秒长间歇(C)。
–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不同步出现 血流动力学异常(C)。
–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发生的不明原因的晕厥,合并一过 性完全心脏阻滞和残留的分支阻滞,除外其他原因引起者 (B)。
儿童、青少年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 Ⅱ类
– 根据病情状况,起搏器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和效果证 据不足或专家们的意见有分歧。相当于相对适应证。
– Ⅱa类 证据/意见倾向于支持。 – Ⅱb类 意见有分歧。
• Ⅲ类
– 根据病情状况,专家们一致认为起搏治疗无效,甚至某些情 况下对患者有害,因此不需要/不应该植入心脏起搏器。
证据级别
• A级
• Ⅲ类适应证
–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一过性房室阻滞,其传导已恢复 (B)。
– 无症状的手术后室内双分支阻滞,伴或不伴一度房窒 阻滞,但无一过性完全房室阻滞(C)。
– 无症状的一度房室阻滞(C)。 – 青少年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0次/分,或最
长间歇<3秒(C)。
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及介导性晕厥
• Ⅲ类适应证
– 不伴室内传导障碍的一过性房室阻滞(B)。 – 仅伴左前分支阻滞的一过性房室阻滞(B)。 – 不伴房室阻滞的新发束支阻滞或分支阻滞(B)。 – 合并束支阻滞或分支阻滞的无症状性持续一度房室
阻滞(B)。
儿童、青少年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 Ⅰ类适应证
– 二至三度房室阻滞合并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心功能不 良或低心排出量(C)。
植入起搏器(B)。
起搏治疗长QT综合征
• Ⅰ类适应证
– 长间歇依赖性持续性室速,可合并或无长QT间期,起 搏治疗证明有效(C)。
• Ⅱa类适应证
– 先天性长QT综合征高危患者(C)。
• Ⅱb类适应证
– 合并窦房结功能不良的反复发作的房颤患者(B)。
起搏治疗长QT综合征
• Ⅲ类适应证
– 频发或复杂的室性异位激动,不伴持续性室速,无 长QT综合征(C)。
– 药物难以控制的症状性HOCM,在静息或应激情况下有 明显流出道梗阻者(证据水平:A)。至于I类适应证, 若存在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应考虑植入DDD-ICD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 Ⅲ类适应证
– 无症状或经药物治疗可以控制(C)。 – 虽有症状但无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证据(C)。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