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基于人岗匹配理论的人员优化配置浅探
基于人岗匹配理论的人员优化配置浅探
假 如 大 学 生自评 与人事 部 门 测 评 权 重 均为β=0.5, 由
勤练 “内功” 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
罗建强 广东省广业轻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企业战略执行是连接企业运营和企业战略的纽带, 企 业战略执行力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 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 核心 在于练好 “内功” , 通过改善企业内环境来提升企业战略执行力。 关键词: 企业战略 执行力 一、 国内企业战略执行力现状
参考文献(5条) uver Kristy J;Kristof Brown Arm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Employees Perceptions of Person-Job and Person-Orgnization Fit 2001(03) 2.孙艳艳;彭倩 人岗匹配问题初探[期刊论文]-{H}商场现代化 2008(04) 3.单联宏 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人岗匹配[期刊论文]-{H}科技创业月刊 2007(01) 4.李飞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岗匹配问题探析 2011(08) 5.周承群 人岗匹配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对策研究[期刊论文]-{H}中国商界 2010(12)
图1 人岗匹配动态图
α 表示人员Hi在岗位P 测评上的 其中, , ij j 原始分, a j 表示岗位P j上所有受测人原始测评分数的平均值, Sj
x11
21
表示岗位P j上所有受测人原始测评分的标准差, 建立人员自评成
x 绩矩阵 X = x12 x22 xn 2 x13 x1m x23 x2 m = xij (i 1, = 2,3, , n; j 1, 2,3, , m) 表示 。 其中 xn 3 xnm
yn1
y13 y1m y23 y2 m = yij (i 1, = 2,3, , n; j 1, 2,3, , m) 表示 , 其中 yn 3 ynm
人员H i参加岗位J j测试的成绩。
3.构造人岗匹配测试结果矩阵
构造矩阵 Z= 从图中可以看出, 人与岗的匹配度是不断变化的, α为2000、 2002时, M为1,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说明岗位要求与人员能力完 全匹配; α为2001时, M小于1, 人员能力低于岗位要求, 即小材大 用; α为2003、 2004时, M大于1, 人员能力高于岗位要求, 即大材 小用, 这都是人岗匹配不和谐的情况, 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实现 最佳匹配状态。 要实现人与岗位的最佳匹配, 有必要依据人才建设规划进行 岗位分析和人员素质测评进行人才招聘与选拔, 使人岗匹配趋近 合理。 但随着人员能力的提高, 会要求更合适的岗位; 或是在本
(3) 忽视细节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执行系统存在这样
或那样一些细节疏漏, 那么一个细节导致前面所有的执行效益为 零也就不足为奇。 举一个简单例子, 面粉加工生产车间的现场管
54
基于人岗匹配理论的人员优化配置浅探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赵小强, 李自力, 张贤峰, 吴穹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3(7)
T j2, T j3, …, T jn 在岗 的得分, 其中 α1 , α 2 , α 3 , , α n 表示测评要素T j1,
为了保证分数的可比性, 将原始测评成绩按 位P j上的相对权重。 正态记分制转换为标准分数, 人员Hi在岗位P j测评上的标准分
= xij aij − a j , (i 1, 2,3, , n; j 1, 2,3, , m) = = Sj
是一个动态过程, 给出 了人员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 可为人员动态 配置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人岗匹配 匹配度 人员素质测评 优化配置
一、 人岗匹配的概念
人岗匹配(Person-Job,P-J)是指人和岗位的对应关系, 是按 照 “岗得其人” 、 “人适其岗” 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个体素质将不 同的人安排在各自最合适的岗位上, 从而做到 “ 人尽其才、 物尽其 用” 。 人岗匹配包涵两层含义: 一是岗须其才, 既岗位所要求的能 力需要有人完全具备; 二是人需其岗, 既人员所具备的能力能完 全胜任岗位的要求。 人岗匹配的核心是人和岗的匹配达到最合理 的状态, 即人在岗位上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岗位也能给人以最 大的满足, 从而获得最优绩效。
10 0 将综合成绩进行十分制转换, 得矩阵 7 6
6
8 4
2 7 数值越大代 9 , 2 10 4 5 6 2
表人岗匹配程度越高。 可以用匈牙利法进行指派, 得到大学生定 岗结果, 甲-A, 乙-B, 丙-D, 丁 -C。 综上所述, 一个单体要盘活人才 , 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 光有人才的堆积是不够的, 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实现 人岗匹配。 真正科学有效的人岗匹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进行 多方面的考察与探究, 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负责的态度、 科 学的方法及时对人岗匹配的绩效进行评价, 选择合适的人员到合 适的岗位, 使单位的目标利益与个人达到高度统一, 促进单位建设 长远稳定发展, 这也是人力资源研究的最终目标。
= z (i 其中
ij
β X + (1 − β )Y , β
表示自评成绩所占的相对权重, 则(1-
β)表示组织对人员测评成绩所占的相对权重, 0≤β≤1。 如果不 考虑个人自评成绩或干部部门意见, 可分别取β=0或β=1。 将计 算结果进行十分制转换, 得 Z = z
z11
21
z12 z22 zn 2
三、 人岗匹配的优化模型
假设有n个需配置岗位的人员和m个岗位, 分别记为Hi和 Pj, i=1, 2, …, n, j=1, 2, …, m; 如果岗位处于竞争状态, 候选人 数多于岗位数, 则n>m。 参加人岗匹配测试, 有k个测评要素表 示为T=[T1, T2, …, Tk]。
1.人员 自评
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意向参加不同职位的匹配测试。 可以 根据岗位工作职责和对人员素质要求的不同, 设置各测评要素 的权重, X ij= α1T j1 + α 2T j 2 + α 3T j 3 + + α nT jn 表示员工H i参加职位P j测评
目前, 多数国内企业的战略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战略执行的 严肃性差, “执行不力” 具体表现为: 一是制定的战略束之高阁, 企业还是习惯于跟着感觉走, 原来习惯做什么还做什么。 二是有 些企业浅尝即止、 有些企业半途而废, 究其原因, 无非是过程遭 遇困难, 战略无法实施必须妥协。 三是战略执行过程中, 外部环 境不断发生变化, 而企业却没有系统的检讨和反思, 及时调整执 行措施, 导致企业深陷 “战略泥潭” 。
四、 应用举例
某单位从人才市场招聘了四名大学毕业生甲、 乙、 丙、 丁 , 单位 有A、 B、 C、 D四个岗位, 首先由四名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 想去的岗位, 分值越高, 表示愿望越强烈。 得分如下 ( α =1) : 甲 乙 丙 丁 Sj aj 10 8 6 5 7.25 1.750 1 9 7 10 6.75 2.875 8 4 2 8 5.50 2.500 4 0 9 3 4.00 2.500 将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 得到大学生自评的成绩矩阵:
1, = 2,3, , n; j 1, 2,3, , m) 表示人员
zn1
H i参加岗位P j测试的综合成绩。
z13 z1m z23 z2 m 。 zn 3 znm
4.建立目标函数
设
1 Aij = 0
n m
目标函数: max Z = ∑∑ Z
xn1
人员H i参加岗位P j自评的成绩。
2.组织测评
为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采用同样的方法, 由人事部 门根据各岗位的测评要素以及对参加测试的人员各方面能力的 获得各人员在不同岗位上的测评分, 记分方 了解情况进行测评 [1], 法同前, 建立矩阵 Y = y
y11
21
y12 y22 yn 2
同样的方法, 人事部门根据岗位需要及大学生自身情况打 分, 将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 得到人事部门对大学生测评的成 绩矩阵:
0 −0.67 −1.33 2 −2 1.43 0.29 0.29 Y = 0.56 −0.78 −1.22 1.44 0.11 −1.22 1.89 −0.78
Z= β X + (1 − β )Y 得测评的综合成绩矩阵:
1.79 0.22 −0.34 −1.31 −2 1.11 0.19 0.71 Z = 0.78 −0.69 −1.31 1.22 0.06 −1.41 1.95 −0.59
该问题可以直接利用匈牙利法进行求解, 当A ij=1且j≤m时, 如果A ij=1且j≥m时, 表明人员Hi 说明人员H i被安排到岗位P j上。 应被淘汰。
二、 企业战略执行的误区
1.企业执行系统误区
(1) 战略重点模糊。 制定战略时, 眉毛胡子一把抓, 没有突出
战略重点, 导致执行系统无法分辨什么是真重点, 执行效果自然 就打折。
(2) 机会主义经营思维。 很多企业看到盈利好的项目就 “眼
红” , 就急于扩张, 事实上有自身优势的业务都还没有真正做强做 大起来。 机会主义经营思维致使企业的战略、 制度与理念等朝令 夕改, 致使执行系统无所适从, 纵然原有战略或制度多好也不可 能得到有效执行。
Studies Institute 管理研究院
基于人岗匹配理论的人员优化配置浅探
赵小强 李自力 张贤峰 吴穹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
摘要: 文章在解释人岗匹配概念的基础上, 阐明了人岗匹配
岗位上不求上进, 不再适合岗位的要求。 这就需要对岗位责任、 要求及人员能力等重新进行评估测量, 对人岗匹配的绩效进行评 价反馈, 实现人与岗的动态优化与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