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家嘴大桥设计说明

陈家嘴大桥设计说明

重庆涪陵至丰都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陈家嘴大桥设计说明第 1 页共 7 页 S6-1-36陈家嘴大桥设计说明一. 设计概述拟建陈家嘴大桥,位于涪陵区龙桥镇榕桂村陈家嘴村附近,为分离式布置。

左线桥桥型总体布置为:9×40+3×25m,中心桩号为LZK1+244.500,起终点桩号为LZK1+017.000~LZK1+465.000,桥梁全长448.00m,平面位于R=1500m的左偏圆曲线上,桥面横坡为单向2%;纵断面位于R=10000m 的竖曲线上,桥面纵坡由-2.95%变坡至 2.70%,变坡点桩号LZK1+309.770。

右线桥布置为:9×40+3×25m,中心桩号为LK1+259.300,起终点桩号为LK1+031.800~LK1+479.800,桥梁全长448.00m,平面位于R=1500m的左偏圆曲线上,桥面横坡为单向2%;纵断面位于R=10000m的竖曲线上,桥面纵坡由-2.95%变坡至 2.70%,变坡点桩号LK1+310.000。

本桥左线桥宽变化范围12.00~18.336m,右线桥宽变化范围12.00~23.226~12.00m,最大墩高为56.50m。

上部9×40m 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3×25m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墩采用双(多)柱式圆形墩、双矩形墩,基础采用桩基础; 0号桥台为重力台,扩大基础;12号桥台为肋板台,桩基础。

本桥位于圆曲线上,桥梁跨径按道路设计线布置,桥墩台径向布设。

(一)设计依据1、《重庆涪陵至丰都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2、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关于涪陵至丰都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3、路桥建设重庆丰涪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涪陵至丰都、丰都至石柱高速公路施工图外业验收会议纪要》;4、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重庆涪陵至石柱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设计监理报告》;5、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庆涪陵至丰都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审查报告》;6、路桥建设重庆丰涪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关于重庆丰涪、丰石高速公路施工标段划分的通知》;7、公司下达的“重庆涪陵至石柱高速公路”项目任务书;8、《重庆涪陵至丰都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工作大纲》及项目事先指导书。

(二)设计依据采用的主要标准及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_B02-01-200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 JTJ 025—86◆《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JTJ/T D60-01—200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技术规范》 JTG/T B07-0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 JTG D81-2006(三)设计技术标准◆设计等级:高速公路大桥;◆设计行车速度:80km/h;◆桥面宽度:由两座分离式上、下行桥组成,左线桥桥面净宽11.00~17.336m,右线桥桥面净宽11.00~22.226~11.00m;桥面内外侧均设0.5米宽墙式防撞护栏,左线桥桥面全宽12.00~18.336m,右线桥桥面全宽12.00~23.226~12.00m。

◆防洪标准: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桥梁高程由路线控制,不受洪水位控制。

◆设计基准期;100年。

◆设计安全等级;桥梁结构为一级。

◆结构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地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气候:风速:设计基本风速取24.2m/s。

温度:最低气温-2.7度,最高温度42.2度。

湿度:设计按80%取值。

◆环境类别:Ⅰ类。

◆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坐标系统:采用项目独立坐标系。

◆桥面最大纵坡:-2.95%。

(四)各阶段审查意见及其执行情况各阶段审查意见及其执行情况有关说明详见本合同段桥涵设计总说明。

(五)其它其他指标按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执行。

二. 桥位自然条件概况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桥位区位于丘陵和丘陵间低洼地带,拟建桥梁中部跨越丘陵间低凹地,其间为梯级耕作地、河流、村庄和公路等,地形总体呈“V”字型,重庆岸坡地形较陡,石柱岸坡地形稍平缓。

沿线路轴线地面高程为260.55m~315.47m,相对高差约为54.92m。

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属侵蚀丘陵和丘陵间洼地地貌类型。

2.地质桥位区表层为第四系全新统耕植土(Q4pd)和上更新统残、坡积土(Q3el+dl)覆盖,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

现将揭示深度范围内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上到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一)第四系全新统表层土耕植土(Q4pd)①2耕植土:褐红、灰褐色,湿,软塑,由粉质粘土成,含少量植物根茎。

本层层顶高程262.13~309.90m,层厚0.40~0.70m;在钻孔SQZK3、SQZK4、SQZK5、SQZK6中有揭露。

(二)第四系上更新统残、坡积土(Q3el+dl)②2-1粉质黏土:紫红、褐红色,湿,可塑,为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土,泡水软化、崩解,手捏易散。

本层埋深0.70m,层顶高程261.43m,层厚2.90m;承载力基本容许值200kPa,摩阻力标准值45kPa;仅在钻孔SQZK3中有揭露。

(三)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本次勘察揭露有强风化和中风化岩带:③1-2:强风化细砂岩:灰、灰褐、浅灰黄色,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以碎块状为主,岩块手可折断,局部夹少量中风化岩块。

本层埋深0.40~0.70m,层顶高程289.79~309.20m,层厚1.60~2.30m,平均1.95m;承载力基本容许值450kPa,摩阻力标准值80kPa;在钻孔SQZK5、SQZK6中有揭露。

③2-2强风化粉砂质泥岩:紫红色,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以碎块状为主,碎块用手可折断,风化不均,底部夹中风化岩块。

本风化层顶面埋深0.00~3.60m,层顶高程258.53~321.08m,层厚0.50~1.50m,平均0.97m;承载力基本容许值400kPa,摩阻力标准值75~85kPa;在钻孔SQZK1、SQZK2、SQZK3中有揭露。

③1-3中风化细砂岩:灰绿色,细粒砂质结构,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节理裂隙不其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呈20-60cm长柱状,最大节长可达100cm,岩质较硬,锤击声脆。

本风化层顶面埋深0.70~20.50m,层顶高程248.86~306.90m,层厚4.60~23.10m,平均15.38m;承载力基本容许值1100~1200kPa,摩阻力标准值130~140kPa;本风化层采取岩样3组,测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15.4~36.6MPa,平均26.0MPa;测得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为41.1MPa;在钻孔SQZK4、SQZK5、SQZK6中有揭露。

③2-3中风化粉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紫红、褐红色,局部紫灰色,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构造,岩质稍软,岩石锤击可击碎,风干后龟裂,裂隙发育,见少量方解石细脉穿插,局部含少量钙质结核,岩芯多呈1-9cm块、饼状,其次为10-55cm柱状,岩性不均匀,局部夹中风化砂岩,其强度较硬,岩性组合较不利,强度软硬交互。

顶面埋深4.20~23.50m,层顶高程307.93~327.23m,层厚2.10~14.40m,平均6.93m;承载力基本容许值800~900kPa,摩阻力标准值100~110kPa;本风化层采取岩样8组,测得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为5.2~6.3MPa,平均5.75MPa(2组泥岩);测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12.6~23.5MPa,平均18.5MPa(4组泥质砂岩);本层在钻孔SQZK156、SQZK157中有揭露。

3.不良地质现象桥位区处于丘陵斜坡和丘陵间洼地地带,重庆岸侧边坡自然坡度角约为30~50°,石柱岸侧边坡自然坡度角约为15~20°。

桥位区局部基岩出露,自然坡体稳定,未见明显滑移现象,通过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未发现断层、泥石流、溶洞、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新构造运动不强烈。

4.水文桥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基岩的强-中风化裂隙中。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通过地表水体直接补给。

由于基岩多属于泥质岩,且裂隙不甚发育,其地下水量不大。

在地形坡度较大地段,具有就近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一般位于两侧斜坡地势较高地段,其含水量较少,或者无地下水。

勘察期间,测得SQZK2、SQZK3、SQZK6钻孔的混合地下水位为0~3.8m;其余钻孔因地势较高,均未钻遇其混合地下水位;本次勘察时于桥位区SQZK6钻孔内取地下水样1组,经室内试验分析,重碳酸根 HCO3-=4.587mmo1/L,PH值=7.98,侵蚀性CO2=2.24mg/L,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判断,该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5、气象测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暖湿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秋雨连绵、冬暖多雾、四季气温变化特征明显。

历年最大风速31.5m/s,平均风速1.4m/s,多年平均气温18.1℃,极端最高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2.7℃,平均最高气温34.2℃,最热月平均气温28.6℃,最冷月平均气温7.1℃,最大平均日温差17.6℃(1997年5月1日),年积温6635.3℃,年无霜期331天,年日照1316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水气压为17.70kpa。

一年大气降水在区内主要表现为降雨,降雪、霜冻和冰雹少见,夏季降雨量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再次之,春季最少。

多年平均降雨量1085.1~1141.8mm,月平均雨量可达167mm以上,陆地蒸发量695mm,径流深415mm。

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在每年的5~9月降水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常出现春旱或伏旱的特点。

夜间降雨明显多于白昼。

降大强度大,暴雨时有发生,历年平均最多降雨量1363.4mm,其中5~6月降雨量最多,一次最大降雨量113 .1mm(1954年7月21日)。

桥位区位于丘陵斜坡和丘陵间洼地地带,两侧斜坡稍陡,地表多为梯级种植地,地表迳流排泄条件较好,中部为低洼凹地和河流,当大气降水时,斜坡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场地低洼及河流沟排泄,溪流中水流量随降雨量大小而锐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