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
• 作品的理想主义色彩突出地表现在作家对关汉卿 形象的塑造上,由于作家熟悉艺人生活,有过创 作《名优之死》等描写艺人形象的创作实践,还 有着与关汉卿相类似的与统治当局相周旋的实际 斗争经验,这使得这位当代的戏剧大师与昔日的 梨园领袖,很容易找到精神上的契合点。作品围 绕着关汉卿创作和排演《窦娥冤》的全过程,通 过他在与以阿合马为代表的反动统治当局的斗争, 与以叶和甫为代表的帮闲文人的斗争,以及与自 己思想弱点的斗争,逐步显示出他“煮不烂、捶 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的性格特征, 突出他“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 其节”的精神品质。
第三节 《关汉卿》
• 一、理想色彩 • 田汉在此剧中将关汉卿作为一个反抗黑暗、为人民代言的 知识分子英雄形象来塑造的。关汉卿是13世纪著名的元杂 剧作家,但在元朝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地位仅高 于乞丐,因此,在《元史》、《新元史》等“正史”中几 乎找不到关于关汉卿的只言片语,在元人钟嗣成的“野史” 《录鬼簿》中,也只有“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 斋叟”等寥寥数语。史料缺乏使创作极为困难。但因作家 与人物生活与精神上的相似相通,又为作家的艺术想象创 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决定了作品的 理想主义色彩。
• 第二天,窦天章开堂审案,终于使冤案大白。结 果,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赛芦医被发配充 军,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宣判刚完,大 雨从天而降,窦娥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 • 这就是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剧本讲的故事, 也叫《窦娥冤》,是元杂剧杰出的代表作品。
• 二、关汉卿形象
• 田汉笔下的关汉卿,是一个以笔代刀,向 黑暗势力勇敢进击的剧作家,是“蒸不烂、 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 铜豌豆”(散曲《不伏老》)。田汉紧紧 围绕《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来组织戏剧 冲突,表现主人公性格的。作品有层次地 描写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 1、关汉卿目睹朱小兰冤案,满怀悲愤,怨自己 “无刀可拔,只有一枝破笔”,朱帘秀提醒并鼓 励他以笔作刀,向恶势力挑战;他又不顾叶和甫 的威胁阻挠,甘冒杀头危险,决意写一杂剧为朱 小兰伸冤屈。但在险恶环境中,即使写了又有谁 敢演呢?朱帘秀慨然应允扮演主角,这又增强了 他为民请命的决心与勇气。 • 2、《窦娥冤》演出,触怒了权奸阿合马。他威逼 关汉卿按他旨意改后再演,并且明令:“不改不 演,要你们的脑袋”。但关汉卿坚定表示:“断 然不改”。朱帘秀劝关汉卿离开大都暂避风险, 他坚定不肯临阵脱逃;朱帘秀按原本再演时,他 仍亲临剧场,挺身而出,承担全部责任,充分表 现出他那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置生死于度外的 高风亮节。
• 补《窦娥冤》的故事: • 发生在元朝的故事,主要是讲楚州女子窦 娥自幼丧母,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 因要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妇蔡婆 的高利贷二十两银子。谁知一年后竟变成 了四十两,无法还债,就把窦娥半抵半送 给蔡家做童养媳。十年后,窦娥长大后嫁 作蔡家媳妇,但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 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 贫苦。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 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 张驴儿是个流氓。
• 3、他与朱帘秀锒铛入狱。面临杀身之祸, 他不动摇,不反悔。面对叶和甫的劝降, 他回报以一记重重的耳光。而一曲《蝶双 飞》则表现了他大义凛然的气概,视死如 归的精神与忠贞不渝的爱情。田汉通过这 些戏剧冲突,让这颗铜豌豆在蒸、煮、捶、 炒中,完成了他的性格塑造,显示出关汉 卿嫉恶如仇、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
• 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 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 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 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 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张驴儿怀恨 在心。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 肚汤给她吃。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 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 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 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 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 了气。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 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 在当时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只有“工 农兵”形象才能成为居中心地位的英雄, 知识分子只能是“可以改造好的”中间人 物,特别是经过“思想改造运动”、“批 胡适”、“反胡风”和“反右”等种种运 动以后,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变得 更加委琐。田汉塑造这个关汉卿形象,可 以说是在“文革”前发表的戏剧作品中知 识分子精英意识的最后表露。 • 三、艺术特色 • 1、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手法,是本剧的主要 艺术特色。作者围绕杂剧《窦娥冤》的 写——演——再演的过程组织故事,使人 物、情节、矛盾、波澜依次出现,高潮迭 起。
• 整个剧情发展舒卷自如,浑然天成,表现 了黑暗时代人民的冤、恨、反,歌颂了为 呼唤光明而献身的精神。 • 2、诗情与剧情融合,是本剧又一艺术特色。 田汉是杰出的戏剧家,又是著名的诗人, 他常在剧中加诗、添唱,以突出主题,使 剧中有诗,诗中有戏,情深意远,感人肺 腑。寓情于人、于事、于景,造成浓烈的 抒情气氛。插曲《蝶双飞》和《沉醉东 风》,既是激越的诗章,又把剧情推向高 潮。
• 楚州太守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 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 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 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 不肯承认。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 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 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 招了供。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 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窦娥眼看没 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 勘贤愚枉为天!”
• 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一个类似《窦娥冤》 那样的故事,所以要以戏剧为武器,为民 申冤,揭露与反抗统治者;他也为关汉卿 的写作活动提供了一个虚构的结果:剧本 触怒了统治者,因而编剧者与演员都下狱; 可是剧本唤起了民众,壮士王著在剧本 “为民除害”的呼声的鼓舞下,刺杀了黑 暗势力的代表人物——权臣阿合马。在这 种虚构中,写作成了鼓舞人民、打击敌人 的武器是这一虚构情节的核心动力,所以, 《关汉卿》的基本情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田汉以及其他共产党领导下左翼文艺家在 1949年以前的活动。
• 因此,田汉将关汉卿塑造为一个人民的代 言人、一个社会良心的代表、一个不向任 何外在的压力屈服的“真正的人”,是很 符合30年代以来左翼知识分子对自己的职 责与形象的集体认定,也可以说是对反抗 黑暗、为被压迫人民代言这一知识分子的 现实战斗精神的自觉捍卫。在这个意义上, 关汉卿不是一个现实的人物,而是一个象 征型的人物。他象征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想 人格。 • 然而,这种知识分子理想化形象的描绘, 与当时现实社会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认定是 不相吻合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 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 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 州大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 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 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 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 • 她死后愿望得到实现,证明她真的是冤死 的。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提名, 考取了状元,路过山阳。当日深夜,他正 在审阅案卷,忽然见到女儿窦娥前来,求 父亲代女儿伸冤昭雪。
• 剧本的基本情节完全是虚构的。与关汉卿 有关的史料遗留下来的非常少,这为田汉 的编剧留下了较大的虚构空间。事实上, 由于和主人公的身份、性格相似(如都是 颇负盛誉的剧坛领袖、与艺人都有许多的 交往),田汉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左翼文人 的自我想象来虚构关汉卿的故事,难怪曹 禺在谈到这个剧本时说:“我感到这个剧 作凝聚了田汉同志一生的经验和感情。” 剧本的情节以关汉卿写作《窦娥冤》前后 的故事为中心,我们可以看到,田汉为关 汉卿的写作虚构了一个动机:
• 而人物性格就在戏剧冲突不断展开中得以 表现。“写”是情节的发端,为平民百姓 伸冤是写的动机。因商量写和演,引出演 员朱帘秀、作家杨显之等人。因企图阻挠 《窦娥冤》写作,引出叶和甫。接着因 “演”而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一方是关 汉卿、朱帘秀等,另一方是阿合马等,双 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把情节推向高峰。 最后,围绕着“再演”,矛盾进入了高潮。 阿合马见台词竟然不改,恼羞成怒,把关、 朱投入大狱,并挖掉朱帘秀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