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落说课稿

聚落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三节,学生从第四章开始接触人文地理。

本节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现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通过解读课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了如下设计
1、通过看图、分类,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能运用图片描述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能够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对待北京四合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希望在完成
上述知识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分体的能力,并且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本节课我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是:首先创设一个中国学生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人居文化”夏令营的情境,然后以帮助她完成一份考察报告贯穿课堂,在完成考察报告的过程中,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成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过程,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根据世界人居日,我进行了情景创设:我国的中学生杨茜同学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人居文化”夏令营,在此次夏令营中,她在世界各地拍摄了许多精美的照片。

用PPT播放这些照片,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完成考察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将杨茜同学拍摄的照片进行分类吗,学生通过观察完成这一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照片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类。

完成之后追问第二个问题,你是依据什么对照片进行的分类?很显然是根据景观的不同然后问第三个问题: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多样,我准备制作一个表格,从房屋、道路、商店、学校、医院以及又无田地、果园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完成后,继而提出第四个问题:造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一时难以找到答案,我准备播放两段视频分别是农民在农田里进行农业劳动和工人在工厂进行工业生产,通过播放这两段视频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的找到答案,正是由于人们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所以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才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以上四个问题是考察报告的第一部分,也是针对课标的第一个要求作出的设计。

我采用了问题引领的方式,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之后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同样是乡村聚落,为什么景观也存在不同,分别展示欧洲、非洲和亚洲的乡村聚落,让学生进行区分。

在学生完成之一活动之后,引入考察报告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家乡济南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这里能够形成聚落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一问题,我给出济南地形图,气温和降水量图,让学生探究分析原因。

通过学生的探究讨论,来得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通过第一个问题的结论,继而提出第二个问题就是聚落的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进行这一部分时,将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分别对极地冰屋,西亚村庄、威尼斯水城、黄土高原窑洞、东南亚高架屋这五个聚落的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

由于学生地理知识储备还比较少,对世界各个地区具体的自然环境的了解还不是十分详细,所以我为每个小组提供相应的资料,例如各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还有黄土高原的地质土壤结构资料、威尼斯的房屋建筑结构资料等
等。

学生运用这些资料,进行讨论研究,从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整理成有条理的语言;然后各个小组利用各种地图和资料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析各个聚落的建筑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上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针对课标的第二个要求作出的设计。

我主要采用了给学生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这样既可以达成知识目标,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着重考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使用PPT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中传统聚落的图片,例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巴黎塞纳河岸、还有威尼斯水城,这些聚落各具特色,让学生感受前人的智慧和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再展示几幅城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各个城市在景观上大同小异。

这样前后两组图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进入考察报告的第三个部分
在社会、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统聚落。

这里以北京四合院为例,面对城市的不断发展,饱经风霜的北京四合院我们应该怎样处理?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各种意见,然后引导学生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培养学生处理正确的人地观。

这里的第三部分就是针对课标的第三个要求作出的设计。

整个课程通过创设情境,然后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分成三个部分,层层设问逐一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