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处理 过滤
迁移:沉淀、扩散、惯性、阻截和水动力,见图9-2。 吸附:范德华引力、静电力、以及某些化学键和某些特 殊的化学滤吸料 附力悬浮颗作粒 用、絮凝颗粒间的架桥作用。
流线
1—沉淀
2—扩散
3—惯性
4—阻截
5—水动力
2.吸附与剥离
(1)Ives-Mints争论 Ives: ①附着于滤料之上的悬浮颗粒在过滤过程中绝对不 剥离; ②在过滤后期悬浮颗粒穿透滤层进入滤池出水是吸 附效率降低的缘故。 Mints: ①吸附和剥离是过滤过程中同时存在的两个相反的 现象,且剥离量与含污量成正比;
g
•
(1 m0 m03
)2
(1
)
2
l0
v
n
(
pi
/
d
2 i
)
i 1
(9-1)
(2)过滤过程中H的水 头H1损失H变2化 H3 H 4 过滤时滤池的总水头损失为:
(9-2)
(3)负水头现象
当过滤进行到一定时刻时,从滤料表面到某一深度处
的滤层的水头损失超过该深度处的水深,该深度处就出现负
水深 负水头区
3.滤料的当量直径
d e
n i 1
pi d i1 d i2
(9-5)
式中,de ——滤料层的当量粒径,mm
pi ——截留在筛孔为和的筛子之间的滤料重量占滤料总 重量的百分数;
4.球度系数与形状系数
同体积球体表面积 颗粒实际表面积
球度系数
1
(9-6)
表9-3列出了常见的滤料形状与其球度系数和形状系数,滤料 颗粒的形状示意见图9-11。
测定方法:取一定量的滤料,在105oC下烘干称重,并 用比重瓶测出其密度。然后放入过滤筒中,用清水过滤一段 时间后,量出滤层体积m,则1 孔隙G率为
V
式中,G ——烘干后的滤料, g; ——滤料的密度,g/cm3;
(9-8)
6.滤料的筛分方法
(1) 筛分试验记录
筛分试验记录见表9-4.
筛孔 (mm)
滤层含污能力:单位体积滤层中的平均含污量 称为“滤层含污能力”,单位g/cm3或kg/m3。
采用单水冲洗的石英砂滤料滤池是典型的水力 分级滤料滤池,其含污量随深度的变化见图9-4
多层滤料滤池接近理想滤料滤池,最常见为双 层和三层滤见图9-5。双层滤池其含污量随深度的 变化见图9-4曲线2。
均质滤料过滤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已经实现,如
1
2
3
4 5 6
表9-6
三层滤料滤池承托层材料、粒径与厚度
材料
粒径 (mm)
厚度 (mm)
重质矿石(如石榴石、磁铁矿等)
0.5~1.0
50
重质矿石(如石榴石、磁铁矿等)
1~2
50
重质矿石(如石榴石、磁铁矿等)
2~4
50
重质矿石(如石榴石、磁铁矿等) 砾石 砾石
4~8 8~16 16~32
50
100 本层顶面高度至少应高于配系
第九章 过 滤
9.1 过滤概述
9.1.1 慢滤池
慢滤池是最早出现的用于水处理的过滤设备,能有效地 去除水的色度、嗅和味,见9—1。由于慢滤池占地面积大 、操作麻烦、寒冷季节时其表层容易冰冻,在城镇水厂中使 用的慢滤池逐渐被快滤池所代替。
适用的进水条件
出水水质
细菌的去除效率
颗粒物去除效率
表9—1 现代慢滤池的适用的进水条件与出水水质
(2)附着力与水流剪力
见图9-3。
脱附力
3 Fa3
2 Fa2
1
Fs3
F3 Fs2
F2 Fs1
滤 层 深 度 (cm)
F1
Fa1 滤料
图 9-3 颗粒粘附和脱附力示意
滤层含污量(g/cm2) 单层滤料 1
2 双层滤料
图 9-4 滤料层含污量变化
石英砂
无煤烟
石英砂
9.2.2 过滤水力学
1.快滤池滤层的发展与利用
阳离子型聚合物
原水
混合
絮凝池
(d)
双层或三层滤料滤池
过滤出水
直接过滤的两个特点: ①采用双层或三层滤料滤池; ②采用聚合物为主混凝剂或助凝剂。 直接过滤要求: ①原水浊度和色度较低且水质变化小,常年 原水浊 度低于50度; ②直接过滤中的滤速应根据原水水质决定,浊度偏 高时应采用较低滤速,当原水浊度在50度以上时,
序号
表9-3 滤形状料描述颗粒的形状及其球度球系数度系数、形状形系状系数数、孔隙率
孔隙率
1
圆球形
1.0
1.00
0.38
2
圆形
0.98
1.02
0.38
3
已磨蚀的
0.94
1.06
0.39
4
带锐角的
0.81
1.23
0.40
5
有角的
0.78
1.28
0.43
5.滤料层的孔隙率
滤料层的孔隙率指整个滤层中孔隙总体积与整个滤层 的堆积体积之比。
见图9-10中(a)与(b)所示;②原水加药后经过混合和微
絮凝池后硫进酸铝入滤聚池合物 过滤,称为“微絮凝过滤” ,如图9-10中
(c)与(d)所示。 原水
混合
双层或三层滤料滤池
(a)
过滤出水
阳离子型聚合物
原水
混合
双层或三层滤料滤池
(b)
过滤出水
硫酸铝
聚合物
原水
混合
絮凝池
(C)
双层或三层滤料滤池
过滤出水
8.承托层
承托层的作用: ①防止滤料层从配水系统流失; ②均匀布置反冲洗水。组成见表9-5与9-6。
层次(自上而下表)9-5 1 2 3
4
快滤池大粒阻径力(配mm水)系统承托层粒径和厚度厚度
2~4
100
4~8
100
8~16
100
16~32
本层顶面高度至少应高于配系 统孔眼100
层次 (自上而下)
排水阀
滤速v(m/h)
排水渠
清
水
池
图 9-8 减速过滤(一组4座滤池)
0
过滤时间t(h)
图 9-9 一座滤池滤速变化(一组共4座滤池)
5. 直接过滤
原水不经过沉淀而直接进入滤池的过滤称为“直接过滤”
。直接过滤有两种方式:①原水加药后只经过混合就直接进
入滤池过滤,称为“接触过滤”。也可称为“直流过滤”,
9.3 滤料与承托层
9.3.1 要求 1.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2.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3.能就地取材、价廉
4.外形接近于球状,表面比较粗糙而有棱角。
9.3.2 滤料性能参数
1.比表面积 粒状滤料的比表面积可以表示为单位重量或体积的滤料所具 2有.有的效表粒面径积与,不单均位匀为k系8c0数m2/gdd或1800cm2/ cm3。
留在筛表上9的-砂4量筛分试验记录 通过该号筛的砂量
质量
质量
(g)
%
(g)
%
2.362
0.8
1.651
18.4
0.991
40.6
0.589
85.0
0.246
43.4
0.208
9.2
筛底盘
2.6
合计
200
0.4
199.2
99.6
9.32
180.8
90.4
20.3
140.270ຫໍສະໝຸດ 142.555.2
27.6
(2)递降速过滤
设四个滤池组成一个滤池组,假设:①进入滤池组的
总流量不变;②每个池子的性能完全相同;③每个滤池恰好 按它的编号顺序进行冲洗。则滤池的水位与滤速变化如图99所示。
移动冲洗罩滤池是典型的递降速过滤滤池,当移动冲洗罩
滤池的分格数最高很水位 多时,这格滤池冲冼与下一格滤池冲洗的间
隔时进水间渠 很近,最低滤水位 池水位变化不大,有可能达到近似的“等水 位变进水 速阀 过滤”。
21.7
11.8
5.9
4.6
2.6
1.3
1.3
–
–
100
(2) 筛分方法
见图9-12,大粒径(d.>1.54)颗粒约筛除13.0 %,小粒径 (d<0.44)颗粒约筛除19.0 %。
通过筛孔砂量 (%)
100 80 60 40 20
0
0.44
1.54
(%) 100 80
60
40 20 10
0.2
0.4 0.55 0.6 0.8 1.0 1.1 1.2 1.34 1.4
50
3
三层滤料
16~17
55
冲洗时间 (min)
7~5
8~6
7~5
注:1.设计水温按20OC计,水温每增减1OC,冲洗强度相 应增减速1%;
2.由于全年水温、水质有所变化,应考虑有适当调整冲 洗强度的可能;
9.4.2 配水系统
常见的配水系统有大阻力配水系统、小阻力配水系统、 中阻力配水系统等三种,其作用: ①反冲洗时,均匀分布反冲洗水; ②过滤时,均匀集水。
(9-9)
式中, G —— n个颗粒的总重量, g;
3
7.双层滤料和多层滤料滤池中出现的混层现象
一种观点认为:煤-砂交界面上适度的混层,可避免交 界面上积聚过多杂质而使水头损失增长较快,故适度混杂是 有益的
另一种认为:煤-砂交界面上不应有混杂现象。因为煤层 起截留大量杂质作用,砂层则起精过滤作用,而界面分层清 晰,起始水头损失将较小。
反冲洗时配水不均匀的危害: ①滤池中砂层厚度分布不同; ②过滤时,产生短流现象,使出水水质下降; ③可能招致局部承托层发生移动,造成漏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