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官职
丞相(chéng xiàng) 官名。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 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 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 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 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 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 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 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 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 145)改称为相。丞相制度于明太祖朱元璋 在杀了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同时还废除中书 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尉的职掌是管理天下刑狱。每年全国断狱总 数最后要汇总到廷尉﹔州郡疑难案件要报请 廷尉判处﹔廷尉也常派员为地方处理某些重 要案件。有的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所提出的 判决意见。廷尉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 和审判有罪的诸侯王或大臣。礼仪﹑律令皆 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属 于分﹑寸﹑尺﹑丈等度量标准之事﹐亦由廷 尉掌管。
卫军
卫尉
掌皇宫诸门屯兵 巴士司马令:掌凡吏民上书、四 方贡献、朝廷征召等使用公家之 车马
卫尉
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太仆是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 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车府主管皇帝 乘坐的车辆,其余皆为主管马厩之官。太仆 更重要的职掌是兼管官府的畜牧业。
推荐文献:《大秦帝国》《通典》 《商君书》《吕氏春秋》《史记》等
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 牒。皇族宗室有罪,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 正丞。
治粟内史,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于 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掌国库 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 及诸郡物价。
少府,掌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 属官有: · 御府令、御府丞,掌皇帝服饰织造与 保管; · 尚冠令、尚冠丞,掌皇帝各种礼服所 需的皇冠; · 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 · 尚食令、尚食丞,掌服侍皇帝饮食; · 尚沐令、尚沐丞,掌皇帝洗浴; · 尚席令、尚席丞,掌皇帝就寝用具; · 尚书令、尚书丞、尚书仆射,掌宫中 文书发启、呈送皇帝; · 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调皇帝饮食; 主御膳食; · 宦者令,掌宫中诸宦官; · 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丞,掌内宫导 引、接待、典仪等,以宦官充; · 太医令、太医丞,掌皇帝与后宫医药; · 都水长、都水丞,掌诸郡县水利事务, 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驻官署; · 乐府令、乐府丞,掌宫廷音乐的排练、 演奏、整理,以及音乐艺人的管理; · 永巷令,掌后宫宦官、宫女的生活, 以及宫人犯罪的惩处。
郡制 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军民兼治。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 官员。 郡守 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 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 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监御史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郡尉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 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 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 属本郡郡尉。 郡丞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 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 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奉常
掌宗庙祭祀礼仪 太乐:负责宫廷音乐 太祝:负责太庙祭祀事务 太宰: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 (与周朝的太宰不同) 太医:负责管理巫医 太史: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 太卜: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
奉常
郎中令
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 大夫:负责议论的
郎中 令
谒者: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
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掌刑狱。秦汉至 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改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恢 复旧称﹐哀帝元寿二年(前1)又改为大理。新 莽时改名作士﹐东汉时复称廷尉。汉末复为 大理。魏黄初元年(221)改称廷尉﹐后代沿袭 未改﹐至北齐罢废。颜师古云:“廷,平也。 治狱贵平,故以为号。”说见《汉书· 百官 公卿天》注。师古又引应劭说,则谓“听狱 必质诸朝廷,与众共之。”
概述: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 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 官。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 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 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 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 石 。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 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 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 (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 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 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 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 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 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县制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 县令、县长 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 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县丞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县尉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县丞。 功曹 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 令史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狱掾 狱掾,县狱的典狱长。 文无害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厩驺 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仓吏 仓吏,县库的长官。 治狱吏 狱吏,县狱的狱卒。
皇帝
三公
太尉
御史 大夫
九 卿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 内史
少府
郡 縣
皇帝,古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皇 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 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 道,举措审谛。”又《春秋繁露》:“德侔 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 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 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但 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 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作为国家最高 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 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 称。近代以来,“皇帝”也是对部分强大帝 国的国君的翻译,对应的英语单词是 Emperor。
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掌管 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以 原行人署,属邦署合并扩大,掌管邦交和边 陲部族事务,汉朝实行分封制,因此在汉朝 时掌管各诸侯国的纳贡等事)汉景帝时改为 “大行令”,武帝改为“大鸿胪”。王莽改 为“典乐”,其属官有行人、译官等。东汉 罢置。隋唐有典客署,属鸿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