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数学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案的是( )A .B .C .D .2.下列无理数中,在﹣1与2之间的是( )A .﹣3B .﹣2C .2D .53.如图,D 为ABC ∆边BC 上一点,AB AC =,56BAC ∠=︒,且BF DC =,EC BD =,则EDF ∠等于( )A .62︒B .56︒C .34︒D .124︒4.在一次800米的长跑比赛中,甲、乙两人所跑的路程s (米)与各自所用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图像分别为线段OA 和折线OBCD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的速度保持不变B .乙的平均速度比甲的平均速度大C .在起跑后第180秒时,两人不相遇D .在起跑后第50秒时,乙在甲的前面 5.在3π-3127-7,227-,中,无理数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6.已知一次函数()1y m x =-的图象上两点11(,)A x y ,22(,)B x y ,当12x x >时,有12y y <,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 ) A .0m >B .0m <C .1m >D .1m < 7.一次函数112y x =-+的图像不经过的象限是:( )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 8.点P(2,-3)所在的象限是(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 9.下列二次根式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A .32B .24x yC .y xD .24+x y10.下列各数:4,﹣3.14,227,2π,3无理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二、填空题11.关于x 的分式方程211x a x +=+的解为负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2.点P (﹣5,12)到原点的距离是_____. 13.如图,直线483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和B ,M 是OB 上的一点,若将ABM ∆沿AM 折叠,点B 恰好落在x 轴上的点B ′处,则直线AM 的解析式为_____.14.Rt ABC ∆中,90ACB ∠=︒,30A ∠=︒,点D 在边AB 上,连接CD .有以下4种说法:①当DC DB =时,BCD ∆一定为等边三角形②当AD CD =时,BCD ∆一定为等边三角形③当ACD ∆是等腰三角形时,BCD ∆一定为等边三角形④当BCD ∆是等腰三角形时,ACD ∆一定为等腰三角形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即可)15.一次函数1y kx b =+与2y x a =+的图象如图,则()0kx b x a +-+>的解集是__.16.化简 2(0,0)3b a b a>≥结果是_______ . 17.3的平方根是_________.18.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20,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 ,△AOB 的周长比△BOC 的周长大2,则AB 的长为_____.19.如图,Rt △ABC 中,∠C =90°,AD 是∠BAC 的平分线,CD =4,AB =16,则△ABD 的面积等于_____.20.已知A (x 1,y 1)、B (x 2,y 2)是一次函数y =(2﹣m )x +3图象上两点,且(x 1﹣x 2)(y 1﹣y 2)<0,则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三、解答题21.已知函数y=(2m +1)x+m ﹣3.(1)若函数图象经过原点,求m 的值;(2)若这个函数是一次函数,且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求m 的取值范围;(3)若这个函数是一次函数,且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求m 的取值范围. 22.已知:如图,点E 在ABC ∆的边AC 上,且AEB ABC ∠=∠.(1)求证:ABE C ∠=∠;(2)若BAE ∠的平分线AF 交BE 于点F ,FD BC 交AC 于点D ,设8AB =,10AC =,求DC 的长.23.(131232)36+(2)因式分解:3312x x -(3)计算:2(1)(2)(3)x x x x -+-+(4)计算:2(21)2(1)(1)x x x +-+-24.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 :y =kx +3(k ≠0)交x 轴于点A (4,0),交y 轴正半轴于点B ,过点C (0,2)作y 轴的垂线CD 交AB 于点E ,点P 从E 出发,沿着射线ED 向右运动,设PE =n .(1)求直线AB 的表达式;(2)当△ABP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n 的值;(3)若以点P 为直角顶点,PB 为直角边在直线CD 的上方作等腰Rt △BPM ,试问随着点P 的运动,点M 是否也在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直线上运动,求出该直线的解析式;如果不在直线上运动,请说明理由.25.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1)按要求作图:①△ABC 关于x 轴对称的图形△A 1B 1C 1;②将△A 1B 1C 1向右平移7个单位得到△A 2B 2C 2.(2)△A 2B 2C 2中顶点B 2坐标为 .四、压轴题26.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 =90°,直线l 过点C .(1)当AC =BC 时,如图①,分别过点A 、B 作AD ⊥l 于点D ,BE ⊥l 于点E .求证:△ACD ≌△CBE .(2)当AC =8,BC =6时,如图②,点B 与点F 关于直线l 对称,连接BF ,CF ,动点M 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C 边向终点C 运动,同时动点N 从点F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F →C →B →C →F 向终点F 运动,点M 、N 到达相应的终点时停止运动,过点M 作MD ⊥l 于点D ,过点N 作NE ⊥l 于点E ,设运动时间为t 秒.①CM = ,当N 在F →C 路径上时,CN =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②直接写出当△MDC与△CEN全等时t的值.27.已知三角形ABC中,∠ACB=90°,点D(0,-4),M(4,-4).(1)如图1,若点C与点O重合,A(-2,2)、B(4,4),求△ABC的面积;(2)如图2,AC经过坐标原点O,点C在第三象限且点C在直线DM与x轴之间,AB分别与x轴,直线DM交于点G,F,BC交DM于点E,若∠AOG=55°,求∠CEF的度数;(3)如图3,AC经过坐标原点O,点C在第三象限且点C在直线DM与x轴之间,N为AC上一点,AB分别与x轴,直线DM交于点G,F,BC交DM于点E,∠NEC+∠CEF=180°,求证∠NEF=2∠AOG.28.如图,已知△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s后,BP= cm,CQ= cm.(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s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3)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4)若点Q以(3)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29.(阅读材科)小明同学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如果具有公共的项角的顶点,并把它们的底角顶点连接起来则形成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小明把具有这个规律的图形称为“手拉手”图形.如图1,在“手拉手”图形中,小明发现若∠BAC=∠DAE,AB=AC,AD=AE,则△ABD≌△ACE.(材料理解)(1)在图1中证明小明的发现.(深入探究)(2)如图2,△ABC和△AED是等边三角形,连接BD,EC交于点O,连接AO,下列结论:①BD=EC;②∠BOC=60°;③∠AOE=60°;④EO=CO,其中正确的有.(将所有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延伸应用)(3)如图3,AB=BC,∠ABC=∠BDC=60°,试探究∠A与∠C的数量关系.30.在△ABC中,∠BAC=45°,CD⊥AB,垂足为点D,M为线段DB上一动点(不包括端点),点N在直线AC左上方且∠NCM=135°,CN=CM,如图①.(1)求证:∠ACN=∠AMC;(2)记△ANC得面积为5,记△ABC得面积为5.求证:12S ACS AB;(3)延长线段AB到点P,使BP=BM,如图②.探究线段AC与线段DB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M,AN=CP始终成立?(写出探究过程)【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逐项识别即可,一个图形的一部分,以某条直线为对称轴,经过轴对称能与图形的另一部分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详解】A 不是轴对称图形,B 、C 、D 都是轴对称图形.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识别,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C解析:C【解析】试题分析:A1,故错误;B<﹣1,故错误;C .﹣1<2,故正确;2,故错误;故选C .【考点】估算无理数的大小.3.A解析:A【解析】【分析】由AB=AC ,利用等边对等角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BF=CD ,BD=CE ,利用SAS 得到三角形FBD 与三角形DEC 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外角的性质,可以找出∠EDF 与∠A 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求解.【详解】解:∵AB=AC ,∴∠B=∠C ,在△BFD 和△EDC 中,,,,BF DC B C BD CE ⎧⎪∠∠⎨⎪⎩=== ∴△BFD ≌△EDC (SAS ),∴∠BFD=∠EDC ,∴∠FDB+∠EDC=∠FDB+∠BFD=180°-∠B=180°-1802A ︒-∠=90°+12∠A , 则∠EDF=180°-(∠FDB+∠EDC )=90°-12∠A=62°. 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4.B解析:B【解析】【分析】A 、由于线段OA 表示甲所跑的路程S (米)与所用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由此可以确定甲的速度是没有变化的;B 、甲比乙先到,由此可以确定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快;C 、根据图象可以知道起跑后180秒时,两人的路程确定是否相遇;D 、根据图象知道起跑后50秒时OB 在OA 的上面,由此可以确定乙是否在甲的前面.【详解】解:A 、∵线段OA 表示甲所跑的路程S (米)与所用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图象,∴甲的速度是没有变化的,故不选A ;B 、∵甲比乙先到,∴乙的平均速度比甲的平均速度慢,故选B ;C 、∵起跑后180秒时,两人的路程不相等,∴他们没有相遇,故不选C ;D 、∵起跑后50秒时OB 在OA 的上面,∴乙是在甲的前面,故不选D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正确理解函数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理解问题的过程,就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问题的相应解决.5.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无理数的定义判断即可.【详解】解:3π-1-3 ,227-可以化成分数,不是无理数. 故选 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无理数的定义,熟记带根号的开不尽方的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是无理数.6.D解析:D【解析】【分析】先根据12x x >时,有12y y <判断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所以x 的比例系数小于0,那么m-1<0,解出即可.【详解】解:∵当12x x >时,有12y y <∴ 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m-1<0∴ m <1故选 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熟记k >0,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k <0,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7.C解析: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一次函数y=kx+b (k≠0,k 、b 为常数)的图像与性质可知:当k >0,b >0时,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当k >0,b <0时,图像过一三四象限;当k <0,b >0时,图像过一二四象限;当k <0,b <0,图像过二三四象限.这个一次函数的k=12<0与b=1>0,因此不经过第三象限.答案为C考点:一次函数的图像 8.D解析:D【解析】析:应先判断出所求的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进而判断点P 所在的象限.解答:解:∵点P 的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负,∴点P (2,-3)所在象限为第四象限.故选D .9.D解析:D【解析】【分析】最简二次根式即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且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由此判断即可.【详解】解:AB2CD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最简二次根式,熟练掌握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10.B解析:B【解析】【分析】根据无理数的三种形式:①开方开不尽的数,②无限不循环小数,③含有π的数,找出无理数的个数.【详解】无理数有2π2个.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无理数的定义,注意带根号的要开不尽方才是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为无理数.二、填空题11.【解析】【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由分式方程的解为负数,求出a的范围即可【详解】分式方程去分母得:2x+a=x+1解得:x=1-a,由分式方程解为负数,得到1-a<0,且1解析:12且>≠a a【解析】【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由分式方程的解为负数,求出a的范围即可【详解】分式方程去分母得:2x+a=x+1解得:x=1-a,由分式方程解为负数,得到1-a<0,且1-a≠-1解得:a >1且a≠2,故答案为: a >1且a≠2【点睛】此题考查分式方程的解,解题关键在于求出x 的值再进行分析12.13【解析】【分析】直接根据勾股定理进行解答即可.【详解】∵点P (-5,12),∴点P 到原点的距离==13.故答案为13.【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熟知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解析:13【解析】【分析】直接根据勾股定理进行解答即可.【详解】∵点P (-5,12),∴点P 到原点的距离=13.故答案为13.【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熟知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3.【解析】【分析】由题意,可求得点A 与B 的坐标,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B 的值,又由折叠的性质,可求得与的长,BM=,然后设MO=x ,由在Rt△中,,即可得方程,继而求得M 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 解析:132y x =-+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求得点A 与B 的坐标,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B 的值,又由折叠的性质,可求得'AB 与'OB 的长,BM='B M ,然后设MO=x ,由在Rt △'OMB 中,222OM OB B M ''+=,即可得方程,继而求得M 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答案.【详解】令y=0得:x=6,令x=0得y=8,∴点A 的坐标为:(6,0),点B 坐标为:(0,8),∵∠AOB=90°,∴10=,由折叠的性质,得:AB='AB =10,∴OB '=AB '-OA=10-6=4,设MO=x ,则MB=MB '=8-x ,在Rt △OMB '中,222OM OB B M '+=,即2224(8)x x +=-,解得:x=3,∴M(0,3),设直线AM 的解析式为y=km+b ,代入A(6,0),M(0,3)得: 603k b b +=⎧⎨=⎩ 解得:123k b ⎧=-⎪⎨⎪=⎩∴直线AM 的解析式为:132y x =-+ 【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待定系数法,勾股定理,解决本题的关键正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能够由折叠得到相等的角和边,能够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边. 14.③【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将不同情况下的示意图作出,逐一分析即可得解.【详解】如下图:①∵,,∴,∵,∴为等边三角形∴①正确;②∵,,∴,∵,∴,,∴,∴为等边三角形∴②正确;解析:③【分析】根据题意,将不同情况下的示意图作出,逐一分析即可得解.【详解】如下图:①∵90ACB ∠=︒,30A ∠=︒,∴60B ∠=︒,∵DC DB =,∴BCD ∆为等边三角形 ∴①正确;②∵90ACB ∠=︒,30A ∠=︒,∴60B ∠=︒,∵AD CD =,∴30ACD ∠=︒,903060DCB ∠=︒-︒=︒,∴60CDB ∠=︒,∴BCD ∆为等边三角形∴②正确;③当DA DC =时∵90ACB ∠=︒,30A ∠=︒,ACD ∆是等腰三角形,∴30ACD ∠=︒,903060DCB ∠=︒-︒=︒,∴60CDB ∠=︒,∴BCD ∆为等边三角形;当AC AD =时,易得BCD ∆不为等边三角形∴③错误;④∵90ACB ∠=︒,30A ∠=︒,∴60B ∠=︒,∵BCD ∆是等腰三角形,∴BCD ∆是等边三角形,60DCB ∠=︒∴30ACD ∠=︒,∴ACD ∆为等腰三角形;∴④正确;故答案为: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证明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5.【解析】【分析】不等式kx+b-(x+a )>0的解集是一次函数y1=kx+b 在y2=x+a 的图象上方的部分对应的x 的取值范围,据此即可解答.【详解】解:不等式的解集是.故答案为:.【点解析:1x <-【解析】不等式kx+b-(x+a )>0的解集是一次函数y 1=kx+b 在y 2=x+a 的图象上方的部分对应的x 的取值范围,据此即可解答.【详解】解:不等式()0kx b x a +-+>的解集是1x <-.故答案为:1x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从函数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kx+b 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从函数图象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kx+b 在x 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16.【解析】【分析】首先将被开方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3a ,然后再依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即可.【详解】解:原式=,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熟练掌握相关知【解析】【分析】首先将被开方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3a ,然后再依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即可.【详解】解:原式=.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次根式的性质与化简,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7.【解析】试题解析:∵()2=3,∴3的平方根是.故答案为.解析:试题解析:∵(2=3,∴3的平方根是故答案为18.6【解析】【分析】由已知可得到AB比BC长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得到AB与BC的和,从而不难求得AB的长.【详解】解:∵△AOB的周长比△BOC的周长大2,∴OA+OB+AB-OB-解析:6【解析】【分析】由已知可得到AB比BC长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可得到AB与BC的和,从而不难求得AB的长.【详解】解:∵△AOB的周长比△BOC的周长大2,∴OA+OB+AB-OB-OC-BC=2,∵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AB-BC=2,∵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20,∴AB+BC=10,∴AB=6.故答案为:6.【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理解及运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9.【解析】【分析】作DH⊥AB于H,如图,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H=DC=4,然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详解】作DH⊥AB于H,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DH=DC=4,解析:【解析】【分析】作DH⊥AB于H,如图,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H=DC=4,然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详解】作DH⊥AB于H,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DH=DC=4,∴△ABD的面积=12×16×4=32.故答案为:3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熟练掌握“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20.m>2.【解析】【分析】根据(x1﹣x2)(y1﹣y2)<0,得出y随x的增大而减小,再根据2﹣m<0,求出其取值范围即可.【详解】(x1﹣x2)(y1﹣y2)<0,即:或,也就是,y解析:m>2.【解析】【分析】根据(x1﹣x2)(y1﹣y2)<0,得出y随x的增大而减小,再根据2﹣m<0,求出其取值范围即可.【详解】(x1﹣x2)(y1﹣y2)<0,即:1212x xy y>⎧⎨<⎩﹣﹣或1212x xy y<⎧⎨>⎩﹣﹣,也就是,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因此,2﹣m <0,解得:m >2,故答案为:m >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掌握一次函数的增减性以及适当的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1)m=3;(2)m <-12;(3)m≥3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待定系数法,只需把原点代入即可求解;(2)直线y=kx+b 中,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说明k <0;(3)根据图象不经过第四象限,说明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或第一、二、三象限要分情况讨论.(1)把(0,0)代入,得m-3=0,m=3;(2)根据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说明k <0,即2m+1<0,m <-; (3)若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得m=3.若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则2m+1>0,m-3>0,解得m >3,综上所述:m≥3.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性质点评:能够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待定系数的值,还要熟悉在直线y=kx+b 中,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能够根据k ,b 的符号正确判断直线所经过的象限.22.(1)详见解析;(2)2.【解析】【分析】(1)在三角形ABE 与三角形ABC 中,由一对公共角相等,以及已知角相等,利用内角和定理即可得证;(2)由FD 与BC 平行,得到一对同位角相等,再由第一问的结论等量代换得到一对角相等,根据AF 为角平分线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AF=AF ,利用ASA 得到三角形ABE 与三角形ADF 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到AB=AD ,由AC-AD 求出DC 的长即可.【详解】(1)证明:在ABE ∆中,180ABE BAE AEB ∠=-∠-∠︒,在ABC ∆中,180C BAC ABC ∠=︒-∠-∠,∵AEB ABC ∠=∠,BAE BAC ∠=∠,∴ABE C ∠=∠;(2)解:∵FD BC ,∴ADF C =∠∠,又ABE C ∠=∠,∴ABE ADF ∠=∠,∵AF 平分BAE ∠,∴BAF DAF ∠=∠,在ABE ∆和ADF ∆中,ABE ADF AF AFBAF DAF ∠=∠⎧⎪=⎨⎪∠=∠⎩,∴()ABE ADF ASA ∆∆≌, ∴AB AD =,∵8AB =,10AC =,∴1082DC AC AD =-=-=.【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23.(1)6;(2)()()322x x x +-;(3)236x x --;(4)2243x x ++【解析】【分析】(1)根据二次根式乘法法则运算;(2)先提公因式,再套用公式;(3)根据整式乘法法则运算;(4)运用乘法公式运算.【详解】解:(1+=+=6-=6(2)()()()3231234322x x x x x x x -=-=+- (3)2(1)(2)(3)x x x x -+-+=22226x x x x -++-=236x x --(4)2(21)2(1)(1)x x x +-+-=224412(1)x x x ++--=2244122x x x ++-+=2243x x ++【点睛】考核知识点:因式分解,整式乘法.掌握相应法则是关键.24.(1)y =﹣34x +3;(2)n =56或8343;(3)在直线上,理由见解析 【解析】【分析】(1)将点A的坐标代入直线AB:y=kx+3并解得:k=﹣34,即可求解;(2)分AP=BP、AP=AB、AB=BP三种情况,分别求解即可;(3)证明△MHP≌△PCB(AAS),求出点M(n+73,n+103),即可求解.【详解】(1)将点A的坐标代入直线AB:y=kx+3并解得:k=﹣34,故AB的表达式为:y=﹣34x+3;(2)当y=2时,x=43,故点E(43,2),则点P(n+43,2),而点A、B坐标分别为:(4,0)、(0,3),则AP2=(43+n﹣4)2+4;BP2=(n+43)2+1,AB2=25,当AP=BP时,(43+n﹣4)2+4=(n+43)2+1,解得:n=56;当AP=AB时,同理可得:n=8213(不合题意值已舍去);当AB=BP时,同理可得:n=﹣43+26;故n=56或83+21或﹣43+26;(3)在直线上,理由:如图,过点M作MD⊥CD于点H,∵∠BPC+∠PBC=90°,∠BPC+∠MPH=90°,∴∠CPB=∠MPH,BP=PM,∠MHP=∠PCB=90°∴△MHP≌△PCB(AAS),则CP=MH=n+43,BC=1=PH,故点M(n+73,n+103),n+73+1= n+103,故点M在直线y=x+1上.【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与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综合应用,熟练掌握,即可解题.25.(1)①详见解析;②详见解析;(2)(1,﹣1).【解析】【分析】(1)①分别作出点A、B、C关于x轴的对称点,再首尾顺次连接即可;②分别作出△A1B1C1的3个顶点向右平移7个单位所得对应点,再首尾顺次连接即可得;(2)由所作图形可得.【详解】(1)①如图所示,△A1B1C1即为所求;②如图所示,△A2B2C2即为所求;(2)由图知,△A2B2C2中顶点B2坐标为(1,﹣1),故答案为:(1,﹣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作图-平移变换和轴对称变换,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移变换和轴对称变换的定义和性质,并据此得出变换后的对应点.四、压轴题26.(1)证明见解析;(2)①CM=8t-,CN=63t-;②t=3.5或5或6.5.【解析】【分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到∠DAC=∠ECB,利用AAS定理证明△ACD≌△CBE;(2)①由折叠的性质可得出答案;②动点N沿F→C路径运动,点N沿C→B路径运动,点N沿B→C路径运动,点N沿C→F路径运动四种情况,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列式计算.【详解】(1)∵AD ⊥直线l ,BE ⊥直线l ,∴∠DAC+∠ACD=90°,∵∠ACB=90°,∴∠BCE+∠ACD=90°,∴∠DAC=∠ECB ,在△ACD 和△CBE 中,ADC CEB DAC ECB CA CB ∠∠⎧⎪∠∠⎨⎪⎩===,∴△ACD ≌△CBE (AAS );(2)①由题意得,AM=t ,FN=3t ,则CM=8-t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CF=CB=6,∴CN=6-3t ;故答案为:8-t ;6-3t ;②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CE=∠FCE ,∵∠MCD+∠CMD=90°,∠MCD+∠BCE=90°,∴∠NCE=∠CMD ,∴当CM=CN 时,△MDC 与△CEN 全等,当点N 沿F→C 路径运动时,8-t=6-3t ,解得,t=-1(不合题意),当点N 沿C→B 路径运动时,CN=3t-6,则8-t=3t-6,解得,t=3.5,当点N 沿B→C 路径运动时,由题意得,8-t=18-3t ,解得,t=5,当点N 沿C→F 路径运动时,由题意得,8-t=3t-18,解得,t=6.5,综上所述,当t=3.5秒或5秒或6.5秒时,△MDC 与△CEN 全等.【点睛】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运用分情况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27.(1)8;(2)145°;(3)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作AD ⊥ x 轴于D,BE ⊥x 轴于E,由点A,B 的坐标可得出AD=OD=2,BE=EO=4,DE=6,由面积公式可求出答案;(2)作CH∥x轴,如图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AOG=∠ACH,∠DEC=∠HCE,求出∠DEC+∠AOG=∠ACB=90°,可求出∠DEC=35°,则可得出答案;(3)证得∠NEC=∠HEC,则∠NEF=180°-∠NEH=180°-2∠HEC,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作AD⊥x轴于D,BE⊥x轴于E,如图1,∵A(﹣2,2)、B(4,4),∴AD=OD=2,BE=OE=4,DE=6,∴S△ABC=S梯形ABED﹣S△AOD﹣S△AOE=12×(2+4)×6﹣12×2×2﹣12×4×4=8;(2)作CH // x轴,如图2,∵D(0,﹣4),M(4,﹣4),∴DM // x轴,∴CH // OG // DM,∴∠AOG=∠ACH,∠DEC=∠HCE,∴∠DEC+∠AOG=∠ACB=90°,∴∠DEC=90°﹣55°=35°,∴∠CEF=180°﹣∠DEC=145°;(3)证明:由(2)得∠AOG+∠HEC=∠ACB=90°,而∠HEC+∠CEF=180°,∠NEC+∠CEF=180°,∴∠NEC=∠HEC,∴∠NEF=180°﹣∠NEH=180°﹣2∠HEC,∵∠HEC=90°﹣∠AOG,∴∠NEF=180°﹣2(90°﹣∠AOG)=2∠AOG.【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平行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8.(1)BP=3cm ,CQ=3cm ;(2)全等,理由详见解析;(3)154;(4)经过803s 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解析】【分析】(1)速度和时间相乘可得BP 、CQ 的长;(2)利用SAS 可证三角形全等;(3)三角形全等,则可得出BP=PC ,CQ=BD ,从而求出t 的值;(4)第一次相遇,即点Q 第一次追上点P ,即点Q 的运动的路程比点P 运动的路程多10+10=20cm 的长度.【详解】解:(1)BP=3×1=3㎝,CQ=3×1=3㎝(2)∵t=1s ,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BP=CQ=3×1=3cm ,∵AB=10cm ,点D 为AB 的中点,∴BD=5cm .又∵PC=BC ﹣BP ,BC=8cm ,∴PC=8﹣3=5cm ,∴PC=BD又∵AB=AC ,∴∠B=∠C ,在△BPD 和△CQP 中, PC BD B C BP CQ =⎧⎪∠=∠⎨⎪=⎩∴△BPD ≌△CQP(SAS)(3)∵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BP 与CQ 不是对应边,即BP≠CQ∴若△BPD ≌△CPQ ,且∠B=∠C ,则BP=PC=4cm ,CQ=BD=5cm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t=433BP =s , ∴154Q CQ V t ==cm/s ; (4)设经过x 秒后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154x=3x+2×10, 解得80x=3 ∴经过803s 点P 与点Q 第一次相遇. 【点睛】本题考查动点问题,解题关键还是全等的证明和利用,将动点问题视为定点问题来分析可简化思考过程.29.(1)证明见解析;(2)①②③;(3)∠A +∠C =180°.【解析】【分析】(1)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出∠BAD=∠CAE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判断出△ABD ≌△ACE ,得出BD=CE ,再利用对顶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判断出∠BOC=60°,再判断出△BCF ≌△ACO ,得出∠AOC=120°,进而得出∠AOE=60°,再判断出BF <CF ,进而判断出∠OBC >30°,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BDP 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D=BP ,∠DBP=60°,进而判断出△ABD ≌△CBP (SAS ),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BAC=∠DAE ,∴∠BAC+∠CAD=∠DAE+∠CAD ,∴∠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2)如图2,∵△ABC 和△ADE 是等边三角形,∴AB=AC ,AD=AE ,∠BAC=∠DAE=60°,∴∠BAD=∠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 , ∴△ABD ≌△ACE ,∴BD=CE ,①正确,∠ADB=∠AEC ,记AD 与CE 的交点为G ,∵∠AGE=∠DGO ,∴180°-∠ADB-∠DGO=180°-∠AEC-∠AGE ,∴∠DOE=∠DAE=60°,∴∠BOC=60°,②正确,在OB 上取一点F ,使OF=OC ,∴△OCF 是等边三角形,∴CF=OC ,∠OFC=∠OCF=60°=∠ACB ,∴∠BCF=∠ACO ,∵AB=AC ,∴△BCF ≌△ACO (SAS ),∴∠AOC=∠BFC=180°-∠OFC=120°,∴∠AOE=180°-∠AOC=60°,③正确,连接AF ,要使OC=OE ,则有OC=12CE , ∵BD=CE , ∴CF=OF=12BD , ∴OF=BF+OD ,∴BF <CF , ∴∠OBC >∠BCF ,∵∠OBC+∠BCF=∠OFC=60°,∴∠OBC >30°,而没办法判断∠OBC 大于30度,所以,④不一定正确,即:正确的有①②③,故答案为①②③;(3)如图3,延长DC至P,使DP=DB,∵∠BDC=60°,∴△BDP是等边三角形,∴BD=BP,∠DBP=60°,∵∠BAC=60°=∠DBP,∴∠ABD=∠CBP,∵AB=CB,∴△ABD≌△CBP(SAS),∴∠BCP=∠A,∵∠BCD+∠BCP=180°,∴∠A+∠BCD=180°.【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构造等边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30.(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当AC=2BD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AN=CP始终成立,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ACN=∠AMC=135°-∠ACM;(2)过点N作NE⊥AC于E,由“AAS”可证△NEC≌△CDM,可得NE=CD,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解;(3)过点N作NE⊥AC于E,由“SAS”可证△NEA≌△CDP,可得AN=CP.【详解】(1)∵∠BAC=45°,∴∠AMC=180°﹣45°﹣∠ACM=135°﹣∠ACM.∵∠NCM=135°,∴∠ACN=135°﹣∠ACM,∴∠ACN=∠AMC;(2)过点N作NE⊥AC于E,∵∠CEN=∠CDM=90°,∠ACN=∠AMC,CM=CN,∴△NEC≌△CDM(AAS),∴NE=CD,CE=DM;∵S112=AC•NE,S212=AB•CD,∴12S ACS AB=;(3)当AC=2BD时,对于满足条件的任意点N,AN=CP始终成立,理由如下:过点N作NE⊥AC于E,由(2)可得NE=CD,CE=DM.∵AC=2BD,BP=BM,CE=DM,∴AC﹣CE=BD+BD﹣DM,∴AE=BD+BP=DP.∵NE=CD,∠NEA=∠CDP=90°,AE=DP,∴△NEA≌△CDP(SAS),∴AN=PC.【点睛】本题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知识,添加恰当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