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莱蒙托夫诗歌《帆》的艺术特色摘要莱蒙托夫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天才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灵感总是与当时进步人士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帆》是莱蒙托夫在青年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在诗中,诗人描写了飘浮在茫茫大海之上、祈求风暴的孤帆这一诗歌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那股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
本文试对《帆》的结构、修辞色彩、诗歌的韵律等方面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孤帆自由幸福风暴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莱蒙托夫是俄国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抒情诗人,在其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诗歌400余首,其中的《诗人之死》、《祖国》、《匕首》、《帆》等作品脍炙人口并流传于后世。
作为诗人,莱蒙托夫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为19世纪中叶俄国批判现实文学主义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帆》这首诗作于1832年。
当时因莱蒙托夫在莫斯科大学参加进步活动,与保守派教师发生矛盾,被迫离开了学校。
离开莫斯科后,莱蒙托夫去了圣彼得堡。
一日,当他漫步在芬兰湾沿岸时,即兴创作了这首诗歌。
诗中所体现出的简洁性、准确性、悦耳的音律、诗人所表达出的真实感受(忧伤,苦闷),以及隐藏在诗中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索一次次地震撼了读者。
与莱蒙托夫其它著名的诗歌《诗人之死》、《祖国》、《匕首》相比,《帆》这首诗也许显得并不起眼,但它更加精致,更加充满激情,更能打动读者。
这首诗被译为多国文字,多少年来在各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作为一首色彩鲜明的寓意抒情诗,《帆》以其独特的意境及诗歌的美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парусбелеетпарусодинокойвтуманеморяголубом! ...чтоищетонвстранедалекой?чтокинулонвкраюродном?играютволны—ветерсвищет,имачтагнетсяискрыпит...увы! онсчастиянеищетинеотсчастиябежит!поднимструясветлейлазури, наднимлучсолнцазолотой...аон, мятежный, проситбури,какбудтовбуряхестьпокой! (м. лермонтов)帆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弓起了腰身轧轧地作响,唉!它不是在追求什么幸福,也不是在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而它,不安地,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莱蒙托夫,于振译)二《帆》所表达的意象在《帆》中蕴含了丰富强烈的意象。
意象是指从心理体验(尤其是视觉体验)生发而出的艺术形象。
意象是诗的灵魂,一首好诗必定有意象。
《帆》是一首抒情散文诗,作者正是运用了孤帆、大海、波涛、桅杆等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平静的大海上,远处在浅蓝色的薄雾中飘荡着一艘白色孤帆。
作者将对帆的描写以及对周围景色的描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诗人为我们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幅普通的画面,更像是作者的一幅自画像。
帆为象征,诗人将帆拟人,移情于景。
当我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像是面对着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灵魂。
“帆”已然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帆”象征了作者的灵魂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象征着诗人那一代贵族革命家对自由的向往。
尽管诗人生活得很富足,但他并没有安于现状。
在诗中,作者用了“祈求风暴”,不需要什么“灿烂的阳光”和“清澄的碧波”,“也不追求什么幸福”等诗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诗歌形象抒发的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是具体的、个性化的,它直接源于诗歌作者个人的诗美体验。
作者借助主观抒情的艺术手法创作了情感强烈的自我形象。
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并不在于描写帆,而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
更准确地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孤独之感和表达自己希望社会能够革新的愿望。
作者正是借用了“帆”这一形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创作方法上,全诗分为三节,每一节都由两个不同部分组成。
每一节的前两句对具体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后两句则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在阅读诗歌后,笔者发现了一个奇妙的规律,即先读每一节诗歌的前两句,然后再读每一节诗歌的后两句,读者会惊奇地发现,诗歌中所流露的悲伤、忧郁的情感将会消失不见。
而诗人却故意把景色描写与内心感受相互交叉,从而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诗歌第一节的前两句“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既是兴,又是比。
借眼前事物兴起诗歌的后两节,引出了第二节中诗人所要表达的绝望、无法接受现实生活的情感以及希望通过革新获得灵魂和精神上的安宁的愿望。
同时又表达了一位旅行者的孤独落寞以及此刻忐忑不安的心情。
诗人在第二节中笔锋一转,立即传递了革新的战斗即将打响的讯息,顷刻之间海上天色大变,原本风和日丽的海面此时已变得波涛汹涌。
使诗歌形成一股强烈的张力,感觉意象骤然而生。
诗歌第三节承接上节,描绘了可以洗涤世间尘埃的暴风雨,也象征了这场伟大的革命的到来。
孤独的帆船和折磨人的烦恼;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和绝望的情绪;美丽如画的风景和对革新的渴望,所有这些都做了很好的比照,同时也体现出了诗歌的美感。
诗歌的语言表现力依赖于诗人的创作意图。
“孤独”一词在《帆》这首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含了多重意思。
首先是直观的意义:茫茫大海上孤独的一只帆;然后是转义,象征了诗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抒发内心世界情感的强烈孤独感。
作者对于帆有着感伤的理解,并陷入到了深刻的哲学思索范畴中。
在诗歌中的第一节中就出现了“孤独”这个主题,帆和诗人都是孤独的。
莱蒙托夫1814年生于莫斯科一贵族家庭,但3岁丧母,而父亲家境贫寒,为了儿子的幸福,只能忍痛同意将莱蒙托夫留给外祖母抚养。
家庭的悲剧使莱蒙托夫性格孤独内向。
也许正因如此,诗人才更能理解“帆”的孤独的命运。
诗人在第二节中描绘了即将来临的风暴,象征了诗人期待社会革命,并希望通过这场革命能使诗人摆脱现在这种让人压抑的生活现状。
在抒情方式方面,诗歌《帆》的主题非常明确。
孤独、忧伤和失望的主题贯穿了整首诗歌。
由于在和保守派的不断冲突中屡屡失败,诗人产生了悲哀的心情和困倦的想法,但这并没有演化成绝望,他始终在艰难中寻找出路。
莱蒙托夫的时代沉重感是同时代人的共同感受。
三浅析《帆》的修辞方法莱蒙托夫在《帆》这首诗的创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语言、修辞技巧,达到了偏离日常语言而产生了审美的效果。
而诗人这种细腻的诗歌风格则来源于他独特的语词处理技巧。
首先,对偶修辞手法贯穿了整首诗歌,并在前后文中通过运用反义词的方法表现出来,从而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了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例如:чтоищетонвстранедалекой?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чтокинулонвкраюродном?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счастиянеищет它不是在追求什么幸福,инеотсчастиябежит;也不是在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надним—подним.在上面——在下面词语的重复和它们对称的排列体现了句法学中的平衡现象。
(чтоищетон... чтокинул... счастиянеищет... неотсчастиябежит...над—под)诗人在诗中使用了很多倒装句。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也使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视觉形象上,而作者也正是用这种陌生化的效果表达他独特的内心感觉。
例如:1 парусодинокой, втуманеморяголубом.2 одинокойпарус, вголубомтуманеморя.试比较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第二句为正常语序;第一句作者将限定语提前,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读第一句时,读者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被移动到名词前的起限定作用的形容词上。
再如:1 чтоищетонвстранедалекой? чтокинулонвкраюродном?2 чтоонищетвстранедалекой? чтоонкинулвкраюродном?在这两个句子中,第二句为正常句序,而第一句则把谓语的位置提到主语前。
使用倒装的修辞手法达到了使诗歌更有画面感、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在我们的脑海中马上可以显像这样一幅画面:白色的帆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乘风破浪。
同样,在诗行“инеотсчастиябежит! увы! онсчастиянеищет(唉!它不是在追求什么幸福,也不是在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中,诗人将“счастия”这个宾语放于谓语前,为了突出强调“幸福”一词的含义。
第一个幸福指的是世俗概念中的幸福,第二个幸福指的是扬帆独自远行,不是为了寻找欢愉,也不是为了逃离幸福,而是内心渴望变革的力量。
那力量足以破除迷雾,即使要打碎、要破坏,作者依然对其执意地渴望着。
四《帆》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表现力方面,我们很难把把莱蒙托夫的诗歌和其他诗人的诗歌混淆。
他的诗歌中总能流露出令人震撼的音乐表现力,并极少有平淡无奇的。
他的诗歌中永远包含着奋争的激情、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比如在诗的第一节中,在描写海面风平浪静时,诗人主要使用了流音辅音(р, л)和响音辅音(м,н),造成平稳流畅的音响感觉,“белеетпарусодинокойвтуманеморяголубом!”(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而当预示风暴的来临和内心不安时则采用了大量的辅音(с,т,щ,ч),给人一种不安和恐怖的感觉,“играютволны-ветерсвищет,имачтагнетсяискрыпит.”(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桅杆弓起了腰身轧轧地作响),这些象声词的运用加剧了暴风雨来临前可怕的氛围。
读完诗歌《帆》后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之外,诗歌中对人类灵魂的描写细腻而又真挚。
它向我们讲述了人类社会的焦躁不安,他们坚持不懈地寻找前进的方向,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迎接着狂风暴雨。
它不仅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特殊心境,也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心理,即孤独感、对现实的绝望,以及在十月革命后对自由的渴望。
诗歌的艺术形象比起散文、小说,有一种高度的集中与概况的特点。
因此,有评论认为虽然《帆》这首诗只有短短的12句,但却可以代表莱蒙托夫全部创作的基本倾向和其精湛的艺术技巧。
参考文献:[1] b.a.maнyйлoвa:《coвeтcкaяэнциклoпeдия》 , москва,1981.[2] 智量:《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