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5分)1.阿道夫·凯特勒答:阿道夫·凯特勒是统计学发展史上早期开拓者之一,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创始人,也被称为“经验社会学之父”。
凯特勒是位法籍比利时学者,他是将概率论思想引入社会研究的第一人。
他坚信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一点在他的社会调查实践中得到证实。
凯特勒在研究法国不同年龄层次的犯罪现象时系统地运用了数理统计。
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凯特勒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平均人”概念。
他注意到,在人数的统计量足够大的时候,人们各种特性的分布遵从正态分布律。
而“平均人”是所有人的特性的平均数,其属性正处于正态分布图形的中央。
按凯特勒的理解,“平均人”是一个民族主要生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客观指标,是一个社会的典型,是描绘社会稳定状况的统计指标的中轴。
2.扎根理论答: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称为扎根理论,它的建构程序是:a.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b.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c.由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
3.鲍格达斯量表答:鲍格达斯量表,又称社会距离量表。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格达斯于1925年创用的。
这种量表过去一直广泛用于测量人们对种族群体的态度,现在,它也被用来测量人们对职业、社会阶层、宗教群体等事物的态度。
鲍格达斯量表由一组表示不同社会距离或社会交往程度的陈述组成。
按从最近社会距离到最远社会距离排列开来,如可以结亲(1)﹑可以作为朋友(2)﹑可以作为邻居(3)﹑可以在同一行业共事(4)﹑只能作为公民共处(5)﹑只能作为外国移民(6)﹑应被驱逐出境(7)。
括号内分值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大。
在这一组问题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强的逻辑结构。
4.前侧与后侧答:在实施实验刺激前对实验对象(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的测量称为前测。
而在实施实验刺激后对他们的测量称作后测。
在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定的问题:①实验对象可能会对测量问题的形式由不熟悉变得比较熟悉,对研究的目的由不了解变得比较了解,因而可能在后测中有意改变他们的回答,从而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②两次测量可能会使一部分对象感到厌烦,因而缺乏积极合作的热情;③两次测量之间其它一些因素(如实验对象个人的生活经历、环境等)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因而导致两次测量的差别不能完全归于实验刺激。
5.社会网络分析答:社会网络分析是包括测量与调查社会系统中各部分(“点”)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连接”),将其用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分析其关系的模式与特征这一全过程的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
6.解释性报告答:解释性报告是指用研究所得资料来解释和说明某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现象间的关系的报告形式。
从撰写要求来看,解释性报告强调内容的集中与深入,看重解释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力图给人以合理的和深刻的说明。
7.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答:社会研究是指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是科学的一个部分,它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
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学学科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也是社会学学科区别于哲学等具有思辨色彩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以经验性、实证性为特征的社会研究方法使社会学与哲学相区分,使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相区分。
社会研究作为一种特定的科学研究类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①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②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③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分析单位及其类型。
答:(1)分析单位的含义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称为分析单位。
换言之,分析单位即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分析单位,都具有下列特点:①研究收集的资料,直接描述分析单位中的每一个个体。
②将这些对个体的描述聚合起来,可以描述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研究的样本),以及由这一群体所代表的更大的群体(总体),或者用这种描述的聚合去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2)分析单位的五种主要类型①个人社会研究所用的分析单位最经常地是社会中的个人。
这种个人在具体的研究中各不一样,它既可能是大学生、中学生,也可能是工人、农民、军人、个体经营者,或者是城市居民、老人、女职工、少年犯等等。
正是通过对个人进行描述,并将这些描述进行聚合和处理,才能够描述和解释由个人所组成的各种群体,以及由个人的行为和态度所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现象。
②群体由若干个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本身,也可以成为社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以各种社会群体为分析单位的研究与那些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研究,在描述的对象上有所不同。
比如,如果打算研究青少年盗窃团伙的成员,以了解他们的盗窃动机和盗窃方式,那么,盗窃团伙的成员就是分析单位。
③组织各种正式的社会组织,比如工厂、公司、机关、学校、商店、医院等等,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可以在以组织为分析单位的社会研究中,通过对组织的各种特征进行分析来解释和说明某些社会现象。
由于组织与群体一样,都是由若干个个人组成的,因而作为分析单位的组织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往往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组成它的个人有关。
有时,对同一现象的研究,会依据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分析单位,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分析单位的复杂性。
④社区社区作为一定地域中人们的生活共同体,也可以作为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无论是乡村、城市,还是街区、集镇,都可以用社区的人口规模、社区异质性程度、社区习俗特点、社区的空间范围等等特征对它们进行描述。
也可以通过分析社区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和说明某些社会现象。
⑤社会产品社会产品可用来概括那些无法包括进前述几种分析单位类型中去的其他一些分析单位形式。
其范围涉及各种形式的人类行为以及由人类行为所导致的各种社会产物。
书籍、歌曲、图片、公告、建筑、服饰等,这是此类分析单位中的一大类型;而婚礼、殡葬仪式、考试、课堂教学、实习、求职、约会等,则是另一种类型的分析单位;此外还有诸如家庭制度、文化传统这样的更为抽象、也更为复杂的分析单位。
比如,可以考察不同时期校园歌曲的歌词内容,来描述和解释校园歌曲内涵的变化过程。
同样地,也可以依据规模的大小、程序的繁简、内涵的传统性或现代性等来对殡葬仪式进行区分。
2.一份好的问卷应该符合哪些标准?答:问卷是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主要工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而其用途则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的,它所收集的则是有关社会现象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各种资料。
一份好的问卷应符合以下标准:(1)具有完整的问卷结构,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2)要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问卷设计要紧紧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测量的变量。
(3)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各种因素,在主观和客观上使问卷能够适合被调查者。
(4)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使问卷符合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样本的性质。
(5)问卷设计经过探索性工作、设计问卷初稿、试用、修改定稿并印制的设计过程。
(6)问卷答案的设计具有互斥性和穷尽性。
(7)问卷的语言简短、明确、通俗、易懂。
问卷的问题没有双重或多重含义、没有倾向性、不用否定形式提问、不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8)问题的数量不过多、问卷不过长,回答者能在20分钟以内完成,不要超过30分钟。
(9)问题的顺序恰当。
比如:简单易答的问题在前面;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把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他们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行为方面的问题在前,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在后;个人背景资料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结尾;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最后面等。
3.简述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主要贡献。
答: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主要贡献是田野工作的研究方法和参与观察法。
(1)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者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与一般的社会调查研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表现为社会性和多元性、文化性和生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以及艰苦性和变化性等特征上。
人类学家研究文化的基础就是对文化的了解。
人类学者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研究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然后从这些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探索人类文化的普适性特征。
(2)参与观察法近一个世纪以来,英国功能主义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所创立的“参与观察法”,一直是人类学田野工作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一次革命。
它要求田野工作者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去观察当地发生的人和事,要求融入当地社会,尽量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描述和记录。
由单向到互动:研究途径的变换。
传统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将西方与非西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习俗与理性等截然分开,并认为凡是传统的就是乡村的和习俗的,凡是现代的就是理性的和城市的。
这种二分观念决定了田野工作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文明”与“野蛮”的研究途径,将西方社会置于中心地位。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正是这种研究途径变换的主要作品之一。
4.简述路径分析的基本假设。
答:路径分析方法的使用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一般说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变量的因果方向是预定的、单向的。
即不考虑变量间的相互因果关系及反馈的存在,在因果模型中均指单向因果回溯模型,表现在路径图上,即直线箭头均为单向,表现在路径系数上,即只存在p ij而不存在p ji。
(2)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且可加的。
(3)所有误差变量均为随机的,即平均值为零。
且所有内生变量的误差变量之间均相互独立。
此外,某一内生变量的误差变量(如e4)和此内生变量(x4)有着因果关系,但和此内生变量的所有自变量(x1、x2、x3)之间均无相关存在。
(4)外生变量无测量误差。
(5)路径方程中的诸系数常用回归技术中的最小二乘法计算,因此,使用最小二乘法所应具有的假设也应包含在路径分析的假设之中。
三、综合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1.试论述详析模式的方法和主要作用。
答:(1)方法①两变量的交互分类a.资料分析的第一步是检验假说所预言的关系是否存在,即对这种关系的有无和强弱以及它的状况进行描述,它回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对两变量间关系进行描述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交互分类法”,又称列联表。
这种描述性分析能在统计上指出两变量间关系的有无和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