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专题三_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专题三_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分析:榜样学习、同伴效应、共同愿景、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人性论假设
被动的 中性的、能动的 性善的、能动的
学习本质
联结刺激与反应的 训练过程 理智过程 情感过程
比喻
一个黑箱 一台按一定规则加 工信息的计算机 自组织的有无限潜 能的机器
一个关于学习理论的经典笑话:大象学飞行 行为主义:制定详细飞行分解步骤和分步训练计划,确定强化物, 进行训练 认知主义:讲解飞行原理,飞行理论,考察大象是否已经理解 人本主义:展示飞行的理想和美好,以及大象的飞行天赋,鼓励 大象自己试飞
(2)抛锚式教学设计原则
一是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 二是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3)抛锚式教学设计环节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4)教学案例 见论文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和大学英语口语中的应用
2.支架式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就是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 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 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随着活 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直到 最后撤去脚手架。 •(2)支架式教学设计环节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3)教学案例
(二)心理学:社会建构运动
社会建构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渊源可追溯至格根的“社会 心理学即历史”这一重要文献,于其中他提出所有的知识, 包括心理学知识都具有历史与文化的特殊性,并不存在所谓 的一劳永逸的对人和社会的认识。 社会建构主义的兴起与所谓的“社会心理学的危机”相关,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经验主义心理学严重受制于政府和企业 从而维持强势人群的价值,普通人的“声音”在心理学中荡 然无存。社会建构主义对立足于本质主义、科学主义的现 代心理学进行了猛烈批判并试图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 理论观点等各个层面实现对心理学的重建。
2.学生观
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意义建构的 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先前的知识带 进新的情境中,正是学生的已有观念引导他们理解教师 或教材呈现的信息。
3.课程观
传统观点认为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它可以将一系列的知 识和技能传授给学习者。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课程不是由 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课 程必须考虑学习者带进学习情景的先前知识,即学生的目的 和观点,课程是实现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相互作 用的过程。
4.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知识的过程。
5.教学观
从传统的教学观点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从发现学习 的观点看,教师仅仅是经验的提供者;从建构主义观点看, 教师的上述两种功能结合在了一起。教学的任务是创设 学习情景,以利于个体学生的知识建构,从追求“正确答 案”的目的观,转向强调认识过程的目的观。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学科中 的应用
一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二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
三
社会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
各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一)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论和符号 互动论
1.现象学社会学:针对传统社会学方法和程序中的可疑点,提出了 人的主观意识和体验,强调描述世界的语言和意义。 2.常人方法论:认为行动与环境是不断处于相互建构中的。 3.符号互动理论: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 程中赋予的;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 应对事物;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是不变的,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 过程而变化。
典型应用:直观教学、演示教学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 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学习的基础,强调原有知识结构 对新知识的同化作用; 积极的学习心向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生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应重学习的情感因素。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关键词:内在动机、情感 典型应用:非指导性教学
支架式教学
• 确定问题
建构主义 教学方法
抛锚式教学
• 自主学习 • 协作学习 • 效果评价
1.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由温特比尔认知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John Bransford) 领导下开发的。 (1)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 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 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 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抛锚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必须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 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 锚”。“锚”指的是包含某种问题或任务的真实情境。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的影响:
教育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 无视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内部心理过程; 可以解释低级学习活动,但不能解释人的高级思维 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强调内部认知过程;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外部强化。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 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是凭整体认识。 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贝尔 关键词:认知结构 学习风格 加工策略
2.认知学徒制
是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 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合法的边缘参与”
(三)教育观 1.科学知识观
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际方式被动获得的,而是认知主体 主动建构的;科学知识由个人或社会建构时需要用语言直 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来,任何理论都是临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认知适用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是对客观本体现 实的发现。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四、各种主要的学习理论的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要点
学习是试误过程。 强调外显行为的变化; 强调强化的作用,人的行为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学习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 关键词:效果律、练习律、预备律;及时强化与延时强化、连续强化和 部分强化 典型应用:线性或分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行为矫正技术
(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性认知和情境性学习观念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 的情境性。强调日常认知、真实性任务和情境性学徒 训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1.情境性认知和分布式认知理论 情境性认知: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 应用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 分布式认知: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 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强调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的 分布。
教学关键:设计“学习环境”
(五)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
建 构 观 下 的 数 学 新 课 程 教 学
传统的:
教师
传授知识
学生
建构的:
学生
建构意义 帮助
知识
教师
(四)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大要素
1.情境: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和现实情况基 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它提供给学生为理 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 2.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始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 间、学生与与媒体之间的友好、平等的支援和帮助; 3.会话: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之间 的讨论与商榷; 4.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所要建构的 意义是指知识或学习主题的意义,即事物的性质、 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 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习环境 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 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 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 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 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 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 重要性。
(四)女性主义:建构性别
女性主义对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解构 和建构视角,即从性别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正面对的为人所 建构的立足于性别差异基础之上,且以男性为主导的现实。 现实女性主义指责所谓的社会理论只不过是男人的社会理论 (或者男流社会理论),女性被忽视,社会理论必须彻底反省其逻 辑架构与理论基础并认识到除了男人的观点之外也必须从女人 的观点去观察社会。在女性主义的视野之中,日常生活世界中 的习以为常的结构都可被质疑,她们希望寻求另一种“立场” 的理论视角以打破女性的沉默。
(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1.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 内化就是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 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2.维果茨基分析了在内化过程中的两种知识的相互作用: 自下而上的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 学习者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 自上而下的知识,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则形成了丰富 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 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 3.活动理论:学习是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实现的。 人的活动包括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种形式,人的内部心理活 动来源于外部活动。
三、社会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