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区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二:社会学的现象力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社会学没有大多数自然科学那样先进。
不过,社会学还很年轻,它的研究方法正在不断改进。
就“科学性”而言,社会学并不比自然科学有任何逊色。
难道社会学真的只是转述了常识早就告诉我们的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科学的归纳、解释和预言,靠的是对可以验证的事实进行细心、系统的分析,而非科学的常识性解释则以人们的相信为基础,因而科学方法对现实的解释比常识所作的假象更为可靠。
常识是未经系统分析而获得的对某种情况表象的粗浅的感知,而社会学知识是透过社会现象看到社会变迁的规律和真理。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从社会学家和社会著作来看;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2.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和群体生活的科学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科学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6.其他学者的意见二.从当代社会学家所做的工作来看;社会学分析:人类文化和社会、社会学的前景、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生活基本单位:个人的人格、人群或群体、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社区、社团和组织、人口社会制度:家庭和亲属、经济制度、政治和法律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和科学制度、娱乐制度和福利制度、美学和表现方面的制度社会过程:分化和分层、合作调解同化、社会冲突、联络、社会化和教育、社会评价、社会过失、社会整合、社会变迁三.如何看待社会学的对象问题1.社会学是有其独特的对象的;2.社会学对象问题的争论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3.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特点一.地位在社会学创立时期,人们把社会学当作一门总体社会科学,具有凌驾于社会科学之上的性质和地位。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随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明确,社会学逐渐摆脱了哲学的怀抱,成为与其他社会科学并列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同时,在庞大的社会科学群中,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而且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
二.特点1.整体性。
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运行、变革。
2.综合性。
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3.现实性。
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现实社会,它必须直接面对社会现实。
4.实证性。
社会学虽然离不开理论分析,但它的知识主要是依靠对“社会事实”进行具体的经验研究所获得的,是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等实证途径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来。
第四节:社会学的功能与意义一.功能1.描述功能。
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客观地、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具体事实、事件和过程的资料,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
2.解释功能。
把握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从因果联系上说明社会现象和过程。
也就是说,把经验描述得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住影响社会过程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从而阐明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3.预测功能。
揭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它是社会学对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发展趋势、前景、可能性和后果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意义首先,社会学不仅是一门知识,它还是一种职业。
1.社会学可以作为教书的职业;2.社会学可以作为研究的事业;3.社会学在其他职业领域中的应用。
其次,无论你是学习了社会学的一门专业课还是多门专业课,你都会在许多方面有所受益。
1.培养更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2.通过设计研究程序、收集资料和分析结果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3.理解群体活动机制的能力;4.理解问题并给予正确评价的能力;5.在更为广大的社会背景下理解我们个人所面对的问题的能力。
第五节:社会学的发展简史一.由来社会学的产生决不是偶然,而是有深刻的历史、思想和科学发展的背景和条件,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变革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也在不断地扩大和趋于激化。
为了克服当时面临的种种危机,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这些社会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们试图运用新的方法和理论体系重新组织和安排社会生活秩序,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改良的需要,于是社会学应运而生。
2.思想渊源社会学的产生是以以往思想家们关于社会的探索为基础的,社会学产生之前许多思想家对社会的结构、社会变化的规律和未来图景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哲学和伦理观念,以及宗教观念。
这些思想成果作为基础促进着人们对社会的进一步认识。
3.自然科学随着自然科学的新进展,尤其是地质学、考古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启发着人们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考察和认识社会。
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社会体系也应有和其他自然体系相同的规律可以寻找。
基于这些认识,人们开始用一些自然科学的经验研究方法去研究社会问题。
二.初创(1)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2)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3)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4)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5)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三.发展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社会学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尤其在美国发展迅速。
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理论丰富多彩,流派纷呈。
这时期陆续出现的主要流派有:1.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2.社会冲突理论(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3.社会交换理论(theory of social exchange)4.符号互动论(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5.现象学社会学及本土方法论( 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 & ethnomethodology )四.当代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同的理论观点围绕自然主义—主观主义、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宏观—微观、社会—个人、结构—过程、秩序—行动等问题形成对立的同时,出现了在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上相互对立、彼此借鉴和互相渗透的综合态势。
社会学理论在当今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理论的综合,这表现在各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引用和相互批评。
在各种思想观点不断融合和综合的发展趋势中,社会学史上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观点受到了抑制,社会认识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受到了日益增多的关注。
与过去相比,社会学的理论色彩和认识论色彩加重了。
当代社会学家正在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世界社会学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开始传入中国。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几个阶段:1. 传入和成长时期(1891~1927)中国社会学传入和逐渐成长是沿着两条线索进行的。
一条是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条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与壮大。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在为救亡图存而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活动,将社会学这门学科引进了中国,提出了“群学”一词。
他们的教学及思想理论活动为西方社会学最初向中国的传入与移植起到宣传、启蒙的作用。
尔后,真正将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的第一人是严复。
早在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提倡西学,向西方寻求真理,并译介西方社会学著作的同时,从19世纪末起,有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和讨论也开始出现于中国思想界。
2. 发展和繁荣时期(1928~1951)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后,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系统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
当时,一批受过专门训练,并以教授、研究社会学为职业的第一代中国社会学者群逐渐形成。
他们为这门学科的成长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与尝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使中国社会学初具规模,其学术地位得到初步的确定。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首先,更多的高等学校设立了社会学系。
其次,社会学被教育部列为大学教程。
第三,自编社会学教材。
第四,成立社会学研究机构。
第五,中国社会学社成立。
第六,《社会学刊》成为中国社会学社社刊。
3. 取消和停滞时期(1951~197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社会与国家的性质由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全面清理和改造旧中国的社会科学遗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中国的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