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班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小班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小班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喜悦的小蜜蜂》
龙山幼儿园姚文隽
近期,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小花园》,围绕主题,进行了丰盛多彩的活动,如春游活动、欣赏经典故事《小蜜蜂的花园》和儿歌《春娃娃》等,幼儿对出现的一些小昆虫产生了兴趣,特别是小蜜蜂。

借助幼儿喜欢的小蜜蜂形象,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同课异构的课程,今天的音乐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一、从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入手选择教材
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们是用听觉来感觉声音的。

我发现,幼儿的音乐教育其主要目的并不是音乐技能的获得,而是“启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与“基本音乐能力的培养”,而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因为幼儿的年龄例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不大一样。

小班幼儿喜欢音乐,尤其对那些富有戏剧色彩的、情绪热闹的音乐产生很大的兴趣。

因此,我选择的音乐作品《喜悦的小蜜蜂》结构清撤、特点光鲜、形式本身比较工整、短小、适合小班幼儿欣赏与表现。

作品的主旋律音区在dou到suo之间,比较平缓。

而小班幼儿对音区的变化只能大致地听出高音区和低音区的例外,并且感知音乐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安定,因此我把听辨感受高、低的显赫变化作为活动的目标。

活动目标:听辨感受高、低音的显赫变化,并随之变化动作,体验音乐游戏的喜悦。

二、从循序渐进地过程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共用了三个环节来达成活动的目标。

1、听辨感受高、低音
感受音乐,就是要通过感知音乐中乐音的有规律运动,听辨出声音的凹凸、长短、强弱、音色的例外所构成的表现手段。

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中,听觉能力是首要的,听是幼儿教育的第一步,而且是严重的一环,幼儿的听力是音乐活动的基础。

小班末期,幼儿会借助于想像、联想来理解性质光鲜的音乐,并与同伴产生一定的共鸣。

我在活动开始留意从引导幼儿听辨凹凸音着手,并设计了关键提问:听听小蜜蜂飞到哪里去了?让幼儿将自己听到声音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对应,便于幼儿想象,表达。

从幼儿的回应中,老师作总结、提炼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凹凸音,如:像小铃铛、像小兔子来了一样的,高昂的、明朗的声音叫高音;像大灰狼、大熊来了的,粗粗的、重重的声音叫低音。

2、肢体动作的感受
小班幼儿受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很不完善,记忆也很不精准,所以大凡不能用语言较好的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幼儿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以他们的表情、动作或语言来对音乐作品作出相应的反应。

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凹凸音。

本环节中,幼儿在听辨凹凸音的基础上,对小蜜蜂的音乐有了内心的体验,他们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借助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的的感受和理解,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难点。

在用肢体动作感受凹凸音的过程中,首先让幼儿用手部动作来感受凹凸音,如:听到高音飞得高,听到低音飞得低。

其次,幼儿在手部动作感受的基础上又添加上了腿部的动作,如:听到高音时,他们踮起脚尖,双手举起来;听到低音时,他们有的半蹲、有的全蹲,有的跪在地上。

最后,当音乐的凹凸音不断升级时,他们出现了抬起头、双手极力伸向空中或者整个人趴到了地上,用整个肢体动作来充分展现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这种教学过程的体验,使幼儿对凹凸音的感受从手部→腿步→全身,从局部→整体,由易→难,他们用创造性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对凹凸音的例外感受。

这一环节,教师留意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感受以及表达表现的空间。

3、游戏:找朋友
游戏“找朋友”环节既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又巩固了幼儿对凹凸音的理解。

游戏场景中布置的太阳、云、小鸟、花、树、房子,都成为幼儿在听到
凹凸音时寻找朋友的对象。

在丰盛风趣的游戏中幼儿留意巩固了对凹凸音的理解。

三、从情境中让幼儿感受音乐活动的美
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情境的创设能激起幼儿美的共鸣。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小蜜蜂做游戏这条主线,创设“小花园”的环境,美的场景贯穿在整个活动之中。

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扮演小蜜蜂,身临其境的在花园的背景下统统欣赏音乐,听辨感受高音和低音,在花园里和蜜蜂妈妈一起游戏。

场景的创设也为幼儿肢体动作的进一步表达提供了参照物,为幼儿感受凹凸音奠定了基础。

最后一个活动“两只小蜜蜂”,让幼儿欢愉的情绪在活动中得到满足,幼儿的节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实践体会
1、选材要风趣味性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选择让幼儿感兴趣的音乐素材,才能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受音乐,达成音乐素养的培养。

2、情景激趣
音乐活动要从情景中导入,让幼儿扮演角色,吸引他们参与活动,让幼儿在欢愉的情绪中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

3、提升教师的音乐素养
在音乐活动中,我发现在提升幼儿素养的同时,老师个人的音乐素养也要不断提高。

我们要追随孩子的成长,领先于孩子的成长。

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用老师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幼儿、调动幼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