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整理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整理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2)2017、5、第一章人类的起源1.19 世纪著名的进化论者达尔文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2.类人猿和人有什么根本的区别:(1)运动方式不同。

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3)大脑的发育程度不同。

3.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是距今300 万年前的“露西”少女化石。

“东非人”距今175 万年。

4.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

6、人体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再由母体产出。

这一过程主要由生殖系统完成。

睾丸----- 男性的主要的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卵巢----- 女性的主要的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7、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阅读书本p9---11 )①、精子和卵细胞相遇(即受精)的地点: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地点:母亲的子宫。

②、子宫内胎儿的生活环境是:羊水。

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③、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分娩,分娩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

8、青春期的发育特点:(一、身体变化)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二、心理变化)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有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

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和家长交流。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蛋白质、脂肪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为人类提供能量。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建造和修复人体的重要原料、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3.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

4.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无法进行。

无机盐:钙、铁、磷等。

缺铁患贫血,缺钙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

缺碘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5.维生素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缺乏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会患神经炎;缺乏维生素C,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患佝偻病。

6.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7.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不含消化食物的酶。

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8.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一、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二、作出假设: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三、方法步骤:1)、2 )、3 )步如图4)将三支试管放入37 ℃水中,5~10 分钟后取出 3 支试管,各加入 2 滴碘液、观察现象并记录四、实验结果:①试管颜色无变化,②试管变成蓝色试管;③试管部分变成蓝色。

五、结论:试管①中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所以遇碘不变蓝。

6.各消化道的消化液和功能:口腔有唾液,初步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有胃液(蛋白酶),初步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小肠有胆汁、胰液、肠液,分解淀粉、脂肪、蛋白质。

7. X :淀粉Y:脂肪A 口腔:唾液,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C 胃:胃液,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D 小肠:胆汁、胰液、肠液,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E:大肠: 不含酶,不消化,只吸收水,无机盐8. 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

平衡膳食宝塔将食物分为五类,即谷类、蔬菜水果类、肉类、奶及奶制品类、油脂类。

早、中、晚餐的能量比例是30% 、40% 、30% 。

9. 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统称为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分为 A 级和AA 级两类。

QS 质量安全图标。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1、人体呼吸系统组成:肺和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2、呼吸道的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空气3、痰的形成:(在气管、支气管产生的)气管壁上的纤毛向咽喉方向不停地摆动,把外来的尘埃、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

4、吞咽食物和呼吸空气都必须会经过咽。

吃东西时说话,会厌软骨可能来不及盖下,食物会误入气管。

5、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位于胸腔内。

一分钟呼吸大约16 次(呼吸频率)。

6、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阅读p49 第三自然段,演示实验下)吸气时:呼吸肌(膈肌、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大→肺被动的扩张→肺内气压下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肺→完成吸气。

呼气时:呼吸肌(膈肌、肋间肌)舒张→胸廓缩小→肺被动的缩小→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完成呼气过程。

7、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二氧化碳进入肺泡氧气进入毛细血管8、肺泡利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上皮细胞。

9、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最后在细胞中的线粒体被利用。

呼出气体中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主要成分水,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红细胞: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含血红蛋白(含铁,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容易分离),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白细胞:数量少,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包围,吞噬病菌。

血小板:最小,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

帮助止血凝血。

2、血液的主要功能:运输,防御,保护。

3、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血管名称结构管壁特点管内血流情况功能动脉较厚,弹性大速度快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静脉较薄,弹性小速度慢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毛细血管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最慢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和之间的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的进行物质交换4、四肢静脉中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静脉瓣5、心脏的位置:位于人体胸腔的中部,两肺之间,略偏左,并且与本人的拳头一般大小。

主要由心肌构成。

6、心脏的结构。

C 右心房 D 右心室A 左心房B 左心室a 主动脉b 肺动脉c 肺静脉d 上腔静脉g 下腔静脉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瓣膜:f、房室瓣e、动脉瓣(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7、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8、在肺循环中,静脉血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静脉血就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在体循环中,动脉血流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时,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红细胞中的氧与血红蛋白分离,氧供组织细胞利用,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9、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1 )人体的体循环(P63 图)体循环途径:血液由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静脉血。

意义:为身体提供氧和营养物质,并将代谢废物运走。

(2 )人体的肺循环肺循环途径:血液由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动脉血意义:肺泡中的氧扩散到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被输送到全身各处,血夜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继而被呼出体外。

5 、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10、1900 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得斯坦纳发现了血型。

常见的ABO 血型分为 A 型、B 型、AB 型、O 型。

输血的原则是输入同型血。

特殊情况除外。

成年人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 。

O 型血型可以少量输血给其它三种血型的人;AB 型的人可以少量输入其它三种血型的输血。

11、失血量超过1200 毫升,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 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悸、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

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 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

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 —300 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的。

12、从1998 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 —55 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

排泄有皮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三条途径,以汗液、呼出气体、尿液三种形式排出体处。

2.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10.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过滤(蛋白质)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无机盐被重吸收回到血液中)作用。

11.人体排尿的作用: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人类一般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感受外界事物的。

2、眼球和结构和各主要功能:角膜(光线的通道)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脉络膜(含丰富血管和色素,提供营养)形成暗室视网膜(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折射光线3、视觉的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有感光细胞)→视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

4、瞳孔的调节:在暗处,瞳孔较大,在亮处,瞳孔较小,控制光线进入眼球。

5、近视的成因:晶状体过度变凸,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物体的眼,叫做近视眼。

近视眼可以通过配带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6、远视眼的特征是:近处物体反射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后方。

其矫正方法是配带凸透镜。

7、耳的结构和功能: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声音经过的地方)中耳: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能将信号传递到内耳)鼓室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及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8、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听神经→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9、遇到巨大声响时的措施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堵耳。

10、嗅觉——鼻腔上端的膜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

味觉——舌的上表面和两侧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

触觉——皮肤---- 感受外界冷、热、触、痛、压等刺激。

11、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12、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如图)大脑1(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小脑2(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脑干3(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中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