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美术_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名称: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梵高印象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深入鉴赏《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麦田乌鸦》,自由梵高绘画的特点,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通过梵高作品的深入分析探究,理解梵高绘画特点,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置情景模式,回到过去)
师:刚才我们对梵高的作品已经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今天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就是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跟随梵高的脚步,从《吃土豆的人》说起,到《向日葵》再到最后《麦田乌鸦》,自有总结梵高的艺术特点,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

(课件播放回到过去穿越画面,点击一组自动播放的幻灯片,对《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麦田乌鸦》三幅作品的背景做介绍,便于同学们更深入的探究作品)设计目的:用情境模式,让学生能够融入鉴赏的情境,利于更深入的分析理解作品。

二、合作探究
1.每个小组分发三幅作品的彩印图片,便于同学们看清作品的细节。

2.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小组深入讨论探究作品
3.提示:同学们结合参观须知里提出的问题,从作品的构图、色彩、笔触、情感等方面分析三幅作品。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团队的力量,相互碰幢自己的理解。

三、展示交流
每个小组发表自己对三幅作品的理解,总结梵高绘画的特点。

(提醒同学们要用鉴赏的专业术语)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老师点拨提升:1.构图方面,《吃土豆的人》是圆形构图,圆形构图饱满,一家人有很强的凝聚力。

使整个画面对比强烈,人物的繁多与空间的狭小对比,一点灯光与整个屋子的阴暗对比。

《向日葵》倒三角构图,更加突出向日葵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麦田乌鸦》水平构图,沉稳庄严,与飞起的乌鸦形成动与静的对比,
蓝色与金黄的麦田的对比。

2.情感方面:《吃土豆的人》最能够与梵高精神和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因为他们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这幅作品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作品,当时梵高把米勒作为自己精神的航标,梵高临摹了大量米勒的作品,如《播种者》。

并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总结后印象派的特点:不满于客观主义的表现和片面地追求外光与色彩。

强调抒发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情和情绪。

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色块和体、面。

创作特色表现为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

这也是意象艺术的表达方式
3.笔触方面:《向日葵》的背景用十字交叉式,就像竹编工艺的编制形式,犹如雕塑版。

(出示放大图片,让同学更清晰的感受)《麦田乌鸦》不同方向的笔触,表现了不同的空间。

四、总结提升,回扣本节课目标
在那个时候,梵高的付出最终也没有被人们认可,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100多年后的今天,所有的博物馆都以收藏梵高的画为荣。

倘若100多年前人们对梵高有一点点的尊重、一点点的理解,梵高的命运会不会发生改变呢?如果梵高也能看到他的成功那该有多好(说着并点击三分钟小视频)。

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们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像梵高一样执着追求,又有什么是你们做不到的呢?
效果分析
本节课基本遵循了课标的要求,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审美享受。

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生方面: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分析作品,展示评述时能够运用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使用美术术语如色彩、构图等以自己的观点分析评价美术作品。

二、教师方面:教师教态自然,口吻充满幽默风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以此缓解了课堂的紧张气氛,能通过语言和课件的引领,帮助学生深入研究作品。

三、教学教法方面: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现代艺术感受艺术大师梵高的精神世界。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为以上学习内容提供一个关于梵高的背景知识。

对后印象主义和梵高风格变换作一个概括的历史性梳理,使学生对所学的美术鉴赏一—梵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并让他们知道,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梵高风格的变换是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

本课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以梵高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让学生对梵高的三幅作品《向日葵》、《吃土豆的人》、《麦田乌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让学生结合导学案上的鉴赏引领部分,细解读梵高不同时期的三幅作品,总结其艺术特点。

第三部分学生互相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分享,进行补充解读。

第四部分是情感价值的提升,让学生能了解到,如果能有像梵高那样执著追求的精神,没有什么是我们做不到的。

观课记录
优点:
1.这节课是鉴赏课,整堂课设计内容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究学习中认识了
解梵高的绘画特点,最后学生能够达成目标,可见这一堂课是成功的一堂课。

2.教师个人素质高,教态自然、语言简练,教师作品水平极高,课堂设计新颖有趣,抓住学生的心理。

不足:
1.教师没有针对学生讨论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点拨提升,使学生某些问题最终没
有得到解决。

2.作品的延展性(使用到现实中)没有发挥好。

建议: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积极参与,争取能够启发学生自己先解决部分问题。

观课记录
2019年4月
25日
优点:
1.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整节课的环节安排合理,效果良好。

2.本节课始终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激情亢奋的状态,学生做到了全员参与,全员动手制作,直到达成目标。

3不足:
1.点拨指导的深度有待提升。

2.某些时间段对学生的放手力度不够,学生依靠教师的引领明显。

建议:
1.要关注到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动手能力稍弱一些的同学,应该给予更多的专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的达成目标。

2.教师观念上要改变,让学生充分思考。

小组评价标准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不仅了解到梵高的人生经历,还了解到了梵高不同人
生阶段所创作的极具代表性的三幅作品《吃土豆的人》、《向日葵》、《乌鸦》。

这节课之前学生大都认为梵高是一个疯子,一个傻子,但
是学习了本节课之后,学生对梵高的印象更多的倾向于,梵高是一个有着鲜明绘画特点的有才华的艺术家,并且有着执着追求的艺术精神。

学生能够通过梵高这节课,了解到生活中如果也能够执着追求,不抛弃、不放弃,撸起袖子加油干,那么,梦想的实现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课标分析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美术鉴赏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它必须要接触作品,在接触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愉悦,建筑我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同时培养审美眼光,掌握鉴赏方法。

本节课属于湘美版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课题,以现代艺术之梵高为契入点,重点了解梵高不同阶段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向日葵》、《麦田乌鸦》,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总结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