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四表内除法一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四表内除法一教案苏教版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
二、教学例题
1、想一想,分一分
用圆片代替桃,想办法分一分。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
分组活动,教师参加活动,适时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这些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4个;先分给每只小猴2个,再分给每只小猴2个;先分给每只小猴3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这两种分法分的过程和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过程和结果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境: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只小兔,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二年级数学上册:
四表内除法(一)
第1课时平均分(一)
月日

平均分(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是平均分的一种方法。
2、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伙伴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态度。
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堆,每堆2个;分成3堆,一堆1个,一堆2个,一堆3个;分成2堆,一堆是2个,一堆是4个;分成2堆,每堆3个……)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例题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猴弟弟一块儿到山上去摘桃,你们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
提问:你认为怎么分最公平呢?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1)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能分成几份?
(2)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问题?(板书:可以分给只小猴)
谈话:同学们,每个小组也有一棵这样的桃树,小组合作,试着分分看。
小组合作分桃。(找一组上黑板分桃树上的桃) 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我们按要求把2个桃作为一份分给1只小猴,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只小猴。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是平均分的一种分法。
(4)谈话: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不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1)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先确定每份几个,再按“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先确定分成几份,再按这个份数平均分。但不论用哪一种分法,最后结果都是每一份分得的个数相同,都是平均分。
(2)谈话: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3)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先确定每只小兔分几枝铅笔,再“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先确定分给几只小兔,再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的要求。
2、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2)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1)谈话:你愿意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2)让学生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分一分。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1)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4、教学第31页“试一试”。
教师口述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口答分成的份数,全班共同订正。
谈话:刚才同学们分小棒,就是按照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的,这与刚才大家帮助小猴每2个一份分桃一样,都是平均分的同一种方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学生着手分一分,再填一填。(交流分法和分得的结果)
4、解决第2、3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反馈。
5、讲述:在我们帮助狗妈妈分骨头的过程中,和前面帮助猴兄弟分桃一样,都是按指定的份数分,不管中间分的过程怎样,但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同样多,因此也都是平均分。这种按指定的份数分得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又一种分法。
(2)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分别表示什么?
(3)小结:这题是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
(4)看图说说有几个2人?说明:有3个2人是6人。说明要坐3辆车,因此这里的算式表示6里面有3个2。
集体交流。
小结:同学们把8个桃平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分成了8份,每份1个;有的分成了4份,每份2个;有的分成了2份,每份4个。虽然分成的份数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都符合要求。
3、教学例2。
谈话:现在正是桃子丰收的季节。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板贴例题挂图)
数数看,树上一共有多少个桃?(板书:8个桃)老猴子想把这些桃分给小猴,不过在分法上他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 (板书:每只小猴分2个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第3课时 平均分(三)
月日

平均分(三)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作业
小册23页。
板书认识除法(平均分一)
第2课时 平均分(二)
月日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1)你知道要用几辆缆车吗?小朋友先自己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考虑动手分一分,别忘了和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2)集体交流:(可能想到的情况:拿出6个学具,每堆2个,分成了3堆;3个2人是6人,所以需要3辆缆车;把每2人圈一圈,共有3个圈。完成板书:要坐3辆车。)
2、教学除法算式写法及其读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想想该怎样分,把分的结果说给同桌听。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你打算把16个圆片平均分成几份?动手分一分,再把分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五、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吗?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备注
(设计或修改意图)
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者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
学生之间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小结:(结合板书)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不仅帮助小兔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学第30页“试一试”。
谈话:现在同学们每人面前有8个桃子图片,如果把这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动手试一试。分完后,对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出示填空题.。
(1)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2只小狗,每只( )根。
(2)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 )根。
(3)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4只小狗,每只( )根。
3、解决第1个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黑狗妈妈的问题。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2只小狗,每只几根?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骨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先看上面一题的图,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并填空。
再做下面一题,指名读题目要求,一起动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学生相互订正。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用小棒摆;在图上圈一圈;画14个气球,再圈一圈……),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探究,初步体会除法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场景图)
讲述:星期天,小明他们的假日小队外出爬山,考虑到安全问题和时间问题,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相机板书: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要坐( )辆。)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电脑动画课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有6个桃,想把它们分给我的好朋友们,你能帮我分一分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