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形式:
委托加工 初 级 形 式
利 润 马分 分配 肥采 ”取 的“ 方四 式 行利 “润 拿分 定配 实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高 级 形 式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息
45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盈利分配: • 国家所得税占35% • 工人福利金占15% • 公积金占30% • 资方红利占20%
15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
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 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 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 了发展变化过程。
16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 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共识。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本章结构
本章共有三节,其内容是: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通 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 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 意义,要求我们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 及历史经验,使同学们懂得中国走社会主 义是历史的选择。
•
11
•
如何认识新民主 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 性的社会?
12
从经济上看:
社会主义性质 的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居于领导地位
半社会主义性质 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
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不仅存在,且有适当发展
13
46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用拿定息的方
式,即按照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股额 每年发给资本家5%的股息,共发10 年。
上海全行业实行公私合 营
47
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邀请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 委会的委员座谈私营工商业的改造问题。
上海工商界庆祝公私合营
48
3、在对私营企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对资本家个人进 行改造,使之由剥削者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5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
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 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 基础。”
26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我们党对我国社
会 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其结果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急 于求成的偏差;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 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 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 式过于简单划一 。
从政治上看:
社会主义经济
工人阶级 资产阶级和工 人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和社 会义的矛盾
个体经济
农民阶级和其 他小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
14
结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 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 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 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 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 定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35
• 到1956年底全 国入社农户占总 农户数96.3%, 其中加入以土地 和主要生产资料 归集体所有的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又占总农户的 87.8%。
入社农户 96.3%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36
37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 九 五 三 年 毛 泽 东 在 武 汉 与 小 商 贩 交 谈
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
帮助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
政府向农民 发放国家基 金贷款。
32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
限制富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依靠贫农、下中农, 团结其他中农,
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王凤英的父亲是地主,她家 也加入了合作社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4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 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5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标
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 段的开始。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 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 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17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 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 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 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 书记 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
18
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 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 三 步
生 产 合 作 社
39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 为群众生活服务,
为出口贸易服务。
40
到1956年,参加 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 其总数的92%以上, 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 产值的93%,全国基 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 作化。
9 3 5
93%
入社手工业产值 比例图
一方面,为资本家在企业中安排一定的工作 。 另一方面,重视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曾任中华人民 共 和国副主席(1993--1998 ) 49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改造方针和政策:
利用
限制
利用就 是在一定时 期内允许对 国计民生有 利的资本主 义工商业继 续存在,并 有一些发展。
改造
19
毛泽东两次修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1954年7月, 中共七届四中全 会正式批准这条 总路线。9月全国 一届人大把总路 线写入宪法的总 纲。
20
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过渡时 期总路线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程中,党和政府采取了说服教育、 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他们 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 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 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38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实行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引导手工业逐步过渡。
第 一 步
供 销 小 组
供 第 销 二 合 步 作 社
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0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毛泽东 论证了农业合作 化的必要性。
广东省中山县农民在学习毛泽东 “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的报告 31
6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 成(1949年--1956年) ,是我国从新民主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 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7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政治上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 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毛泽东指出: 资本主义道路 也可增产,但 时间要长,而 且是一条痛苦 的道路。因此, 这条道路,中 国走不得。
第二,只有加快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 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改”的必要性)
24
可能性:
建国后三年伟大实践创造出的巨大成果为这条总 路线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41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和平赎买”:就是 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 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 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具体方式是让资本家在 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 取一部分利润,而不是由国 家支付补偿金买断,更不是 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