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 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 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 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 (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 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
讲解:郝玉婷、董天雨 制作:董天雨
地 方 服 饰
饮 食 文 化
方 言 特 色
民 俗 文 化
地 风 貌
青 藏 铁 路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 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 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 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 围裙。 土族服饰兼有蒙古族和藏 族的特点,衣服鞋帽上刺绣非 常丰富。 土族服饰流行于青海互助。 妇女咖啡色镶边毡帽(未婚女子 不戴),身穿开衩大襟蓝、黑长 袍,外镶宽边短坎肩,称“砖包 城”。少妇穿花袖长袍,从袖根 开始分蓝(天)、白(云)、红(太 阳)、绿(树木庄稼)、黄(土地)、 黑(地下宝藏)等色。穿从膝部 有一指宽的白条相隔、上蓝下 黑的裤子(未婚女子有上蓝下红 ),穿绣花长统靴。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的意思,它 位于青海湖西边,海拔2600-3000 米,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 第二大盆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 省东北部的青海 湖盆地内,既是 中国最大的内陆 湖泊,也是国内 最大的咸水湖。 它长105公里,宽 63公里,最深处 达38米,湖泊的 集水面积约29661 平方公里,湖面 海拔3196米。比 中国最大的淡水 湖鄱阳湖,要大 近450多平方公里。 湖水来源主要依 赖地表径流和湖 面降水补给。入 湖的河流有40余 条,主要有布哈 河、巴戈乌兰河、 侧淌河等,其中 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平弦戏
平弦,青海地方曲种,民间坐唱艺术。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 定弦格式属于民间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主要唱腔为“赋子”, 俗称“西宁赋子”。流行于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平安、湟源、 大通、互助等地。唱腔属于联曲体,除“赋子”外,尚有“背宫”“ 杂腔”“小点”等。以杂腔曲调较多,包括离情、风阳歌、罗江怨 等20多支。有《沙落雁》、《楚王宫》等10多支器乐曲牌。
西宁作为青海省省会,
位于青海省东,依山傍水,景 色秀丽,是一座有着二千余年 历史 的高原古城。西宁夏季凉 爽,舒适宜人,是理想的避暑 胜地。
环湖赛每年7至8月在青海省举行。经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2004年环湖赛由2.5级
升为2.HC级,已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之一,也是世界上 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每年比赛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支左右运动队100多 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总距离1000多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赛程7-10天,奖金总额 20万美元。比赛线路设计以碧波浩瀚、鸟翼如云的青海湖为中心,并向周边地区延伸, 沿途自然风光雄奇壮美,旖旎迷人。
“可可西里 是目前世界上 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 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我 们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 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 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 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 居住,被誉为“世界第三 极,“生命的禁区”。然而 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 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 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 的乐园”。
青海农村家家户户都居住在 庄廓院内,所谓庄廓院实际 上是由高大的土筑围墙、厚 实的大门组成的四合院。庄 廓一词为青海方言,庄者村 庄,俗称庄子,廓即郭,字 义为城墙外围之防护墙。庄 廓一词如何演绎而来,笔者 不得要领。但庄廓与城郭似 乎有联系。 青海庄廓院看似简单土气, 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性和很强 的实用性。由于青海地处边 远,气候高寒,长期的战乱、 严酷的环境造成了它独有的 风格。唐宋以来,青海战火 连绵,烽烟不息。兵燹匪患 长期困扰百姓。明代伊始, 建城堡、设驿站、屯兵移民 为国策。所以县有城池,村 有堡子,户有庄廓,都是防 御性很强的生活居所。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 部,是我国一个多民族 聚居的地方。长期以来, 居住在这里的汉、藏、 回、蒙古、撒拉等民族, 利用本地的土特产品作 原料,不断创造和发展 自己多姿多彩的风味小 吃,形成了独具高原民 族特色的饮食文化。这 些小吃做法简单,食用 方便,散发着浓郁的乡 土气息。
青海方言: 青海的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体系。 由于历史上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长期相处,形成了青海汉
花儿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四省区七、
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她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 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很高。她是我国民间文学 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绘画 艺术的典范,是我国文化遗 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它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 即唐卡)、雕塑(泥塑、木雕、 石雕)、堆绣(剪堆、刺绣)、 建筑彩绘、图案、沙盘画艺 术、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 特别是唐卡艺术品作为热贡 艺术的精髓,被誉为“中国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和“青藏高 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黄 南作为热贡艺术的原产地, 现如今在所辖同仁县隆务河 两岸的村落已形成了“家家 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创 作盛况,也造就了像尖措、 夏吾才让等一大批国
民族风情
传统民居
地方艺术
宗教信仰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七十二万平方公 里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汉、 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在长 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着自己的 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现实与梦想,形成并 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习俗。 当你 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那情趣盎然的汉族社火,那 舞姿婆裟的土族“安昭”,那高亢激越的撒拉“新曲”, 那歌喉润的藏族“拉伊”,那悠扬动情的蒙古族马头 琴声,定会使你流连忘返。 每年在羊肥马壮的夏秋时节举行的青海湖赛 马会、玉树结古草原歌舞会、果洛大武的朝山会 等各种草原盛会上,方圆数百里的人们身着风格 质朴、色彩鲜艳的的衣饰汇集一起,尽情歌舞,十 分热闹,紧张而热烈的赛马、射箭、赛牦牛,令人 惊心动魄。
家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大 师。 2006年,热贡艺术 被列入国务院首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 前,热贡艺术正在申报世 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影响 是广泛而深刻的。7世纪 它传入藏族社会后,逐渐 渗入其历史、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 成为中国藏族广泛信仰的 宗教,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黄教创 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 早先建造的时候只有一座 银塔(大概是1560年开始 修建)后来逐年扩建成今 天这座占地1000亩的大 寺。为喇嘛教六大寺之一, 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 心。整体寺院建筑群为藏 汉结合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