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膜性肠炎 ppt课件
• 抗菌药物破坏了肠道内菌群的平衡,生 理性有益菌明显减少,其他致病细菌增 加导致腹泻发生,
• 主要致病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产气荚膜杆 菌、白色念珠菌、沙门氏菌、难辨梭状芽孢 杆菌等。
.
7
致病菌
抗生素出现早期(1950-1969)
• 认为金葡是PMC的主要病原体
抗生素广泛使用以后(1970)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1
主要内容
• 定义 • 致病菌及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治疗 • 预防
.
2
定义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简称AAD),是指应用抗菌药物后 继发的腹泻,其发生率因不同抗菌药物而异, 发病率5%~39%。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早期为上皮斑片状坏死,中性细胞和纤维素渗出
• 伪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基底膜受损,液体及纤维素 渗出,与炎性细胞、脱落上皮、粘液等共同形成2~ 5mm黄白色或黄绿色斑块。
• 在这段时间,林可霉素应用很广泛,Tedesco 首先用结肠镜 确定了抗生素腹泻病人的PMC。在200例用林可霉素病人中 21%发生了腹泻,10%发生了PMC。粪便中未分离出金葡, 有8份粪便保留标本在5年后(1978年)查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CD)及其毒素。自此以后几乎内镜下见到PMC者均可分离 出C difficile及其毒素
0
5Hale Waihona Puke 101520
25
30
35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positive C.difficile toxin
.
13
Ceftriaxone and Levofloxacin use – SOMC, Jan – Aug 2006
9000
8000
7000
Number of patients
.
11
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抗生素
• 非常相关 • 氨苄、克林霉素、第二、三代头孢、阿莫西林
• 较少相关 • 第一代头孢、其它青霉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
• 极少相关 • 氨基糖苷类、利福平、磺胺
• 其它因素 • 化疗、放疗、肿瘤,免疫功能降低、肠梗阻/淤滞
.
12
Antibiotics associated with CDAD - SOMC 2006
•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 伪膜性肠炎。
.
3
有关术语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 艰难梭菌肠炎
Clostridium difficile colitis • 伪膜性肠炎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Ceftriaxone IV Levofloxacin
Oral
Levofloxacin
Antibiotics dispensed
.
14
传染方式与传播途径
• 自然环境中,如土壤、家畜粪便 • 医院环境中,如医、患的衣物、便盆、听诊器、医务
人员手、厕所 • 老年福利院、托儿所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
4
伪膜性肠炎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
• 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严重类型。 • 是肠道的急性纤维素性炎,病变主要位于结肠,
亦可累及远端小肠,少数病例仅限于小肠。 • 死亡率高达15%~24%。
.
5
.
6
病因
• 白细胞升高 • 粪便涂片:G-染色细菌明显减少 • 粪便CD培养:无法鉴别带菌者;无法区分产毒与不
产毒菌 • 毒素检测:可检出A、B毒素
.
18
影像学检查
• 腹部平片:肠管扩张、结肠袋消失/增厚、肠腔积 液等
• 气钡双重造影:结肠粘膜紊乱,边缘呈毛刷状,粘 膜表面可见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阴影,指压征 及溃疡征
• B超检查:肠腔扩张;积液。 • CT:肠壁增厚;皱壁增粗。
.
19
.
20
.
21
肠镜检查
• 可以正常;红斑、水肿、脆性增加;溃疡、伪 膜斑块(间有正常黏膜)
.
22
病理
• PMC主要侵及结肠,以结肠远端为主,乙状结肠、直肠 的病变高达80~100%,近端及全结肠亦可受累。
• 病变主要累及黏膜和黏膜下
• 其它病菌的作用:金葡、产气夹膜杆菌、耶尔森菌、真菌等
.
8
.
9
发病机制
• CD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 该菌产生毒素A(308KDa)和毒素B(270KDa)
• 毒素A亦称肠毒素,增加肠黏膜通透性和完整性,产生黏 膜炎症和出血
• 毒素B亦称细胞毒素,产生细胞毒性(干扰蛋白合成、吸 引粒细胞、增加血管渗透性)
Amp/Sulb Clindamycin
Aztreonam Tobromycin Gentamicin
Linezolid Ceftazidime Azithromycin
Imipenem Ertapenem
Cefazolin Cefepime Pip/Tazo Ceftriaxone Levofloxacin
• 两种毒素有协同作用(单纯毒素B不起致病作用, 如破坏肠上皮屏障,则毒素B可致病)
• 广谱抗生素→破坏肠道内菌群的生态平衡→CD过度
繁殖→毒素→PMC。
.
10
相关危险因素
• 抗菌药物的种类; • 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 • 病人的年龄; • 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 • 住院时间; • 即往有肠道疾病史; • 鼻饲饮食
• 粪-口途径
.
15
流行情况
• 健康婴儿60%携带CD,健康成年人群1-3%携带CD • 15-25% 的住院的衰弱的患者或者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有
CD定植。 • 产毒株可以产生临床症状 • 96-100%伪膜性肠炎,60-75%抗生素相关性肠炎,11-
3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为CD
.
16
临床表现
• 抗生素应用史(4-10天出现症状,但变异很大,最短 的在服药4小时即可发病,1/3的患者在抗生素已经停 用,甚至停用1-2周后发病。)。
• 本病可以发生于炎症性肠病、可在化疗、肠缺血、脊 髓损伤、烧伤及其它免疫功能低下多种疾病
• 疾病谱非常广泛:携带、腹泻、肠炎、伪膜、暴发
• 急性腹泻:水样、黏液样、蛋清样、血性
• 腹痛、脱水、中毒性巨结肠、穿孔
• 全身性表现:乏力、发热、腹部压痛、白细胞升高、
低蛋白或出现急腹症表现
.
17
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