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课堂?,作为学生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有人说:一个教师一生中要上12000多节课。
有人会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
这些说法并不错,但我认为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
那么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我做了以下简单的研究。
一.运用普通话,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
普通话讲的好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关键。
以前我并没有这么觉得,直到我听了几堂课后,我才真正的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
几位老师的课堂设计都是精彩的,但是明显普通话讲的好的老师课堂让人觉得更加动听。
优美、富有激情的普通话, 在教学中能开启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的情感。
美妙的发音,和谐的音调,像是一首动听的歌,让人如痴如醉。
所以,一堂成功的优质课,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至始至终都是普通话。
著名小语专家萃乃珍同志说:“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普通话移植到校的每一花朵上,使他们的普通话生根、开花。
可见,普通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奠基石,我们必须重视普通话教学。
二.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主体地位是指学生在学习(教师教学) 过程中是主体而不是客体,他们的学习应该是在自己积极的情感、态度、兴趣、意念支配下主体的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而非被动、强迫、甚至盲目应付,处于附属的和被支配的地位。
在我看来,衡量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以真正落实,本质上并不表现为学生形式上参与的程度,不在于课堂教学的气氛是否活跃,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情感积极的程度、学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而很多时候我们都走向了误区。
1以活跃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主体地位的落实,事实上掩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形式而轻实质。
2 以少数尖子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掩盖和牺牲大多数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重少数轻多数,主体参与的广度不够。
3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丧失主导性。
即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放弃对教学的组织和控制,极度淡化教师作为主导所承
担的职能。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误区。
三.把握学生性格特征, 改进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上,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很活跃,经常举手发言甚至不举手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而有些学生则恰恰相反,平时沉默不语,只有当老师要求时才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但这些学生能很认真地听和记。
1对于外向型学习者
(1)要规范课堂插嘴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实际与学生约法三章, 如要听完老师和同学的见解,不要不礼貌地打断别人的发言等。
其次, 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倾听中理解感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最后,鼓励学生在发言前思考三秒钟。
即将说出的答案是否完整,语言是否通顺有条理等,都考虑清楚了再说,以确保答案的正确。
(2)训练学生意志
开朗的性格有利于积极的学习,但注意力不易持久,所以学习会有“不够踏实”的感觉。
可以通过一些训练, 让外向型的学生“定”下来。
(3)组织小组交流
外向的学生更愿意通过合作活动来学习,他们喜欢在小组活动中充当领导者,教师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挥他们的领导优势,让他们来带领组员一块学习。
但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如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如果小组活动任务过难,会出现冷场或混乱,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进行难易编排,最后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活动。
(4)开展竞赛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竞赛是激励动机、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外向型学习者反映快,竞赛最能显出他们的优势,通过竞赛完成自我表现欲望的心理。
竞赛的开展,可以在男生与女生、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学生跟老师比赛,学生在一次次的比赛中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合作, 为了目标的实现而欢呼雀跃,同学间的友情也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加深厚。
2对于内向型学习者
(1)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增强学生自信。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为内向的学生设计一些问题, 在上课过程中要求这些同学回答。
所提的问题可以比较简单或用层层深人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句子完整地表达。
当学生回答正确后,应及时对其进行表扬鼓励,让他知道自己也能很好地回答出老师的提问。
几次下来, 学生就能增强自信,敢于在课堂上或人多的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学手段形式多样, 提高课堂实效。
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 才会形象生动, 也才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 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教学引人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提高主体参与性。
例如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
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实效,增加学生的兴趣。
或通过肢体语言,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自然地加人到课堂活动中。
(3)积极开展团组活动,培养沟通能力。
对内向型学生来说,个别发言及表演会使他们害怕。
小组活动中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表现自己,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
比如可以让外向型的学生进行表演, 内向型的学生则负责编写对话,组织角色,当导演。
这样,各有所长,学有所用,人人参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 性格的不利因素就被淡化了, 而优势又能展现出来。
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
”不管哪个性格的学生,只要悉心引导,就能够学好。
最后,我来谈谈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改革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先讲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我是一只小小手”后, 想让学生动一动, 跳一跳, 表演这首歌曲以巩固和强化。
谁知当老师一声令下时, 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被束缚已久的心灵,相互打打闹闹,说说笑笑, 根本不再理会站在讲台上干瞪眼的老师。
课堂一度失控。
上课教师费了好大功夫才勉强将孩子们“归顺”。
课也在老师的高压下“顺利”完成。
其实, 这种“放开收不拢”的情况不是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个别现象或偶然现象。
许多教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学习, 常常在不适当的时候采用不适当的方法, 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了。
这也就是我上面说的“学生主体地位的误区”,所以我以为,运用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学生表演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把握适当的技巧,应有明确的要求。
总之,课堂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近年来,教育、教学中出
现了许多新的理念,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定不要为了方法而方法,为了理念而理念,要学会融会贯通,以免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