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3.2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特点
一是从局部性、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扩展到 包括气候异常变化、水资源匮乏和水体污染、能源紧缺、 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有毒废物越境转移 等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二是从“第一代环境问题”,即明显的表观环境破坏发 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它们是长期积累的生化污染, 如生物多样性丧失、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等,危及 全人类的生存状况; 三是越来越快地向发展中国家蔓延,这里既有发达国家 转移污染产业的因素,还有发展中国家开发过度与环境 退化的双重困境,中国等规模较大速度较快的国家,集 聚了前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甚至后工业时代各种环 境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叠加效应。
二、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和困境
1、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2、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
3、解决生态环境பைடு நூலகம்题的障碍与困境
1、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经历了由蒙昧到觉醒、由忽视到重视、由单 纯注重环境问题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艰难转 变。
1.1 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 1.2 悲观论与乐观论的争论
2.3 国际环境公约
• 目前缔约国在3个或以上的多边国际环境 公约有200多个 • 国际公约的运作框架* • 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
主要的多边国际环境公约(1)
• 《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73年签署,75年生效。 控制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的贸易,方式包括完全禁止 和许可证制度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 尔议定书》:前者85年签署,88年生效,后者87年 签署。旨在建立一个控制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 质的机制,禁止生产和使用某几种化学物质,并对 其它种类作出限制 • 《关于有害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92年生效。目的是控制并把废弃物越境减少到最小 程度,把产生有害废弃物减少到最低程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92年生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 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他形式的利用
发放可交易的许可证 • 从理论到运用* • 主要步骤* • 优点*
主要步骤
• 政府设定污染物排放总量 • 政府制定排放许可份额,制定许可证, 并向排污企业分配这些份额 • 政府允许排污企业进行许可证的贸易
经济手段的优化组合
• 实际上,市场经济手段单独运用的例子 很少,在多数情况下,具体的市场经济 手段总是与其他手段组合使用的,见下 表
2、人类社会应对生态危机的努力
• 2.1 政府干预
• 2.2非政府组织的努力
• 2.3国际环境公约
2.1 政府干预
• 环境管制*——“看得见的手”
• 市场经济手段*——“看不见的手”
什么是环境管制
• 政府通过设立环境质量指标、立法执法等 非市场途径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直接干预 • 形式多种多样:如对数量的规定(猎杀量、 捕捞量、砍伐量、排放量等)、制定环境 污染的标准、对生产过程进行环境监管 (如安装废气、废水的处理设备)等
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特征
• 注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的揭示和批判,是 把生态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其他绿色思潮区分开来的根 本标志。
• 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非正义,以及由此带来的 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与生存方式 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 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通过激进的生态政治变革, 实现向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3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观
• (一)马克思从本体论的高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确立“现代的人类中心观”,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有机体。
• 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
• 如果没有人,没有人类,自然界也会按照自己的因果必 然性向前发展;而人的出现,则把目的性因素把人的要 求注入到了自然界的因果链条之中,使自然界朝着有利 于人类利益的方向演进。
1.3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1.1 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 “过去,人类由于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曾几次 濒临灭绝的威胁,但是人类还是第一次知道, 自己的行为或错误将会直接决定自己未来的命 运。”
——[英]汤因比
1962-1972年,10年之内,两位女性写的两本书 使人类在沉睡中惊醒。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最广为接受的定义是1987年世界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 的未来》中予以界定,经过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一系列对话 和辩论,于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 第15届理事会达成共识:可持续 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 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 的发展”。这一定义表明可持续 发展的本质是“满足需要”,同 时又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 留下了阐释空间。
稀缺性Scarcity、公共性Public、外部性Externality
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
采集—狩猎是人类初期的生存方式 • 以直接利用自然物为特征的采集和渔猎活动,是人们 的主要物质生产方式 • 主要靠自然的“恩赐” • 对自然的态度主要是敬畏 • 人对自然依赖 • 文明的产生——人类对生态环境约束的突破 • 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 • 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
2.2 非政府组织的努力
• 什么是NGO: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是指以某 种社会福利目标为宗旨,从事非赢利性 活动的社会团体 • 特征* • 优点* • 关于环保非政府组织*
特征
• 有组织性 • 民间性 • 非利润分配性:可以赢利,但必须用于 组织的使命 • 自治性:能控制自己的活动,不受外部 控制 • 志愿性
征收环境税
• 污染厂商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因此在市 场自发状态下,环境污染肯定会超过社会最优 污染程度。征收环境税可以提高私人成本,使 其与社会成本相吻合,即外部成本内部化 • 对负外部性征税,提高污染的私人成本,将外 部成本内部化 • 对正外部性(如植树造林)进行补贴,以激励 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 缺点:政府难以设定适当的税率
2、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1)人口膨胀 ⑵能源危机 ⑶森林面积锐减
2018/9/7
6
3、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征
3.1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表现
第一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了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能源紧张、淡水 短缺、野生动植物灭绝等等现象; 第二类是由于人类活动将污染物向环境过度排放,造 成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还有化学污染、 物理污染,乃至气候变化等等; 第三类是技术失控或滥用引起的负效应,典型的如核 技术污染,包括现在尚未获得准确评估的转基因技术、 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都可能带来始料未及的环境后果。
• (二)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
的实现形式。
• 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人并不是以自己 为中心来使对象无条件地服从,而是根据人和自 然都必须遵循的规律来“中介、调整和控制” 这个物质变换过程。
(三)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社会历史形 式,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揭示了人与 自然内在统一、和解的内在途径。 •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逻辑”是造成人、自然 与社会相互关系对立的制度原因。 • 只有改变人和人之间的不合理的关系,才能使 人和自然的关系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市场经济手段
• 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 选择,把外部效应内部化,促使市场机制在环 保领域发挥作用,以达到最终有利于环境的结 果 • 科斯定律:交易成本、产权、产权交易 • 包括: 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 征收环境税* 发放可交易的许可证* 经济手段的优化组合*
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
一、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2、人类面临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3、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特征
1、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何为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是什么? 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是如何发展的?
何为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的现象。
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 •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 求 • 科学发展观 • 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 •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 之路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 华民族永续发展” •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 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 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 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 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生态马克思主义
•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 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生态危机、探讨解 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并用生态学观点对马克思 主义进行补充、重建、超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思潮。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 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这两大问题,不仅加 剧了人的异化,而且造成了生态危机。 • 生态危机延缓并取代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 要危机。 • 异化消费推动了异化生产,不消灭异化消费就不能消 灭异化生产和异化劳动,也就不能消灭生态危机 • 必须用“小规模技术”取代高度集中的大规模的技术, 使生产过程分散化、民主化 • 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模式。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系列超 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由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发的、 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一定的生态环境。因此,说到底, 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史。 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 生态约束 生态支撑 生态环境的三大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