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护及文明施工措施3.1安全防护措施针对本工程特点,进场后我们将根据OHSAS18001《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一2011)、《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及本企业《环境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手册》的要求管理现场,建立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相应的措施和制度,确保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3.1.1安全生产目标施工全过程安全管理做到“四无一低”,即无重大工伤事故、无重大安全及火灾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无死亡事故。
3.1.2安全管理体系3.1.1.1安全管理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3.1.1.2安全保证体系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副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为副组长,各专业专(兼)职安全员为组员的项目安全文明施工及消防领导小组,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公司安全部门的领导监督下,项目形成安全管理的纵横网络。
项目经理部设专职安全员2名,超过50人的分包队伍必须配备专职安全员,50人以下的分包队伍必须设兼职安全员,专门负责各分包队伍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体系图如下:3.1.1.3 安全生产责任制1.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负责。
2.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主持整个项目的安全技术措施、脚手架的搭设及拆除、大型机械设备的安装及拆卸、季节性安全施工措施的编制。
审核工作。
;3.项目各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安全生产的组织和计划落实。
4.项目各专业工长是其工作区域(或服务对象)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对其工作区域(或服务对象)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5.专职安全员负责对分管的施工现场,对所属各专业分包队伍的安全生产负监督检查。
督促整改的责任。
3.1.1.4 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教育制度:所有进场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经公司、项目、岗位三级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安全学习制度:项目经理部针对现场安全管理特点,分阶段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学习。
各分包队伍在专职安全员的组织下坚持每周一次安全学习,施工班组针对当天工作内容进行每天的班前教育,通过安全学习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3.安全技术交底制:根据安全措施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项目经理部必须分阶段对管理人员进行安全书面交底,各施工工长及专职安全员必须定期对各分包队伍进行安全书面交底。
4.安全检查制:项目经理部每半月由项目经理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各专业工长和专职安全员每天对所管辖区域的安全防护进行检查,督促各分包队伍对安全防护进行完善,消除安全隐患。
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落实责任人,定期进行整改,并组织复查。
5.外脚手架、大中型机械设备安装安全验收制:大中型机械设备安装完成后,必须经北京市安全劳动部门进行验收后才能使用;脚手架搭设完成后,必须经公司安全科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凡未经验收的一律不得投入使用。
6.持证上岗制:特殊工种必须持有上岗操作证,严禁无证上岗。
7.安全隐患停工制:专职安全员发现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有权进行制止;发现安全隐患,有权下令立即停工整改,同时报告公司,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8.安全生产奖罚制度:项目经理部设立安全奖励基金,根据半月一次的安全检查结果进行评比,对遵章守纪、安全工作好的班组进行表扬和奖励,对违章作业。
安全工作差的班组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3.1.2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3.1.2.1合理布置安全标志进场后,我们将根据工程特点、现场环境及《安全图标》编制施工现场安全标志总平面图。
按安全标志总平面图,在施工现场坑、井、沟和各种孔洞、易燃品存放仓库、配电房周围设置护栏、盖板等防护设施和相应的安全标志,安全防护棚及安全通道必须设置显眼的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牌,各种防护设施、警告标志,未经专职安全员批准,不得移动和拆除。
3.1.2.2 分阶段安全防护重点措施1. 基础阶段的防护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必须组织专家论证(1)基础施工及开挖槽、坑、沟土方前,建设单位必须以书面形式向施工企业提供详细的与施工现场相关的地下(上)管线和地下工程资料。
(2)基础施工前必须具备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文件或专项施工方案(3)土方开挖前,施工单位必须制定保证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地下工程安全的措施并经技术部门审批后方可施工。
(4)基坑周边必须设置排水系统和设施,确保排水通畅。
基坑周边必须设置挡水围堰。
(5)基坑周边1m范围内禁止堆物堆料,1m以外堆物堆料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或专项方案规定。
(6)基坑周边5m范围内不宜设置水坑。
排水使用潜水泵时,悬挂和牵引水泵必须使用绝缘绳索。
(7)毗邻道路开挖的槽、坑、沟,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人员坠落,夜间必须设红色标志灯示警。
(8)开挖槽、坑、沟深度超过1.5m,应根据土质和深度情况按规定放坡或采取固壁措施,并设置人员上下坡道或爬梯,爬梯两侧应用密目网或金属网封闭。
开挖深度超过2m的,必须在边沿处设立两道防护栏杆,用密目式安全立网或金属封闭。
基坑深度超过3m的,应分别在基坑两端设置人员上下爬梯或坡道。
基坑上口设置红白相间的水平警示护栏两道,高度分别为0.6m、1.2m,并用密目网进行封挡。
沿护栏设夜间警告灯,起到提示人员或车辆注意安全之用。
(9)基础施工时的降排水(井点)工程的井口,必须设置警示标志和牢固的防护盖板或围栏。
完工后,必须将井回填夯实。
(10)砌筑1.5m以上高度的基础挡土墙、现场围挡墙、沙石料围挡墙必须有专项措施,确保施工时围墙稳定。
挡土墙一次砌筑高度不超过1.5m,达到相应强度后,方可进行下一次砌筑,回填应分步进行。
2. 主体阶段的防护(1)挑挂架防护(a) 挑挂架搭设必须有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交底。
架子工应在专业工长和专职安全员的指导下严格按规范规程要求搭设。
每次提升后,必须由专职安全员逐个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b) 对尚未形成或已失去稳定结构的脚手架部位加设临时支撑或拉结。
(c) 外墙临边脚手架部分与结构必须形成整体,用顶托顶紧结构连接牢固。
(d) 搭设外墙临边防护高度不得小于1.2 米。
(2)倒料平台安全措施倒料平台应经计算,控制苛载,做好防护。
(a) 倒料平台制作完成后,在安装前项目部应组织技术、工长及安全员进行检查验收,重点检查护身栏φ50钢管下部与槽钢侧面焊接是否牢固,脚手板与槽钢连接是否可靠。
(b) 连接倒料平台所选用的钢丝绳磨损和起刺面积不得超过钢丝绳总面积的3%,钢丝绳与锚环的连接处必须上三道卡子。
(c) 与外墙连接的锚固螺栓必须加-8×80×80垫片,并配双螺母。
(d) 安装和转移倒料平台时必须钩住倒料平台两侧前后四个吊环(中间的吊环为悬挂平台用),钢丝绳与吊环及穿墙螺栓必须在起吊前连接紧固完毕,倒料平台在信号工的指挥下应平稳起吊,动作协调一致,起吊的同时,地面上应有专人用绳子随时调整、控制倒料平台位置,待上面连接钢丝绳的穿墙螺栓螺母紧固到位后方可摘去吊钩,再安装下面两处穿墙螺栓。
(e) 倒料平台上堆放材料时必须分规格、品种码放整齐,其下须垫100×100的木枋,以利于穿钢丝绳,倒运长木枋、长钢管需在倒料平台上加放钢管支架(与栏杆同高),使方木等超长部分置于栏杆之上,严禁所吊运的钢管、木枋等钩挂栏杆或钢丝绳。
(f) 料具(如扣件、螺栓及U型托等)必须置于料槽内吊运,严禁散放在倒料平台上。
吊索必需等长,且距起吊物两端距离基本相等,使起吊物平稳,以免起吊物偏沉,引起滑脱。
定期检查吊环、钢丝绳及螺栓有无磨损,如有应及时更换,使倒料平台始终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3)洞口防护:板与墙的洞口,设置牢固的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或其他的防坠落的防护措施。
施工现场通道附近的各类洞口与坑槽等处,除设置防护设施与安全标志外,夜间还应设红灯示警。
楼板、平台等上面的空口,使用坚实的盖板固定盖严。
边长1.50m以上的洞口,四周设防护栏杆,洞口下张设安全网。
3.脚手架作业防护(1)单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得超过20m。
(2)悬挑式脚手架、新型及异型脚手架和搭设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前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3)搭设高度50m及以上落地式钢管脚手架、架体高度20m及以上悬挑式脚手架工程,施工单位必须组织专家对专项方案进行论证。
(4)脚手架支搭及所用构件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JGJ 130《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28《简直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6《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64《建筑施工木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231《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件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和GB50720《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要求。
(5)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钢管应选用外径48.3±0.5mm,壁厚3.6±0.36mm,无严重锈蚀、弯曲、压扁或裂纹的钢管。
(6)施工现场严禁使用木脚手架作为结构、装修用脚手架。
(7)落地式脚手架立杆基础必须铺设垫板或底座,且有排水措施,其底面标高宜高于自然地坪50~100mm,垫板厚度不小于50mm,单块垫板上应设不少于2根拉杆。
(8)对搭设在楼面等建筑结构上的脚手架,必须对支撑架体的建筑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当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必须采取可靠地加固措施。
(9)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必须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钢管低端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
横向扫低杆必须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10)脚手架立杆接长除顶层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脚手架立杆横距、纵距、大横杆步距及搭设高度应根据使用中的最大荷载选取。
立杆横距不宜大于1.05m、纵距不宜大于1.5m、大横杆步距不宜大于1.8m。
(11)脚手架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
(12)脚手架立杆顶端外排立杆宜高出女儿墙上端1m,坡屋面结构宜高出檐口上端1.5m。
(13)连墙件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双排钢管脚手架连墙件应与内外排杆件连接,连墙件宜与立杆连接。
(14)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且不应大于4m,水平距离不应大于6m。
(15)脚手架应在外侧全立面连续设置剪刀撑。
(16)剪刀撑夸度应为5~7跟立杆,斜杆与水平面夹角应为45°~60°,剪刀撑与立杆交叉处应用扣件连接。
(17)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和横向斜撑。
(18)作业层脚手板应铺满、铺稳、铺实,不得有空隙和探头板、飞跃板,距墙面间距不得大于200mm。
操作面外侧应设一道护身栏杆和高度不小于180mm 的挡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