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阅读指导讲解--实用.doc

散文阅读指导讲解--实用.doc

2011 年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指导一直以来,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07—09 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共 55 篇文学类文本,其中散文 44 篇,占 80%。

而且分值较大,江苏高考赋分 23 分,单题权重15%。

散文阅读也是高考考查的难点。

据统计,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 50%,08 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率只有 49.7%,09年江苏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 50%。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

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高考散文阅读作具体说明。

一、熟悉文体散文的形散神聚,决定了散文的组织谋篇不像一般文章那样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为便于学生熟知散文的阅读思路,我们把常考的散文分三类进行梳理。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

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

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

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

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

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这类散文数量较多, 07—09 年 44 篇散文中有13 篇。

如 09 天津《老屋》、福建《阿庆》,08 上海《灯笼红》、全国 2《马缨花》, 07北京《湿湿的想念》、宁夏海南《叶圣陶在四川》、辽宁《炉火》、湖南《忆刘半农君》)第二类:状物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开头引出写作对象岳桦树:第一次去长白山,尽管好景不少,但过后都很模糊,只有岳桦树记忆深刻。

然后状物,时空拓展:岳桦树形态,生存环境的恶劣,境遇的苍凉等。

中间穿插对比反衬:用养尊处优的白桦树与之对比,突出岳桦的顽强。

最后延伸议论,升华主旨:在恶劣的环境中选择了向上,岳桦就成了一种精神。

这类散文数量最多, 07—09 年高考 44 篇散文中有 27 篇。

09 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全国卷Ⅱ《岳桦》、湖北卷《书房的窗子》,08 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 07 安徽《乡村的风》、天津《雪野里的精灵》、四川《焰火的变奏》等。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也叫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开头议论由头(触发点):现代人奔走忙碌,碌碌奔波,但奔走的激情却脆弱、渺小。

然后是类似事情的相反联想(联系点):几千年前孔子乘坐一辆缓慢的木车,以执着的激情不知疲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的长诗。

再点出结论(感悟点):只有激情才有阔大无边的力量。

结尾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告诫人们:高科技时代,如果心灵缺失,没有激情,人会危机重重。

类似散文还有: 09 高考山东《记住回家的路》、江苏《上善若水》, 08 高考湖南《谈静》、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 07 高考山东《灯火的温情》、广东《泥泞》。

重要提示:对一种文体要达到熟知程度,至少要精读 30—50 篇同类文章。

建议考生在复习散文阅读这一考点时,先拿出一些时间,把 07—09 年 44 篇散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中式阅读发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二、储足知识先看几道高考题: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09 年高考全国卷 1《彩色的荒漠》: 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⑴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这几道高考题直接以散文写作知识为命题依据。

这类题是高考必考题。

散文文体的知识建构是散文阅读的基础。

下面我把考过的相关知识作一个简要汇总:1.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还没考过)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④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烘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以下几个以前几乎没考过, 09 年高考全部出现)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

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

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三、快速读懂散文阅读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解题方法,而是读懂。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篇散文,如果读不懂,文意会混沌一片,解题方法再多,也无济于事。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散文的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只不过散文的形散使得这个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有些模糊。

读懂散文就是要把这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

思路梳理出来了,文意也就明白了。

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

可用三个步骤操作: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

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添加,勾成文把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行前后勾,适当添加关,形成一篇通的易小短文(原文本的版)。

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以07 年高考广的《泥》例,后是一篇小短文:(雪)使整个北方沉于一个冰清玉的世界中。

然而⋯⋯(雪)在消融的程中⋯⋯将它的丑陋呈。

(但)我是雪。

更它消融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

小巷里泥水遍布⋯⋯是我童年常常的情景。

我种然天成的泥。

(因)泥生了跋涉者,它忍辱重者以光明和力量,苦者以和平和勇气。

(而)一个大的民族需要泥的磨砺和,它会使人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

如今在北方⋯⋯那种久的泥⋯⋯仍然能使我⋯⋯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的背影,想起我曾有的苦和屈辱。

我真感雪,⋯⋯它生了、美,也生了和使人警醒人力量的泥。

再以 09 高考江的《上善若水》例,可一篇小短文:上善是最高的善。

()离堆⋯⋯玉山,因仰杜甫、游才名天下,而都江堰,才真正是人智慧的晶。

(因)都江堰,不危及生;能防洪又能灌,是人的神。

(上善之作)立(都江堰的)水,我的心与晶和透明合而一。

(然而)一想到黄河、江、淮河(些)以生息的湖泊告急,我快要窒息。

(比,作批判、反思)好在都江堰有。

(在也只有都江堰没被染了)都江堰干、持久,李冰使它成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众多后任,(也一直在)追踪李冰的足迹,年复一年地疏浚、修。

后人有情,⋯⋯他立了碑,供人瞻仰。

他与都江堰同。

(李冰及其后任是上善之人)(希望我也要像李冰那做上善之事)四、准确解做好了前面三个方面的准,最后就是答了。

如何准确答呢?下面,我按照考型来逐一解析。

(一)梳理思路高考散文命愈来愈重梳理行文思路、把握行文篇布局技巧。

原因,一是通行文脉的梳理来考学生是否真正懂了文章;二是散文因其独有的“形散”布局,让命题者对这一点青睐有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