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座右铭17篇

中国古代座右铭17篇

中国古代座右铭17篇金人铭作者:黄帝我古之慎言人也。

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无残,其祸将然。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

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

绵绵不绝,将成网罗。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怨主人,民害其贵。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

众人惑惑,我独不从。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

我虽尊贵,人莫害我。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戒之哉!戒之哉!诫伯禽作者:周公(周)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东方朔诫子书作者:东方朔(汉)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

首阳为拙;柳惠为工。

饱食安步,在仕代农。

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

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九诫作者:严光(汉)嗜欲者,溃腹之患也;货利者,丧身之仇也;嫉妒者,亡躯之害也;谗慝者,断胫之兵也;谤毁者,雷霆之报也;残酷者,绝世之殃也;陷害者,灭嗣之场也;博戏者,殚家之渐也,嗜酒者,穷馁之始也。

女诫作者:班昭(汉)阴阳殊性,男女异行。

阳以刚为德,阴能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

”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

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

夫敬非他,持久之谓也;夫顺非他,宽裕之谓也。

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

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亵渎。

媟黩既生,语言过矣。

言语既过,纵恣必作,则侮夫之心遂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者也。

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忿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

侮夫不节,谴呵从之;忿怒不止,楚挞从之。

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

楚挞之行,何义之有?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义俱废,夫妇离行。

座右铭作者:崔子玉(汉)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女训作者:蔡邕(汉)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

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

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

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

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故览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脂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诫子作者:诸葛亮(三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作者:姚信(三国)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阨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

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名自显,荣禄自至,其势然也。

又有内折外同,吐实怀诈;见贤而暂自新,退居则纵所欲;闻誉则惊自饰,见尤则弃善端。

凡失名位,恒多怨而害善。

怨一人则众人疾之,害一害则众人怨之。

虽欲陷入而进,已不可得也,衹所以自毁耳。

顾真伪不可掩,褒贬不可妄─舍伪从善,遗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适泰可以弘矣。

贵贱无常,唯人所速。

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

可不勉哉!座右铭作者:卞兰(三国)重阶连栋,必浊汝真。

金宝满室,将乱汝神。

厚味来殃,艳色危身。

求高反坠,务厚更贫。

闭情塞欲,老氏所珍。

周庙之铭,促尼是遵。

审慎汝口,戒无失人。

从容顺时,和光同尘。

无谓冥漠,人不汝闻。

无谓幽窈,处独若群。

不为福先,不与祸邻。

守玄执素,无乱大伦。

常若临深,终始为纯。

座右铭作者:陈予昂(唐)事父尽孝敬,事君贵端贞。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

待干慕谦让,莅民尚宽平。

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

谤议不足怨,宠辱讵须惊。

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

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

幸能修实操,何俟钓虚声。

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

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

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

官箴作者:吕本中(宋)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然世之仁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

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已。

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

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

司马子徽《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

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

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事君如事亲,事官长如事兄,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爱百姓如妻子,处官事如家事,然后为能尽吾之心。

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尽也。

故,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岂有二理哉?当官处事,常思有以及人。

如科率之行,既不能免,便就其间求其所以使民省力,不使重为民害,其益多矣。

敬恕斋铭作者:朱熹(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

以是存之,敢有失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是行之,与物皆春。

胡世之人,恣己穷物。

惟我所叟,谓彼奚恤。

孰能歹是,敛焉厥躬。

于墙于羹,仲尼子弓。

内顺于家,外同于邦。

无小无大,罔时怨恫。

为仁之功,曰此其极,敬哉恕哉,永永无斁。

西山政训作者:真德秀(宋)某愿与同僚各以四事自勉,而为民去其十害。

何谓四事?曰:律已以严: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不廉之吏。

如蒙不洁,虽有它美,莫能自赎,故此为四事之首。

抚民以仁:为政者,常体天地生万物之心,与父母保赤子之心。

有一毫之惨刻,非仁也;有一毫之忿疾,亦非仁也。

存心以公:传曰:“公生明。

”私意一萌,则是非易位,欲事之当,理不可得。

莅事以勤是也: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

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馀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

不可不戒!何谓十害?曰:断狱不公:狱者民之大命,岂可少有私曲?听讼不审:讼有实有虚,听之不审,则实者反虚,虚者反实矣,其可苟哉?淹延囚系:一夫在囚,举室废兴;囹圄之苦,度日如岁,其可淹久乎?惨酷用刑:刑者不获已而用。

人之体肤,即己之体肤也,何忍以惨酷加之乎?今为吏者,好以喜怒用刑,甚者或以关节用刑,殊不思刑者国之典,所以代天纠罪,岂官吏逞忿行私者乎?不可不戒!泛滥追呼:一夫被追,举室皇扰,有持引之需,有出官之费,贫者不免举债,甚者至于破家,其可泛滥乎?招引告讦:告讦乃败俗乱化之原,有犯者自当痛治,何可勾引?今官司有受人实封状与出榜召人告首,阴私罪犯,皆系非法,不可为也。

重叠催税:税出于田,一岁一收,可使一岁至再税乎?有税而不输,此民户之罪也,输已而复责以输,是谁之罪乎?科罚取财:民间自二税合输之外,一毫不当妄取。

今县道有科罚之政,与夫非法科敛者,皆民之深害也,不可不革。

纵吏下乡:乡村小民,畏吏如虎,纵吏下乡,犹纵虎出柙也。

弓手士兵,尤当禁戢,自非捕盗,皆不可差出。

低价买物是也:物同则价同,岂有公私之异?今州县有所谓市令司者,又有所谓行户者,每官司敷买视市,直率减十之二三,或即不还,甚至白著,民户何以堪此?某之区区,其于四事,敢不加勉。

同僚之贤,固有不俟丁宁而素知自勉者矣,然亦岂无当勉而未能者乎?《传》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又曰:“谁谓德难厉其庶,而贤不肖之分,在乎勉与不勉而已。

”异时举刺之行,当以是为准。

至若十害,有无所未详知,万一有之,当如拯溺救焚,不俟终日,毋狃于因循之习,毋牵于利害之私,或事关州郡,当见告而商榷焉,必期于去民之瘼而后已。

此又某之所望于同僚者。

抑又有欲言者矣。

夫州之与县,本同一家,长吏僚属,亦均一体。

若长吏偃然自尊,不以情通于下,僚属退然自默,不以情达于上,则上下痞塞,是非莫闻,政疵民隐,何从而理乎?座右铭作者:孙作(明)多言,欺之蔽也;多思,欲之累也。

潜静以养其心,强毅以笃其志。

去恶于人所不知之时,诚善于己所独知之地。

毋贱彼以贵我,毋重物以轻身。

毋徇俗以移其守,毋矫伪以丧其真。

能忍所不能忍则胜物,能容所不能容则过人。

极高明以游圣贤之域,全淳德而为太上之民。

幼仪杂箴作者:方孝儒(明)见人不善,莫不知恶。

己有不善,安之不顾。

人之恶恶,心与汝同。

汝恶不改,人宁汝容?恶己所可恶,德乃日新。

己无不善,斯能恶人。

戒子作者:薛瑄(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

何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

何为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

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盖禽兽所知者,不过渴饮饥食、雌雄牝牡之欲而已,其于伦理,则愚然无知也。

故其于饮食雌雄牝牡之欲既足,则飞鸣踯躅,群游旅宿,一无所为。

若人但知饮食男女之欲,而不能尽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理,即暖衣饱食,终日嬉戏游荡,与禽兽无别矣!圣贤忧人之婚姻于禽兽也如此,其得位者,则修道立教,使天下后世之人,皆尽此伦理;其不得位者,则著书垂训,亦欲天下后世之人,皆尽此伦理。

是则圣贤穷达虽异,而君师万世之心则一而已。

汝曹既得天地之理气凝合,祖父之一气流传,生而为人矣,其可不思所以尽其人道乎!欲尽人道,必当于圣贤修道之教,垂世之典-若小学,若四书,若六经之类,诵读之,讲习之,思索之,体认之,反求诸日用人伦之间。

圣贤所谓父子当亲,吾则于父子求所以尽其亲;圣贤所谓君臣当义,吾则于君臣求所以尽其义;圣贤所谓夫妇有别,吾则于夫妇思所以有其别;圣贤所谓长幼有序,吾则于长幼思所以有其序;圣贤所谓朋友有信,吾则于朋友思所以有其信。

于此五者,无一而不致其精微曲折之详,则日用身心,自不外乎伦理,庶几称其人之名,得免流于禽兽之域矣!其或饱暖终日,无所用心,纵其耳目口鼻之欲,肆其四体百骸之安,耽嗜于非礼之声色臭味,沦溺于非礼之私欲宴安。

身虽有人之形,行实禽兽之行。

仰贻天地凝形赋理之羞,俯为父母流传一气之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