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训练十二--教师口才
游戏开始了,同学们纷纷举手。
“我的结果是15.”学生甲说。
“那么你原来的数是7,对吗?”老 师回答。
“对!”学生甲高兴地说。
“我的结果是37。”学生乙说。
“那么你原来的数是18吧?”
“非常正确!”
“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快告诉我 们方法吧。”同学们兴趣盎然,精神 大振,纷纷向老师提出要求。
老师不慌不忙地说:“好,这就是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简易方程’(板书)。 学好了这一章,猜谜的方法也就全掌 握了。”
如有老师在教学“年、月、日”时,首
先复习有关“时、分、秒”的知识,然 后出示趣题:小红今年9岁,他哥哥小 华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
同学们想一想,小华今年是几岁?有的 学生顺口答道:“3岁”,但一想不对, 小红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
大家疑云骤起,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的
答案。就在这时教师说:“通过这节课
3.生动性
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会使学生 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 发其想象和创造。教师应善于巧妙地 运用语言,使语言富有审美性。这种 审美性体现在内容上,即语言要深刻、 充实、含蕴;体现在形式上,则要求 恰当地运用修辞,使语言锦上添花。
4.情感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充满情感 色彩。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 心弦,激发他们对知识世界的不断 探索。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无力 的。
生3:我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豁达的性 格,旷达的人生态度,将穷达起落看得 十分平常,而且将这种快乐的种子散播 到生活周遭。他被贬岭南,环境十分糟 糕,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 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生4:我喜欢杜甫,喜欢他的“穷益且 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操守,喜欢他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 颜”的胸襟。
评述的方式方法常见的有教师独白 式评述;学生述、教师评;教师述、 学生评;师生共述共评,等等。
从评述语的构成来说,有:先述后 评式;先评后述式以及边述边评式, 等等。
四、应变语
应变是一种教育机智在教学中的体 现。应变语主要用于应对教学中的 意外情况。如:在课堂上学生常常 会突然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课堂上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 引起的混乱喧哗;会遇到一些难以 应付的干扰等。
出自旧描红簿,因为他姓孔,别人就从描 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 话里,替他取下了这个绰号。一个人活在 世上,连姓名都不知道,可想而知这个人 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这 个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很快又联想到 了同是鲁迅笔下的阿Q、小D等人物,举 一反三。
(三)讲解语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阐 述并加以解释的语言。
生1:我喜欢秦始皇,喜欢他雄吞六国, 开拓创新的精神。他首次将全国分为三 十六个郡县,这种制度延续至今,统一 了全国的度量衡,规定隶书为全国的统 一文字,统一了货币,这在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足以显现他的大气、才气与雄霸 之气。
生2:我喜欢文天祥,喜欢他的威武 不能屈的精神,当元军统帅逼迫文 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南宋将领时, 文天祥严正拒绝,并写下“自古人 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 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
使用解说语应注意:
(1)要切合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 少用专业术语,力求通俗易懂、深 入浅出。
(2)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 整解说的用语和方式。
(3)语速不宜过快,吐字要清楚, 尤其要突出关键词的重音
4.评述语的运用
评述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推动教 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它常常依 附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语 境,有较灵活的适应性。
师:刚才同学们发言踊跃,可见都作
了充足的准备。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 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 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唐雎。
(二)提问语
提问语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唤起学 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是 教师以发问的形式的有个性化的创 意。
提问注意事项:
1.提问要有针对性 2.提问要富于启发性 3.提问要适量、适度和适时
为了能够准确、清晰、简明、生动地讲 解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语言的表述常用 比较、分析、列提纲、举数字、引材料、 画图表等手段进行解说。
讲解语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叙述、描 述、解说、评述等几方面。
1.叙述语的运用
以陈述为主 。 在历史、语文、地理、政治、艺术 等课程中运用得较多。
叙述语的基本要求:
(1)语言脉络清晰。把客观事物在 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在空间上的位 置、状态,以及事物间的联系,清 楚有序地叙述出来。
5.谈话式导语
上课伊始,不急于立即阅读,而是 从远处着眼,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不知不觉中引入正题。
《唐雎不辱使命》
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 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 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 说说你最喜欢他们其中的哪一位,并根 据你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问题引向多 侧面,由此及彼,左右勾连,融会 贯通。
4.引疑式提问语
这种提问语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于 无疑处有疑,使他们思考问题更加 深入。
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教师问学生:这 篇文章的主人公姓甚名谁?请回答。学生 愣了,因为一掠而过,不认为是问题。经 过阅读思考,懂得了: “孔乙己”是绰号, 不是姓 “孔” 名“乙己”。孔乙己三字
5.应变性
应变性是从教学过程瞬息万变的客观 事实中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特征。教 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 其中包含多种动态的因素。不论教师 备课时多么细致周到,都不可能预测 到将发生的一切具体细节。教师必须 随教学中变化着的情境,临场发挥, 及时、迅速做出反应,不失时机地适 应变化的情势,把课程引向深入。
二、教师课堂教学口语
是指在课堂上用于对学生进行专业 知识教学的教师言语。 可分为 导语 提问语 讲解语 应变语 结束语
(一)导语
导语就是教师在一节课开始时要讲 的话。可分为: 1.情境式导语 2.悬念式导语 3.趣味式导语 4.故事式导语 5.谈话式导语
1.情境式导语
情境式导语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创设一种 与之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或教学氛围,用它来 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 生自觉进入到学习境界中或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师问: “这一自然段用记叙的方法回忆了有 关刘和珍的四个典型事件,是哪四个? 请同学们紧扣这段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概在呢?”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就是层层深入,一 步把学生引导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上来。
3.扩展式提问语
(2)大量运用多种口语修辞手法,如 比喻、对比、拟人、借代等,加上 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渲染出 一个生动形象、立体可感的意境。
3.解说语的运用
解说是教师讲课时最常使用的表达 方式。教学口语中的解说要做到准 确、清晰、简明、生动。
设计解说语,可以用下定义、讲特 征、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 数据、作对比、举例子、引材料、 列图表等方法。
4.故事式导语
故事式导语是教师以一个生动有趣 的故事引入新课的导语方式。优点 是容易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对所 学内容产生兴趣。 如对故事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把握不 当,占用时间过多,从而脱离教学 内容,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不为五斗 米折腰
《赤壁之战》: “诸葛亮借东风” 或草船借箭
1.教育性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师 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在向 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要将一定 的思想、道德、情感融汇其中,把 思想教育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
2.规范性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授课。二是 体现在语言的遣词造句上。教师的语 言应通畅,无句法、用词的错误。
一次教师在分析《画蛋》一文时,指导学生观察 国画,有位同学提问:“达·芬奇和他的老师为什 么都留着长头发,而我们却不能留?”老师答: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一些习 惯跟他们就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是什么呢? 就是要学习他们专心学习的精神。”老师巧妙地 把话题作了转移。可是,那个学生不久又问: “老师,您有达·芬奇的本事吗?”回答“有”吧, 又不符合实际;回答“没有”吧,学生会认为老 师没本事,对老师感到失望。只听这个老师说: ‘“达·芬奇本事真大。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本 事呢?就因为他学习刻苦,谁想要有本事,谁就 得刻苦学习。”一句话,又把话题转移到课文的 主题上来,摆脱了困境。
应变语类型
1.化被动为主动的应变语 2.有意转移式应变语 3.顺水推舟式应变语 4.张冠李戴式应变语 5.悬念化解式应变语
一位教师对学生讲,要建立无产阶级感情, 要学会爱人。不料,这时有一个顽皮学生 站起来向她提出一个难堪的问题:“老师, 你有爱人吗?”这位教师是大龄未婚女青 年,还没有对象呢,这个问题无疑刺到了 老师的痛处。但是,这位老师回答得很巧 妙:“这位同学问我有爱人吗,谢谢你的 关心。我首先有你们这些学生,你们就是 我所爱的人。其次,我将来会有一位家庭 爱人,他会成为你们所喜欢的好叔叔。不 过,我今天上课时说的‘要学会爱人’, 是讲的这个意思吗?”
口才训练十二 ——教师口才
开始
退出
一、教师口才的内涵与性质
(一)教师口才的内涵
教师口才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 过程中运用规范或比较规范的民族 共同语言进行口语表达的言语技巧, 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 最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传递教育教 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的职业用语 和交际用语的总和。
(二)教师口才的性质
注意不要让游戏玩散了学生的心, 使其精力不能集中到学习中来。
要把握好游戏的度,要确实使游戏 为教学服务。
某中学的王老师在讲授“简易方程” 这节课前,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 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数学游戏。你们 现在每个人心里想好一个数,然后加 上2,乘以3,得出的积减去5,再减 去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好了,只要 你把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立刻 猜出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