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理学总论第一章绪言一、名词解释1.药理学2.药物3.药动学4.药效学1.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3.又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又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二、选择题5.药物主要为A 一种天然化学物质B 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C 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D 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E 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6.药理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主要是因为它A 阐明药物作用机制B 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C 为开发新药提供实验资料与理论依据D 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E 具有桥梁学科的性质7.药效学是研究A 药物的临床疗效B 药物疗效的途径C 如何改善药物质量D 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E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8.药动学是研究A 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B 药物如何影响机体C 药物发生动力学变化的原因D 合理用药的治疗方案E 药物效应动力学二、选择题5.D 6.D 7.E 8.A24.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物效应的影响表明药物首关消除及药物作用强度判断药物无效或中毒的原因。
25.消除给药三、选择题26.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形式是A 滤过B 简单扩散C 易化扩散D 膜泵转运E 胞饮27.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主要影响A 药物产生效应的强弱B 药物产生效应的快慢C 药物肝内代谢的程度D 药物肾脏排泄的速度E 药物血浆半衰期长短28.药物在体内开始作用的快慢取决于A 吸收B 分布C 转化D 消除E 排泄29.药物首关消除可能发生于A 口服给药后B 舌下给药后C 皮下给药后D 静脉给药后E 动脉给药后30.临床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A 静脉注射B 雾化吸入C 口服给药D 肌肉注射E 动脉给药31.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 药物作用增强B 药物代谢加快C 药物转运加快D 药物排泄加快E暂时出现药理活性下降。
32.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A 单胺氧化酶B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 辅酶ⅡD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 水解酶33.某药物与肝药酶抑制药合用后其效应A 减弱B 增强C 不变D 消失E 以上都不是34.下列何种情况下药物在远曲小管重吸收高而排泄慢A 弱酸性药物在偏酸性尿液中B 弱碱性药物在偏酸性尿液中C 弱酸性药物在偏碱性尿液中D 尿液量较少时E 尿量较多时35.在碱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A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C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D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E 排泄速度不变36.临床上可用丙磺舒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原因是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 二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 对细菌代谢双重阻断作用D 延缓耐药性产生E 以上都不是37.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A 随给药剂量而变B 随血药浓度而变C固定不变D 随给药途径而变E 随给药剂型而变38.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A 吸收与代谢平衡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C 单位时间消除恒定的比值D 药物完全消除到零E 药物全部从血液转移到组织39.药物血浆半衰期是指A 药物的稳态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 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C 组织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 血浆中药物的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E 肝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40.地高辛的半衰期是36h,估计每日给药1次,达到稳态血浆浓度的时间应该是A 24h B 36h C 3天 D 5至6天 E 48h41.t1/2的长短取决于A 吸收速度B 消除速度C 转化速度D 转运速度E 表观分布容积42.如何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A 每隔两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B 每隔一个半衰期给一个剂量C 每隔半个衰期给一个剂量D 首次剂量加倍E 增加给药剂量四、简答题57.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哪些过程?58.口服给药影响药物吸收因素有哪些?61.药物自体内排泄的途径有哪些?65.试述半衰期的意义。
三、选择题26.B 27.B 28.A 29.A 30.C 31.E 32.B 33.B 34.A 35.B36.B 37.C 38.B 39.D 40.D 41.B 42.D四、简答题57.药物的吸收、药物分布、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排泄58.①药物崩解度:崩解快的药物易于吸收。
②胃肠液pH:pH高有利于弱碱性药物吸收,pH低有利于弱酸性药吸收。
③胃排空速度:加速胃排空可使药物较快进入小肠,加快药物的吸收。
④食物:食物与药物同时服用,可降低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
⑤首关消除:首关消除明显的药吸收少。
61.肾排泄,胆汁排泄,其他途径的排泄(乳汁、胃肠、汗腺、唾液、肺等),其中主要为肾排泄。
65.①作为药物分类的依据。
②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③预测达到稳态血浓度的时间和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一、名词解释3.对因治疗4.对症治疗5.不良反应6.副反应7.毒性反应8.后遗效应9.耐受性10.耐药性11.依赖性13.成瘾性14.停药反应16.量-效曲线17.最小有效量18.治疗指数19.效能20.效价强度21.受体22.激动药23.拮抗药一、名词解释3.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4.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5.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6.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
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7.药物在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
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8.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的原因之一。
二、填空题28.选择性29.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30.致癌致畸致突变31.效应药物浓度对数值典型对称S32.量效关系时效关系33.数目增加向上调节反跳现象34.数目减少向下调节耐受性三、选择题35.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A 安全范围小B 治疗指数小C 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泛D 病人肝肾功能低下E 药物剂量36.下述哪种剂量可产生副反应A 治疗量B 极量C 中毒量D LD50E 最小中毒量37.半数有效量是指A 临床有效量的一半B LD50C引起50%实验动物产生反应的剂量D 效应强度 E 以上都不是38.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A 致死量的一半B 中毒量的一半C 杀死半数病原微生物的剂量D 杀死半数寄生虫的剂量E 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39.药物治疗指数是指A LD50与ED50之比B ED50与LD50之比C LD50与ED50之差D ED50与LD50之和E LD50与ED50之乘积40.临床所用的药物治疗量是指A 有效量B 最小有效量C 半数有效量D 阈剂量E 1/2LD5041.药物作用是指A 药理效应B 药物具有的特异性作用C 对不同脏器的选择性作用D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反应 E 对机体器官兴奋或抑制作用42.安全范围是指A 最小治疗量至最小致死量间的距离B 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C 有效剂量范围D 最小中毒量与治疗量间距离E 治疗量与最小致死量间的距离43.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能否兴奋受体取决于A 药物作用的强度B 药物与受体有无亲合力C 药物剂量大小D 药物是否具有效应力(内在活性)E 血药浓度高低44.药物与受体结合能力主要取决于A 药物作用强度B 药物的效力C 药物与受体是否具有亲合力D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E 药物的极性大小45.受体阻断药的特点是A 对受体无亲合力,无效应力B 对受体有亲合力和效应力C 对受体有亲合力而无效应力D 对受体无亲合力和效应力E 对配体单有亲合力46.受体激动药的特点是A 对受体有亲合力和效应力B 对受体无亲合力有效应力C 对受体无亲合力和效应力D 对受体有亲合力,无效应力E 对受体只有效应力47.受体部分激动药的特点A 对受体无亲合力有效应力B 对受体有亲合力和弱的效应力C 对受体无亲合力和效应力D对受体有亲合力,无效应力E 对受体无亲合力但有强效效应力48.竞争性拮抗药具有的特点有A 与受体结合后能产生效应B 能抑制激动药的最大效应C 增加激动药剂量时,不能产生效应D 同时具有激动药的性质E 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反应不变49.肌肉注阿托品治疗胆绞痛,引起视力模糊的作用称为A 毒性反应B 副反应C 疗效D 变态反应E 应激反应三、选择题35.C 36.A 37.C 38.E 39.A 40.A 41.D 42.B 43.D 44.C 45.C 46.A 47.B 48.E 49.B四、简答题65.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的概念是否相同?为什么?66.由停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哪些?68.药物对机体发挥作用是通过哪些机制产生的?71.从受体角度解释药物耐受性产生的原因。
73.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何意义?四、简答题65.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并非同义词。
有某种药理效应不一定都会产生临床疗效。
舒张冠状动脉效应的药物不一定都是抗冠心病药。
66.有后遗效应及停药反应。
68.非特异性作用机制: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改变蛋白质性质、鳌合作用、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特异性作用机制:影响细胞代谢、影响核酸代谢、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物质转运、影响免疫功能、作用于受体。
71.连续用药后,①受体蛋白构形改变,影响离子通道开放;②或因受体与G-蛋白亲和力降低;③或受体内陷而数目减少等。
73.药物的效能与效价强度含义完全不同,二者不平行。
在临床上达到效能后,再增加药量其效应不再继续上升。
因此,不可能通过不断增加剂量的方式获得不断增加效应的效果。
效价强度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在临床上产生等效反应所需剂量较小。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一、名词解释1.个体差异2.药物的协同作用3.药物的拮抗作用4.安慰剂5.配伍禁忌一、名词解释1.同一药物对不同患者不一定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达到相同的疗效,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2.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
3.联合用药以达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4.不含药物成分、无药理活性、外观形似药品的制剂,5.主要是指药物在配制时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它使药物的制剂不能成型或影响其均匀性、稳定性等以致不再适合应用二、填空题6.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_药物剂量、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间隔、药物相互作用、反复用药7.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精神因素、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功能状态、种属差异8.安慰剂在新药临床双盲对照研究中极其重要,在于可以排除__假阳性疗效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