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技术规范与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201602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技术规范与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201602
总悬浮颗粒物(TSP)、苯并[a]芘(BaP)、 铅(Pb)
铅(Pb)
总悬浮颗粒物(TSP)、苯并[a]芘(BaP)、 铅(Pb)
平均时间 年平均
数据有效性规定
每年至少有324个日平均浓度值, 每月至少有27个日平均浓度值 二月至少有25个日平均浓度值
24小时平 每日至少有20个小时的平均浓度值或
均
各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不断更新
2000年以来,依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美国、欧盟、 日本、英国、加拿大、印度、泰国等国家、地区均对 本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新一轮修订,修订的 重点是进一步提高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要求, 普遍增加 PM2.5浓度限值以及O3的8小时浓度限值。 此外,欧盟、英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还增加了镉 (Cd)等重金属污染物限值。
采样时间
8小时平均 每8小时至少有6个小时平均浓度值
1小时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45分钟的采样时间
年平均
季平均 24小时平
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采用自动监测设备监测时,监测仪器应全年365天(闰年366天) 连续运行。在监测仪器校准、停电和设备故障,以及其他不可 抗拒的因素导致不能获得连续监测数据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 保及时恢复。
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应符合HJ 630的规定。对于监测过程中缺 失和删除的数据均应说明原因,并保留详细的原始数据记录, 以备数据审核。
标准分级
标准分为二级,分别针对不同的功能区。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 护的区域。
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 业区和农村地区。
一类区适用一级浓度限值,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限值。
基本项目的浓度限值
序号 1 2
3
污染物项目
任何情况下,有效的污染物数据均应符合表4中的最低要求,否 则应视为无效数据。
数据有效性规定 加严
污染物项目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颗粒物 (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PM10)、颗粒物(粒 径 小 于 等 于 2.5 微 米 ) ( PM2.5 ) 、 氮 氧 化 物 (NOx)
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 基本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基本项目为: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
(CO)、臭氧(O3)、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PM10)、颗 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PM2.5)等6项。 环境空气污染物其他项目 其他项目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 情况,确定具体实施方式。 其他项目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氮氧化物(NOx)、铅(Pb)、 苯并[a]芘(BaP)等4项。 参考项目 各省级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的需要,针对环境污染的特点, 对本标准中未规定的污染物项目制定并实施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规定了环境空气中镉、汞、砷、六价铬和氟化物参考浓度限值。
1小时平均
160
200
颗粒物(粒径
年平均
40
70
5
小于等于10微 米)(PM10)
24小时平均
50
150
颗粒物(粒径
年平均
15
35
6
小于等于2.5微 米)(PM2.5)
24小时平均
35
75
单位 微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微克/立方米
数据有效性规定
应采取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确保全 面、客观地反映监测结果。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 碳 ( CO ) 、 颗 粒 物 ( 粒 径 小 于 等 于 10微 米 ) ( PM10 ) 、 颗 粒 物 ( 粒 径 小 于 等 于 2.5 微 米 ) (PM2.5)、氮氧化物(NOx)
臭氧(O3)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 碳(CO)、臭氧(O3)、氮氧化物(NOx)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82年,1996年第一次修订,2000 年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本标准2016年1月1日在全国实施,自实施之日起,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 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标准分级、污染 物项目、平均时间及浓度限值、监测方法。
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 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 区NOx(氮氧化物) 和VOCs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量 显著增长,O3(臭氧)和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 颗粒物)污染加剧,在PM10(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 粒物)和TSP(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还未全面解决的 情况下,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 PM2.5和 O3污染加重,灰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 低。此外,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污染事件发生频率较 高,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
标准需要适应环境管理的新需求
依据现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 我国部分区域 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主观感 受不一致。现行标准中分区分级要求不能适应新 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需求;部分污染物项 目有待调整,限值有待修订;数据有效性规定有 待收紧,部分监测分析方法也需更新等。
标准项目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AQI技 术规范及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
2016 . 1
主要内容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解读 空气质量指数(AQI)介绍 环境质量报告书空气质量部分编写
大纲
一、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解读
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正式实施了
2012年2月29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实 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通知”。
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一氧化碳 (CO)
平均时间
年平均 24小时平均 1小时平均
年平均 24小时平均 1小时平均 24小时平均
1小时平均
浓度限值
一级
二级
20
60
50
150
150
500
40
40
80
80
200
200
4.0
4.0
10.0
10.0
4
臭氧(O3)
日最大8小时平 均
100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