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山族文化的瑰宝——浅谈泰雅族习俗文化摘要:台湾泰雅族笼统上属于高山族,因其具有特色的习俗文化如黥面文化,衣饰织缝文化,饮食文化,猎头文化而成为高山族中靓眼的一族,同时泰雅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丰年祭也值得受到我们的关注和了解。
关键词:台湾泰雅族;文化;习俗大约在七千年前,古南岛语系民族开始进行横跨大洋的大迁徙,而台湾很可能是迁徙的第一站。
到了大约於五千至两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期间,高山族在不同年代里各自从南太平洋飘海过来,而北台湾的泰雅族与赛夏族可能是最早来台的。
泰雅族的族名Atayal,原意为“真人”、或“勇敢的人”的意思。
泰雅族在台湾原住民族群中,属于人口第二多的民族,仅次于阿美族,有9万多人口,分布地区最广,占到台湾山地的三分之一地区,可以说是台湾南岛语族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民族。
泰雅族的文化及其习俗极为丰富,其中最具特色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黥面(文面)文化。
泰雅纹面文化是泰雅族生命礼俗的重要体现。
关于泰雅纹面文化有很多解读。
1、生命起源传说2、成年的标志.纹面可以视同成年礼:纹面标志着泰雅男子已取得猎头的经验,女子已掌握了织布的技能而可以结婚了3、女子贞节的象征:婚前性行为是泰雅族严格禁止的,纹面是早期泰雅族妇女确认贞操最重要的一项考验,如果纹面失败或死亡都被认为是欺骗和耻辱。
4、族群识别:泰雅族有猎头的习俗,称为“除草”,为了不误伤自己的同族就用纹面来区别。
5、辟邪的功能:泰雅族认为成年人未纹面部落会遭受重大疾病或死亡,被视为不吉利,与未纹面人结婚不但不会生育甚至可能带给家族灾祸,不纹面者将会被逐出部落。
6、通往祖灵的识别:泰雅族认为泰雅人死后,祖灵会在彩虹的另一端守侯,凭着纹面的标志引领死灵到达彩虹的另一端。
7、独特的审美观:泰雅纹面体现了泰雅族独特的审美意识。
泰雅族的纹面是特殊而美丽的,它承载着泰雅族的历史,也为泰雅族的衣饰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因为地域的不同,泰雅族的服饰也与别的族饰有所不同。
泰雅族的衣服分为长衣,短衣,裙子,披风,胸兜,绑腿,遮阴布等七种。
其中兜档的款式男女完全不同,护脚布只有女子使用。
此外头部则男子戴帽,妇女用头巾。
男女脚上都不穿鞋。
泰雅族的衣服,无论在结构上或衣服的种类上,男女的限制都很少,有很多衣服都是男女共享。
除了妇女不穿无袖短上衣,遮阴布外,其它似乎都可以和男子共享。
裙子本来以女性为主,但男性却又可以穿珠裙。
童装形式和成人相同,但尺寸较小,花纹较简单。
衣服分夏天和冬天的,但结构上相同,厚薄也一样,只有不同件数的分别,夏季穿较少件,冬季穿较多件。
泰雅族的衣着也是随着场合而变化的,工作时,为保护皮肤与保暖,便于工作,男子上身穿无袖的工作服,下围遮阴布。
女子下穿粗布白裙。
庆典,交际及约会时,为了美观、正式,男女都穿礼服,只是女子穿的裙子以绒线织成的条状花纹为主,男女皆需穿肚兜。
出征时,为了行动方便,鼓励士气,男子都穿战服及披肩,头戴熊皮帽。
泰雅族人用他们久远的历史造就了他们灿烂的文化,以及他们美丽的衣饰、丰富多彩的生活。
除衣服之外,泰雅族还有各种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有头环、耳饰、颈饰、胸饰、臂饰、手环、指环、脚饰等等。
泰雅族的饰品有男女共享的,男性或女性专用的,特殊资格才能使用的和任何人都可以佩戴的。
人们佩戴的有男压发箍,菌形耳饰,贝钱颈饰,野猪牙臂饰,臂铃贝珠串腰和腿饰。
女人戴金属手镯,贝片颈饰,扇形耳饰,梯形耳饰和女压发箍。
男女可同用的有:贝珠串发绳,贝珠串腕饰和裸饰。
泰雅族的饰品也有深远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泰雅族是以狩猎及猎首来衡量男人在社会上的价值,因此许多男人的饰品是以猎物的器官来制成,如兽牙,毛皮,拥有此类的饰品除了代表功绩,也显示对社会的贡献。
泰雅族的妇女早已懂得织缝之术。
她们用自制的麻线或用麻线交换得来的棉线及毛线混合着织布,并且用麻布及交换得来的棉布制作衣服,不过泰雅族只有称为“薯榔”的茶褐色染料,没有红、蓝、黄、黑等色料。
所以这些有颜色的布都是交换得来的,或是以交换得到的毛线混合织成。
因此,泰雅族的衣服颜色有素色的,也有由各种色彩编织的花样。
衣服上的织纹记载着泰雅族的历史,泰雅族人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有的织纹形状如同彩虹,和纹面一样代表宗教信仰中的彩虹桥,通过此桥就能和已经过逝的祖先见面;有如同眼睛一般的织纹,透露出泰雅族人对祖先的崇敬;臼米形状的织纹则代表小米在农业、饮食及祭祀上的重要性;还有鸟爪的织纹,代表泰雅族十分尊敬的一种鸟,此鸟是智能的象征,也是卜卦的依据;道路形状的织纹,则显示以烧垦方式的族人必须时常迁移的历史。
在泰雅族的生活中,狩猎及猎首决定了社会上对泰雅族男性的价值。
而对女性而言,纺织技术则决定她们的社会地位,纺织技术的好坏是很重要的,因技术好坏不但影响到衣服的美观,还会影响到她在社会上的地位,织布技术好的,不但名声佳,而且上门提亲的人也会比较多,反之技术差的,不但名声差,也乏人问津。
女性在纹面后,才能开始织布,也被认定为成人,才可以嫁人。
纺织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细心及耐心,男性在这方面不如女性,所以男性只负责工具和栽种麻。
因此,衣饰对泰雅族而言,并不单纯是穿戴用的,而和历史,宗教,生活,环境及风俗习惯都有很大的联系。
泰雅族的服饰经历了长期多样的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相比于衣饰文化和织缝文化,泰雅族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他们发明的竹筒饭最具代表。
泰雅族以米饭为主要食粮,但因为经常要外出工作,发明了独特的竹筒饭。
外出的泰雅族会把米带在身上,到肚子饿的时候,便砍下较幼小的竹茎,上方留孔,下方密封,把米从孔隙中倒进去,然后用蒸煮的方法把米饭弄熟,吃时只须把竹子掀开,便可嗅到香气四溢的竹筒饭香。
泰雅族的竹筒饭以传统的竹筒香原味为主,后来为了符合人客的口味才加入香菇、鸡肉等食材。
猎头文化在泰雅族的文化中也占有一定的重量。
泰雅族传说,猎头的由来是因为当初一起居住在山上人多,要分开时,约定以喊声大小来衡量所分人数是否平均。
带领人下山的头目狡猾,把分到的一半人藏起来,喊声就小,所以又给他们分一些人。
结果,山下分到的人多。
他们就是后来的平等人和汉族人。
泰雅族祖先为了复仇就开始下山猎头,并遗嘱子孙必须世代奉行。
泰雅族产生猎取人头的动机各种各样,复仇是普遍存在的。
对于施辱者、侵占土地、猎场(山林)者、负约者,特别是杀害亲人、族人者,不论他是什么人(除本族人可以用赔偿了结外),一律以猎头来复仇。
猎头也是向敌对一方示威,使其履行协议的一种手段。
例如,汉族人非法占据他们的土地,或者租借土地而不交租,在提出抗议无效的情况下,就采取猎头的方式示威。
在泰雅族中,还存在着用猎头来判断是非曲直。
在双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要依靠神灵来判断。
他们相信,神灵会帮助理直一方。
于是,当事人双方就以猎头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先猎得人头或猎头多者为胜)。
泰雅族人还认为,头颅、头发、血液、牙齿中有保祷世人的灵质。
特别是老年人、高山族中之其他民族的灵质强,因为高山族人崇尚勇武。
汉人的灵质较差。
猎头,就是为了获得这种灵质。
如猎头有过的勇士,拿酒杯至首级之口同饮杯中酒。
他们把首级上的头发卷在小孩手上,认为这样可以避邪,使小孩顺利成长。
泰雅族人猎头与取得社会活动参与资格、结婚关系甚大。
也就是通过猎头表示已经成年,其人格才会被社会公认。
在泰雅族社会中,一个有猎头经历、狩猎经验、具备雄辩才能的年轻人,最受姑娘青睐。
泰雅族人在播种祭和收获祭时,要猎头祭祖。
他们是以此祈求祖灵保佑丰收,而不是靠猎来的人头保佑丰收。
泰雅族人还用旧人头求雨、使谷物丰收。
太鲁阁部落遇天旱时,他们就带着旧人头到河边,把它浸在水中,并鸣枪,相信天会下雨。
除了泰雅族的文化之外,其宗教信仰泰雅族人除了祖灵崇拜举行祖灵祭外,还有播种祭、收获祭等大小祭祀活动。
祖灵祭充满灵圣的气氛,但播种祭与祖灵祭的方法各有差别。
也有祈祷丰收的祭典,祭司在各户的家长前举行庄严的祭典并宣读祭文。
收获祭分为栗的收获祭和小麦的收获祭等不同的名称,但都是表达对丰收的满足和喜悦。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
一、丰年祭:泰雅族的丰年祭在停办多年后,许多部落又恢复举办,但多以表演性质为多,内容有播种祭、收割祭、狩猎祭。
二、播种祭:清早就起床蒸祭献用的小米糕,家中的火种不可熄灭,祭典时,以此火种点燃火把,连同小米糕、少许酒、小米穗及小锄头,由两个祭司带往耕作地。
先到其中一名祭司的耕作地,用小锄头铲方尺之地,举行播种仪式,而后向祖灵祈求所播下的小米穗能全部发芽,祈祝后,撕裂小米糕一半,置于祭田中央,倾酒其上,所剩小米糕、酒,由两祭司在祭田旁分食。
在这之后,再赴另一位祭司的耕作地,举行同一仪节。
三、收割祭:农耕也是族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整年作业中均以农业为主。
最忙碌的季节七、八月,其次是十一月,农耕生产方式仍以烧垦为主,种植甘藷、稻栗,冬季收割后,族人们均准备丰盛的农产及猎得的食物,迎接每年一次的丰年祭。
四、狩猎祭:小米成熟后,决定收割的当日,每一家先到田里割取数穗小米回家,一穗挂树上,一穗种在田野,等收割完毕后,再挂一穗于仓库的屋顶上。
在祭祀日当日的清晨,族人选定两人召唤祖灵,祈求好运,等到仪式结束后,族人即离开现场,不得回头看。
泰雅族文化是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通过对其文化的研究,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
同时,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一个大致粗略的探讨,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