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诚和、协作共进》主题班会教案易文婷班会时间:2014年11月3日班会地点:七年级(4)班教室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谦逊、明礼、和谐、仁爱、诚实、孝道、重学、求真、协作共进、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同时营造团结协作的班级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贡献。
2、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一个合格中学生的文明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
活动过程:一、活动开始:班主任宣布“仁德诚和、协作共进”主题班会现在开始二、班长讲话:同学们,中国自古就是讲究一个礼仪的国度。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的过程。
那作为中学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衣冠端正、举止文明、遵守纪律、生活俭朴,是对同学们的起码要求。
其次,同学们要注意语言文明,不说粗话、脏话。
同学们要有礼貌,要懂得尊重他人,还要待人真诚,做到诚实守信,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好学生。
三、老师提问(一)、我们来这里是为了什么?1学习!学习!除了知识还要学习什么?2学会做人比学会知识更重要!3做人最重要的是融入人群!4融入人群最重要的是尊重他人!5尊重他人实际就是尊重自己!6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群体的力量才可以撼天动地。
7人群的力量源于规则(二)、同学是什么?1共同学习做人与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合作伙伴。
2共同面对成功与失败的精神支柱。
3共同走上人生成功之路的互助力量。
4拥有不同凡响的同学关系就是拥有不同凡响的财富。
5拥有诚挚的友谊就是拥有光辉的未来。
(三)、文明是什么?1是一种文化。
2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行为、精神。
3有现代色彩的人类较先进的(物质与精神表现)。
4现代色彩(意识):平等、互助、协作、共进。
人格、尊严、权利、义务。
和平、友好、爱心、善意。
(四)、如何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1、关心人,团结人。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那时候也是最需要别人关心的时候。
2、乐于助人。
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3、尊重人,信任人,讲究友爱,不侮辱人,不讥笑人,不戏弄人,不揭人短。
四、班主任讲话同学们,你对他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待人真诚,就会得到同样的回报。
只要你有良好的文明礼仪,就会具备良好的气质,就会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
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具备良好文明礼仪,争当文明礼仪好少年。
给级的同学留下一个好形象,给母校留下一个好印象。
班级宣言:环境优雅,秩序井然,纪律严谨。
积极进取,团结友爱,乐于奉献。
为创建进步和谐的七(4)班而努力。
宣布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篇二:关于义的主题班会教案“义”的主题教育班会教案一、活动时间:第五周——第七周班会课时间二、活动对象:七(4)班全体同学三、活动地点:七(4)班教室四、活动目的:“仁、义、礼、智、信”,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文化规范和导向作用。
“义”和“仁”一样,在传统美德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义”是超越自我、面向现实世界的正义,是人间世道的准则。
它是捍卫“仁”的最高价值判断和道德信念。
因此,了解并掌握关于“义”的内涵至关重要。
五、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讨论一下:与“义”相关的成语共有107个,大家能说出几个呢?(正面: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薄云天、有情有义、仁至义尽,侠肝义胆、见义勇为……负面:假人假义、薄情无义、不仁不义)呢?(二)关于“义”的含义;“义”之古义是指正义、侠义、道义和善义,“义”------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义”(義)由“善”和“我”构成意思是一种在自我之上的善,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一种普遍的善,一种自己必须服从的善。
“义”发展到如今,已不仅仅局限于古之“义”。
今“义”是指持正重义、利群济困、奉公爱国。
(三)“义”的内涵和性质。
1.孔子关于“义”的思想。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跟对其他概念一样,在《论语》中孔子并未对“义”的内涵和性质作出明确的定义和界定,但从他关于义的“义之与比”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义是判断衡量事物的标准,其对“义”的认识主要在重义轻利方面。
2.孟子对于“义”的阐释。
孟子把“义”概括为人的思想和行为之路,而且是必由之“正路”。
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居恶在? 仁是也;路恶在? 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上》3.义的思想的发展。
义者,宜也。
《礼记·中庸》行而宜之之谓义。
”(韩愈《原道》)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朱熹《孟子集注》《梁惠王上》注) 这样,“义”就成了“宜”的等义词,而“宜”就是正确、恰当、合理的意思,意义上与孟子所谓必由之“正路”是相通的。
(四)关于“义”的故事1、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1948年初,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
后入院治疗无效,不幸逝世,终年仅50岁。
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2、屈原他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
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
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
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3、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
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
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五)、小结。
义”和“道”、“德”、“仁”等概念范畴不同,它没有确定的内涵,而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性质进行判断的标准,是划定的一条界限。
所以当代学者匡亚明先生说“义并不是一个特殊的道德规范,它是指一般的当然准则,亦即道德律令”。
金景芳先生则结合当代的现实说,“遵纪守法就是义”。
按我们的说法,它乃是孔子根据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的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
拿这个标尺衡量人的思想和行为,合于其要求者就是“义”,不合者就是不“义”。
“义”这个概念范畴,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之所以非常重要,不只在于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或准绳,尤其在于这个标尺或说准绳实际上浓缩了孔子在政治上、道德上、伦理上的整体上的要求,并且涵盖了其政治道德伦理体系中每一个具体的方方面面,它实际是孔子思想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篇三:主题班会教案弘扬民族美德,彰显时代精神宣威市第八中学胡永洪一、教学构想(一)教学目的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激励学生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以爱国爱民、无私奉献、仁爱、宽厚、勤俭、和谐、谦恭礼让等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对学生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方面,笃实践行,健康成才。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内涵。
教学难点:传统美德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四)教法建议讲授法。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六)课堂设计1、课前播放《中华美德》歌曲。
2、讲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典故。
3、请学生代表谈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不道德行为。
4、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谈感想和看法。
5、老师总结,提出加强道德修养的希望和要求。
二、教学参考资料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司马光砸缸故事:司马光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从此,继母象变了一个人,对王祥非常好,王祥又去捉了几只黄雀让继母吃,继母病也好了。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摸。
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做人最重要的五种东西,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证。
仁,是指仁爱、宽容;义是指忠义、见得思义;礼是指合乎规范、进退得体;智为明辨是非、文理密察;信是指诚实守信。
温、良、恭、俭、让是中国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传说,大禹在新婚的第四天就离开家出去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