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_共10篇.doc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_共10篇.doc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_共10篇范文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创新意识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教育的改革,在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中,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严谨的特点。

这样学生动手参加实验的次数和机会多了。

下面谈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加强实验课堂纪律教育,做好实验前的准备首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要遵守实验室守则。

向学生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自觉遵守实验守则的重要性,不到下课时间,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

这些都是做好实验并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

总之,要让学生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其次要充分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实验是一门操作课,在上课时很容易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仪器的损坏,溶液污染、材料处理不当等,这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干扰课堂秩序,影响组织教学,为了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我们指导学生实验应该按照认真备课—准备检查—预做—完善备课—再准备,对那些因学生操作不当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的实验步骤,应制定相应的措施。

另外在准备时,把易损坏的玻璃器皿、药品、试剂、实验材料按预先做的情况,根据一定的比例备足,以备突发事件发生时好及时处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圆满完成每堂实验教学任务。

二、多练习,巩固新学会的实验技能教师巡回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错误。

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就是教一点,学一点,再教一点再练习一点,由部分到整体,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的一个即教、即学、即练的教学过程。

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能够取得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要通过做验证实验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教师先使用各种直观教具讲授新知识,待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之后进行演示实验,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为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将同一样的单子叶植物遮光叶片和不遮光叶片作脱绿处理,用“滴加碘液”的方法加以检验。

若叶片变成蓝色,说明叶片中含有淀粉。

反之,则说明叶片中不含有淀粉。

这样,通过演示,学生巩固了已初步掌握的知识,并加深了印象,进而巩固已学知识。

另外,要教育学生节省实验材料,关心爱护教学仪器。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实验仪器的购买与使用往往受到学校经费的限制。

由此,在制定分组实验计划时,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对全程教学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个全盘的计划和安排,及时加以采集,购买或培养。

同时,为了保证实验课有充足的、合适的实验材料,还可以向条件好的学校租借或交换器材,并灵活地把一些实验提前或推后进行,以实现资源共享。

更为重要的是,对实验中的仪器设备和药品,教师必须预先做好准备,分发到实验桌上,尽量让学生不离开座位就能完成实验,减少人员走动,给组织分组实验带来方便。

同时在实验中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和节约实验材料。

此外,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还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我在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观察、实践能力我发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优势,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

一是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

二是创造条件、改进实验,开齐开好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是调整分组实验的时间,改新课后的验证性实验为新课中的探索性实验。

四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大胆怀疑精神,营造创新气氛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品格。

例如我在处理生物基础训练和实验报告中的练习题的时候,我有总是有意识的把几个选择题或者是填空题的答案说错了,有些学生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部分学生交头接耳,终于有的学生站起来陈述了他的想法:答案是错误的。

对于学生的这些表现,我首先要求全班同学为他的大胆的怀疑精神而鼓掌,并希望全体同学以这些勤学好问的同学为榜样,不要迷信老师、课本或者是标准答案,要勇于质疑。

对于学生好奇心,我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为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生物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是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两个环节,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生在课堂上固然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有目的的课外实验活动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常规限制,获得丰富生动的表象,从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四、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虽然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也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才能和成果的机会,满腔热情地赞扬同学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因此,我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搞小动物饲养,花卉栽培;带领学生野外植物认种,标本采集;组织参加小教具制作比赛,生物谜语竞猜等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然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创新的愉悦。

总之,生物课实验,无论教还是学,都必须坚持客观、严谨、认真、扎实的作风,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范文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浅谈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的实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学得有用。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得法,课堂松弛适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度”的把握:1、基础知识的铺垫应具有“高效度”: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是每次实验之前的铺垫,为顺利进行实验创造有利的条件。

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应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求。

如初中《生物学》中“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实验,可在课始复习提问一下有关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结构特点和相应的功能情况,让学生对所要研究、观察的对象(植物细胞)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2、导入应具有“磁力度”:巧设导语,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欲,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氛围。

如初中《生物学》中的“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巧设提问:①、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物体而用显微镜能观察到,为什么?②、显微镜有哪些结构组成和应用?③、你使用和操作显微镜吗?短短几个问题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致使其做起实验来就格外认真,操作起来就格外认真、仔细。

3、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教是主导、学是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

如初中《生物学》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实验教学安排上,从叶片的暗处理到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液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或协作古曰:“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而“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

因此,实验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导”的操作下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

“导”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厌学”----“诱导”大多数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适时诱导。

如初中《生物》中“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由于煅烧骨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同时在浸泡骨的操作过程中需用到稀盐酸,而稀盐酸也会挥发出难闻且刺激性的气味和具有腐蚀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和恐惧感。

因此,教师应随时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

明确引导学生操作要点,同时帮助排除其恐惧心理,使其大胆的、专心的去探索实验。

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满足感,从而就会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难学”----“疏导”在做实验时,许多学生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指点迷津,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以获取成功的喜悦。

如“显微镜使用”中物像的寻找,“玻片制作”中气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中水浴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工作,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死学”----“引导”许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甚至盲目,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对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不透彻,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或结论。

对此,教师应避虚就实,根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地把实验步骤化繁为简,化出若干小问题,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

如“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的问题:①、小肠的内壁是否光滑?(有皱襞和绒毛)。

②、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③、食物必须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完成消化,小肠内有哪些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

④、进入小肠的食糜如何与这些消化液混匀?(小肠的蠕动)。

⑤、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有哪些方面有利于吸收?(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薄)。

4、“学会”----“指导”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的实验技巧,或学会了一些有关操作技能后,应指导学生不要满足现有的知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设想、探索,搞小发明、小创造。

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活动中,教师还可在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给予指导,让学生真正从“学会”的乐园中步向“会学”的王国中去。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学案,课前充分准备,教学是认真的组织,不然学生做实验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热闹,实验后什么都不知道,结果学生喜欢上实验课,但课堂效率低下的结果。

段明忠2012年5月范文三: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论文试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