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成果报告成果完成单位:苍溪县陵江镇第一小学校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成果报告成果完成单位:苍溪县陵江镇第一小学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离堆叠翠,曲肘悠长,状元架桥溪水上,桥上走来读书郎。
陵江一小,傍桥而建,历代教者,博学笃行。
读百家书,伴圣贤友,写质朴文,养精气神。
八百沧桑,读写不废,文化基因,吾侪传承。
乘改革风,驭时代龙,纲要引领,课程先行。
吸地方势,广辟途径,开发资源,教材终成。
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经典丛书,滋养心灵。
评价激励,制度跟进,特色活动,内化外行。
历时六年,竭虑殚精,成果斐然,美誉频频。
今之校园,生文师雅,墨舞香弄,日异月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鹤山书院,远古之庠,诗书管弦转九曲,桥上走出状元郎。
——题记一、成果来源苍溪县是红色革命老区,同时又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九子八进士”的典故就出自我县。
九子之一王樾是我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他在外为官,年迈还乡,建桥兴庠,乡人彰其壮举,称此桥为“状元桥”,学堂为“状元学堂”。
陵江一小毗邻状元桥,是在“状元学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已有800多年。
学校一直将经典阅读作为学校的传统活动,先后进行了“发展儿童语言”、“注·提起步作文教学”、“读写结合教学”、“群文阅读教学”等多项课题研究和多项读写教学改革。
但是,我们的读写教学研究比较分散、零碎,未完全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缺乏系统性、时段性和针对性,未形成学校独有的优势。
如何让我们这一传统优势形成学校特色,体现出自己的办学个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出台有《关于完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指导纲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掀起了经典阅读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研究成果普遍存在着经典阅读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调、本土资源不足等缺陷。
做得比较成功的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省外的一些知名学校,虽开发出了比较系统的经典阅读校本课程,但它与学科教学联系不紧密,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以上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我校实际,从2011年起,我们着手研究具有学校特色的经典阅读校本课程。
通过讨论明确地提出了学校读写教学特色目标,制定了“三雅”(培养儒雅教师,培育文雅学生,打造典雅校园)建设的办学愿景,响亮提出以校本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思路,将经典阅读作为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重点开发,并向市教科所申报了“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被列为广元市“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
本成果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二、成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开发系统的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解决经典阅读缺乏系统性、时段性的问题。
课程是开展经典阅读的重要载体。
知名特色学校的发展历程,就是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
我们力图在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学校实际,在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教师自主、学生转型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指导意见》,明确该课程目标,以及资源开发、教材编写、课时计划、实施建议、教学评价等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初步形成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体系,解决经典阅读缺乏系统性、时段性问题,从而使该课程成为学校、教师、学生交流共享、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课程。
2、探索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教学策略,解决经典阅读过程中教学随意、方法单一、与教学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重在落实。
经典以精确化、简洁化、优美化的语言而经久不衰。
小学生有其自身天性和认知能力。
我们要把握这两方面的特点,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导,以学科教学为辐射,通过课内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整合的经典阅读课程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解决经典阅读教学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该课程价值,让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同,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3、开发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资源,解决学校特色发展不突出的问题。
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剂。
我们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开发经典阅读校本教材、建设书香校园环境文化等形式,把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外显为学校文化,把经典阅读落实到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活动建设中去,浸润、滋养师生心灵,潜移默化师生行为,实现“三雅”办学愿景,从而形成独有的读写特色。
三、认识成果主要内容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我校开发的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它较好地弥补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缺陷,提高了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在课程开发中,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是对学校传统的传承和升华。
一所学校的历史是其底蕴,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是其宝贵财富。
任何学校的发展,就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我校50多年的读写教学,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成果,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开发该课程的基础。
我们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理清工作思路,找准了课程建设的突破点和结合点。
在尊重历史和结合现代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把该课程创新升华到了新高度,实现了学校跨越发展。
2、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本质是育人。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本质都是育人,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关于完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我校该课程,就是希望通过课程这个载体,去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浸润学生的心灵,烛照他们的现实生活,让他们获得感悟,获得认知,修身养性,培育气质,增加生存智慧、生活智慧与生命智慧,获得终身成长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修身养正的新一代学生。
3、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是教师。
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重视教师的发展,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
注重了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行动研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师在课程的开发与研制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搭建起相互沟通与对话的桥梁,形成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局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4、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落脚点是推进学校特色发展。
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长期形成的独特优势,也是学校的独特文化。
稳定性、独特性、发展性是其基本特点。
我校的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建设过程,就是学校传统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是独特文化积淀与成型的过程,更是读写特色形成被社会认可的过程。
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形成的过程,长期坚持,必成特色。
任何短期行为、“打造特色”的做法所形成的特色只能昙花一现。
四、操作成果主要内容(一)形成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指导意见我校依据本校资源、传统与优势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发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校内人员,与校外有关专家合作,历时两年多,研制出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核心课程指南——《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
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指导纲要。
主要就以下作说明:1、课程性质。
我校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经典阅读,定位是学校课程。
我们根据学校的特色特点、地方资源等优势来构建综合性的校本课程,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博学笃行、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使之成为乐读善写、行雅德馨的散发着浓郁书香气质的人,进一步丰厚学校文化底蕴、凸显学校特色。
2、课程理念。
让每个生命都闪耀人文之光。
3、课程目标。
总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经典阅读来看,主要从阅读总量、阅读积累量、阅读能力、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确定了课程目标,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了相应的阅读要求。
阅读总量: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课外阅读实施建议为参照,结合我校特色,1—6年级阅读总量达到600万字。
阅读积累量:低段,选背浅易古诗词50首;中段,选背古诗词50首,美文语段30段;高段,背古诗词、美文100首(段)。
阅读能力:低段,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段,能根据主题要求进行默读、跳读、扫读,能掌握简单的勾划、批注、制作书签等阅读方法,会进行适当的摘录;高段,能熟练使用勾划、批注、制作书签等阅读方法,会收存图书,会归类整理阅读资料,能写读后感;情感态度:能通过系列经典阅读活动,认知自身的行为习惯,认知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认知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环境应当承担的责任,语言文明、行为优雅。
(二)开发了系列小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资源1、确立了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核心内容。
需要评估是整个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四原则:经典性。
什么是经典梁衡先生说:“常念为经,常读为典”。
由此看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权威性、典范性、价值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永恒的精神财富。
我校经典阅读内容不仅仅停留于国学上,时文、美文、诗歌、儿童文学以及民国老课本中的一些小古文,我们认为可以让学生作为经典阅读;学生优秀的习作,本地优秀文化,地方诗词、民歌、家训,也可让学生作为经典阅读。
因此,本成果中的经典是指经典古诗文,国学经典(经史子集),近现代优秀散文、诗歌,中外名着名篇,地方诗词,校本优秀习作等一切能涵养内心、丰富精神世界的读物。
科学性。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让学生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作品。
趣味性。
选取幽默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情节、创意新巧的构思,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效果不言而喻。
互补性。
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没有涵盖的内容,在校本课程中体现,重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目的。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确定了七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古诗词。
除国家教材以外的,另包括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还包括《唐诗宋词元曲》中适合学生吟诵的古诗词。
低段,浅显古诗词200首;中段300首;高段260首。
地方诗词。
包括杜甫、陆游等着名诗人途经苍溪而作的名作,也包括近现代本地文人所作的诗词,地方流传的民谣、民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