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经典版)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

在本册中包含的内容有:
1、轴对称
2、旋转
3、欣赏与设计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要求
(1)用折纸等方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单元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探索图形成轴对称和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4、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或旋转90°。

三、新旧教材的对比
1、拓展轴对称的内涵,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具有的特征。

2、本单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
和性质,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3、通过大量的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

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

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1、二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对称,会画一些简单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

2、二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些简单图形平移,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五、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
例1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性质
例2 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轴对称图形。

例3进一步认识旋转,探索旋转的特点和性质
例4运用旋转的特点和性质把一个图形旋转90度
欣赏设计通过欣赏,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特征和方法的理解,并在设计中应用。

六、课时安排
4课时左右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属于整数知识范畴《数的整除》版块。

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
1.因数和倍数
2. 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要求
(1)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2.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3.教学重点:2、3、5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
4.教学难点:概念的运用
三、新旧教材的对比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约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

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对整数的认识,整数的乘、除法运算及意义都有较长时间的经历。

五、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
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关系
例1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例2 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2、3、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偶数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例1 找100以内的质数
六、课时安排
6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新增)
2.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
(1)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建立。

(2)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已经具有了一些图形的面积的经验交流以及认识面积单位的经验。

四、编排形式、内容及知识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形(主题图)
(2)长方体①长方体的特征(例1)②长方体的棱的特点(例2)
(3)正方体——要素、特征及其与长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及表面积的含义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1)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2)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体积和体积单位
(2)体积计算方法
(3)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运用(例1)
(4)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运用(例2)
(5)体积单位的进率(例3、例4)
(6)容积的含义
①容积和容积单位
②容积的计算(例5)
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例6)
五、教材内容变化和调整:
1.长方体、正方体是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由于体积和表面积等概念注意从各方面来进行认识,所以体积和表面积不再安排例题进行对比,但在练习中有相关的渗透。

3.按照《标准》的要求,新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建议与畅想。

本单元建议12课时左右。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属于《数与代数》版块中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

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探索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
循环小数化成分数)。

(2)会比较小数和分数的大小。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注意,本册教材里最小公倍数和通分都只要求到会求两个数的。

对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十不作要求的,教材中也予以了回避。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分
4.教学难点:①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②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三、编排上与旧教材的不同与联系
体现如下: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从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两个方面突出分数的产生。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即: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与约分编为一节;同样,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编为一节。

在以往的教材中,我们知道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是由数的整除引入,紧接着单元内一个概念紧跟一个概念,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负担,而本教材这样的调整,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充分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