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训练第一单元单元导读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主题编排的。
由《白鹭》《落花生》《珍珠鸟》四篇课文组成。
《白鹭》描写了白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
它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反问;写作手法有首尾呼应。
《落花生》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围绕着“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桂花雨》以桂花为线索,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珍珠鸟》以细腻真切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表达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
学习这四篇课文,我们要学习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描述的事物形象更鲜明生动。
如《白鹭》中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落花生》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等进行对比;《桂花雨》中把故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进行对比;《珍珠鸟》中把大珍珠鸟的“胆小”与小珍珠鸟的“与人亲近”的前后对比,突出了事物形象,令人受到启发。
我们还要学习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方式理解重点句子,从而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我们也要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花”“鸟”的内涵,培养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阅读训练一、阅读《白鹭》选段,回答问题。
白鹭(节选)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1.文段通过对白鹭的_____描写展示了它__________的美。
2.文段前面写白鹤、朱鹭、苍鹭,是运用了_____的手法,以此来突出白鹭__________的特点。
3.如果把“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用一个词语来描述,那是_____,这也印证了课文开篇所言__________,再次含蓄地写出了白鹭__________的美,让人沉醉于如诗般的美好中。
4.“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选文最后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条理性,表现出白鹭颜色搭配适宜,身段结构匀称、恰到好处的特点。
仿照这段话写一写你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
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二、阅读《落花生》选段,回答问题。
落花生(节选)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一家人讨论花生的角度不相同: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_____、_____、_____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父亲则着眼于赞美花生的__________。
2.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花生写了四件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3.下面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认为它们没有花生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外表好看,它们的实际用处容易被人们了解发现,所以要善于表现自己。
C.父亲认为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外表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可贵。
4.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果实真的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吗?5.父亲跟“我们”讨论花生的目的是什么?三、阅读《桂花雨》选段,回答问题。
桂花雨(节选)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摇桂花时,“我”的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2.请你写几句话,把“香飘十里”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3.“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
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把你体会到的感情写出来。
4.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5.作者在《桂花雨》中叙写了“摇花乐”和“阵阵桂花雨”,他为什么写这些事物?参考答案及解析一、1.【答案】外形精巧,匀称,和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掌握。
通读后可知,文段中描写了白鹭的体型、蓑毛、喙和脚的特征,很明显属于外形上的描写。
从最后四个“则嫌”更可以看出,白鹭的外形精巧、匀称、和谐。
2.【答案】对比素朴、灵巧【解析】本题考查对比的手法。
将白鹭与大而生硬的白鹤、大而不寻常的朱鹭或苍鹭进行比较,可提炼出白鹭的特征:素朴、灵巧。
3.【答案】恰到好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匀称、和谐【解析】第一空考查词语的积累。
后两空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根据课文提炼信息即可。
4.【答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下文对白鹭的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语句或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句子或段落处在文章中间的作用主要有: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照应前文的作用;③引起下文的作用,④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通过分析,这段话前面吧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进行对比,突出了白鹭的精巧匀称,朴素自然。
后一段从颜色和形态两方面写了白鹭的美,因此本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下文对白鹭的描写。
5.【答案】示例:公鸡长得非常高大,脖子长长的,腿粗粗的,走起路来趾高气扬的;颜色非常漂亮吗,冠子通红通红的,尾巴五颜六色,抖起毛来居高临下;叫声非常响亮,扯着脖子,“喔喔”地叫着,鸣叫起来旁若无人。
【解析】本题是对段落仿写能力的考查。
解答时要先阅读例段,分析出例段的结构特点,然后对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进行仿写。
仿写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进行描写,要注意必须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
写的时候注意要按一定顺序,语言要生动形象。
二、1.【答案】味道作用价钱品质【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文章中的有效信息。
解答这类题时,要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从“花生的味道很美”“花生可以榨油”“花生的价钱便宜”可以概括出,姐姐、哥哥和“我”分别是从“味道”“作用”“价钱”三方面发表观点的。
而从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可以看出,父亲是从花生的品质来谈的。
据此作答即可。
2.【答案】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做题时先仔细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作答。
《落花生》一文围绕着“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
因此,此处应填“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父亲用桃子、石榴、苹果与花生作比较,只是为了突出花生“朴实内敛,默默奉献”的品格,而不是不喜欢苹果、桃子等水果,更不是认为它们没有实际用途。
故选C。
4.【答案】示例:不是。
桃子、石榴、苹果只是与花生的特点不一样而已,它们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果实,丰富了人们的味蕾。
用鲜艳的色彩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等。
所以,它们同样是有用处的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对对比手法理解。
解答这类题时,要联系选段内容,理解句子含义,明白采用的写作手法。
对比只是为了突出某个事物的某种特点。
选文中,将桃子等水果与花生对比,只是为了突出花生不炫耀、不张扬的特点,而不是为了批判桃子等水果。
5.【答案】示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人物行为目的。
解答这类题时,可以把人物的行为和事情的最终结果联合起来考虑,通过结果,推断出目的。
本文中“我们”经过讨论,最终明确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就是父亲和“我们”讨论花生的目的所在。
三、1.【答案】“我”的心情非常高兴,从“乐”字可以看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选文第一自然段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文中“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从文中的“乐”以及“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等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的兴奋之情。
2.【答案】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再桂花香里。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要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更具体、形象,可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答案不要求一致,能与上文衔接起来且语言通顺即可。
3.【答案】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短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做答。
4.【答案】其实并不是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说表达了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想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5.【答案】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作者对童年摇桂花以及母亲做桂花糕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