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的颂歌》【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第15册【教材分析】:感觉人美版美术新教材的欣赏课很有特点,与老教材中动辄一个时代、一批画家、一匝作品走马观花式的壮观设计不同,人美版新教材的欣赏课仅有一件作品。
以往带领学生在作品堆里大块朵颐,如今得细嚼慢咽,其中滋味各有千秋。
本课旨在通过营造广泛的文化情境帮助学生全面的欣赏作品,引导学生领略经典美术作品《春》的形式美以及作品本身所蕴涵的人文主义精神。
《春》是文艺复兴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作品歌颂了世俗生活,巧妙的处理了欲望与理性的关系,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和享乐主义的流行趋势。
体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提倡“人性”、“人权”、“人道”,反对“神性”、“神权”、“神道”的指导思想。
作品同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很高的艺术成就,波提切利细致的画风、弥漫的线条赋予了作品轻灵明媚的装饰效果和美感。
所以《春》可供挖掘的教育教学元素是丰富的。
在本教案的设计中,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对作品的各个局部细节进行逐一的观察分析,在广泛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作品的绘画风格和对作品蕴涵的人文精神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提高学生多层次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能力。
【学生分析】:8年级的学生在观察、分析、理解和表达上都具备较高的能力,同时随着认识水平、对各种信息的接受、归纳与整合能力的日渐提高,初中生正处在善于形成观点、乐于表达观点的时期。
但是,初中生广泛接触各类型艺术上的局限、缺乏理性与深刻的理解作品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形成了制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①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初步了解波提切利、蛋彩画和文艺复兴等相关知识点。
②了解《春》表达的内容与主题2 能力目标:通过对作品的进一步分析感受作品的形式美、认识波提切利的绘画风格,提高学生多角度欣赏和多层次理解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作品中人物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人文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作品中众多的人物、局部细节的赏析和作品形式美的认识。
【教学难点】:作品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教学思路】:1、贯彻教学直观性原则。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由直观的展示入手揭示作品的主题与内涵。
2、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好"主导"的角色。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讨论、练习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讲、议、练相结合,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人美版新课程《美术》第15册、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流程及知识结构图:【解决重点与难点的策略】:1、作品众多的人物和细节通过课件进行高清晰的呈现,使学生在视觉上获得完整的认识,而要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人文含义,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有趣的练习和自主探究获得。
教师主要解决:(1)创设情境,合理选择教学资源。
(2)引导观察,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
(3)精心设计问题和探究活动。
2、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本课学习内容较多,如果要比较深刻的理解作品,就势必要涉及文艺复兴、波提切利、希腊神话(作品中众多无主次分别的神话人物的介绍)、作品风格、作品创作背景等知识,由此引起在教学中难以取舍。
解决办法:取其要点,教师要避免对各知识点的过多赘述,防止教学仓促、分散学生的注意和偏离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讲解要点到及止,更多的理解和延伸要放在学生的练习和自主探究中。
(2)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不能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教学中单一的画面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厌烦情绪。
解决办法:通过多媒体手段,用精美的画面、动听的背景音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图片资料以及教师生动的讲解来调动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探究在认识程度、理解角度上各不相同;学生评价比较随意,主观性强,教师不好下结论。
解决办法:既然艺术评论家都尚有争议,除非有严重缺陷的结论,在的确不合理的前提下给予善意的否定外,对于大家的意见都采取包容借鉴的态度,而对于那些精彩的发言要给予表扬和肯定,以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为主要目的。
【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方法: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表述自己的观点,由小组成员互相进行评价,并推选有创意或有思想深度的观点在班级内交流,接受同学评价。
2、评价点:(1)能否大胆完整的表达个人的观点;(2)能否提出新颖合理又与众不同的观点。
(3)观点能否得到小组成员的认同?(4)能否以虚心的态度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3、评价表格(自评):附件:学生阅读材料古希腊与古罗马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古代希腊人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历史、民族特点、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城邦国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心灵,这也成为艺术创造的理想形象。
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造就了希腊人的坚强意志、机智灵活以及勇于追求理想的积极性格,也使希腊人得到接触两河、埃及等地区文化的机会。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神话包含着人们对自然奥秘的理性思索,它蕴育着历史和哲学观念的萌芽。
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使神祇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成为促使艺术与生活息息相通的有利因素。
温和的希腊气候使希腊人有广阔的露天活动和运动的场所。
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裸体竞技为艺术家提供了塑造健美人体的条件,使他们对于人体美有较早的领悟和表现。
希腊艺术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古代世界最杰出的艺术,给人类宝库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
古代希腊文化也是西方文明的土壤,从美术角度来看,没有希腊美术就没有现在的西方美术史。
从古罗马,从文艺复兴,从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主义都可以看到希腊美术的深刻影响。
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罗马最早的青铜肖像就是运用希腊人和埃特鲁里亚人所创造的青铜翻制技术,根据面具翻铸成青铜肖像的。
这种肖像酷似真人,没有艺术的创造性,不过它却奠定了罗马肖像特别注重人物面部细节刻画的特点。
罗马肖像的精神气质主要通过头部表现,希腊人则通过身体姿态动作来传达。
古罗马肖像雕塑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这种特征趋向于个人意志的创造,表现出敢于参与世事争胜的气概。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
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
《圣经》里说,我们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
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做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
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的,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和“黑暗的时代”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
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兰斯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
后来,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
从此,西欧人发现古希腊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中世纪的一切是那样的丑恶,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
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
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希腊热”浪潮。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发生在意大利。
意大利在地理和文化上是古代罗马的继承者,罗马人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意大利的文化,拉丁语也是意大利的祖先语言。
在欧洲的社会发展中,意大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复兴古代的艺术也就是发扬古代的优秀传统,发掘祖先的艺术本身也是光荣的事。
“文艺复兴”名义上是为了恢复古典的文学艺术,实际上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借此名义来发展科学技术,要求在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束傅,要求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以人为中心,给人以个性自由和人身自由,强烈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义,反对人一出生就有罪的说法,认为人是伟大的,人应享用人生的快乐,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这种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当时的进步思想。
以意大利为中心,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了全欧洲,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如德国的马丁·路德)、文学家(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拉伯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社会主义思潮的创见者(如英国的莫尔)、自然科学家(如波兰的哥白尼、意大利的伽利略等)、哲学家(英国的培根等)等。
在这些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推动下,文艺复兴使中世纪的文化失去了光彩,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程。
文艺复兴预示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结束,也表明人类对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的永恒追求。
波提切利15世纪意大利大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4?-1510)本名亚历山德罗·迪·马里亚诺·菲利佩皮(Alessandro di Mariano Filipepi),有两个人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洛伦佐·梅第奇((Lorenzo the Magnificent,1449-1492)和萨沃纳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1498)。
这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前者是佛罗伦萨的统治者、宝石爱好者、浪漫的诗人,后者则是主张将一切浮华投入烈火的先知。
洛伦佐·梅第奇是一位精明的外交家,以高超的手腕维持着意大利各城邦之间的和平。
他统治的时期在意大利人眼里是一个文明的黄金时代,而他也为波提切利提供了慷慨的赞助。
不过,在今天看来,自称能直接与上帝对话、以激烈狂热的言辞赢得了大批忠实信徒的萨沃纳罗拉对波提切利的影响可能更为深刻。
波提切利为取悦洛伦佐·梅第奇而画了那些迷人、文雅的杰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春》(La Primavera):画中的神祗和情人们在苍翠欲滴的世界里享受着春天的欢乐——与自我厌憎的清教主义之间的鸿沟实在是大得无以复加。
波提切利的作品从不会让艺术爱好者们失望,但生活却让画家本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