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错别字小故事

错别字小故事

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赶考,呆坐半天也做不出答卷。

于是便想走后门中榜,就在试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戚)!”主考官看后又好气又好笑,提笔批道:“既是中堂亲妻,我定不敢娶(取)!”二、对联式清代一次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因不懂《书·秦誓》中“昧昧(想念深切)我思之妇”一句的意思,将其写成了“妹妹我思之”。

主考官开始不明其意,继而哑然失笑,挥笔批道:“哥哥你错矣!”两者恰好构成工整的对仗。

三、曲解式某店主在招牌上把“月饼”写成“曰饼”,有人说:“‘曰’字是个白字。

”店主不屑一顾:“说得倒好,‘白’字还有一撇呢!”某老板的商品介绍上把“零售”写成“另售”,有人纠正道:“‘另’字写成别字了。

”老板反唇相讥:“你弄清楚,‘别’字还有一立刀呢!”某商人做广告时,把“锡纸”写成“昔纸”。

有人指出:“‘昔’字是个错字。

”商人嗤之以鼻:“哼,‘错’字还有金字旁呢!”四、打油诗式一人给老岳父写信,请其代买一筐杏子,但却把“杏”字错写成“否”字。

老岳父知道女婿写了别字,买下杏子托人带去并捎了一封信:“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古时候,有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他到一个地方避雨,遇到一个同乡人,于是写了一个字条带给家人。

本来要写的内容是:“天上下大雨,有伞拿伞来,无伞赶紧拿钱来买伞”,但写时出现了两个错别字,写成:“天上下大两,有命拿命来,无命赶紧拿钱来买命”。

家里人看到这个字条后,可急坏了,拿了钱火速赶往。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有一户父子均出身进士的人家,虽身名显赫富贵,但为富不仁,引起了邻里的不满。

一年除夕,在大门上贴了一幅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对联贴出后,村里人见了,很不服气,想要戏弄一下这家权贵人物,于是在当天夜里,一个很有正义感的读书人将此对联改成:“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第二天早上,改过的对联被主人家看见后,气得七窍生烟。

“我的肚子越来越大了”有个女孩子出门在外读书,成绩不太好,老是爱写错别字。

有一天,她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写道:“爸爸、妈妈:以前,我的肚子很小,离开您们到外地读书后,经常和男孩子在一起玩,使我的肚子变得大起来了,而且是越来越大了”,原来是将“胆”字错成了“肚”字。

父母收到女儿的信后,急坏了,及时赶到学校看望女儿,看到女儿并没象信中所写的那样,拿出信来让女儿看,方知出了错,让父母哭笑不得。

“卖妹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家百货公司降价销售一批袜子,贴了一个广告:“我公司销售一批减价妹子,由于数量不多,请欲购买者速来联系”。

这一消息在当地传开,引起了轰动:百货公司是国营企业,不但单位好,而且漂亮的姑娘也多,一些小伙子就蜂拥而来,去找该公司的售货员小姐,弄得公司不得安宁,被经理知道后,追究下来,小伙子们拉着经理去看广告评理,广告上确实是这样写的,才发现是把“袜子”写成了“妹子”。

那时的百货公司,因为经济效益好,在职工中,靠走后门进去的也不少,文化水平的低下,也就容易出现写错别字的现象。

“别墅”读“别野”我看电视剧《唐明皇》的时候,发现扮演杨玉环的演员常将“别墅”读成“别野”,一连读了三四次后,可能被导演发现了,进行了纠正,但读“别墅”几次后,“别野”又出现了。

使我想到演艺界的演员,文化素质低下者大有人在。

怪不得中国目前的影视作品不让人满意了。

大三学生错别字连天五年前我看到一份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有一位理工科大三的学生,假期回家,邻居托他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父亲写一份购房申请书,因为父亲忙不及写,将此事交给儿子来做,申请写好后,父亲一看,在不到一百字的一份申请中,竟然出现了三十多个错别字!气得这位中学的语文老师暴跳如雷,质问儿子时,这位大学生说:我是学理工科的,在中学里学到的那点儿语文知识,到现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老师很是感慨,认为大学的所有专项业,都应当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这样的大学生,学到的知识确实让人惊讶,这就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吗?他们毕业后如何就业呢?“上卖房头,不卖地基”在我的家乡的一个自然村里,有一个破墙院,房子的中隔,竟然埋了一宗坟。

我过路时初次见到,既好奇又十分不解。

父亲告诉我:房主在卖房子时,单据上是这样写的:上卖房头,下卖地基。

但房子成交后,房主做了手脚:将字据改为:“上卖房头,不卖地基”。

买房户只能将房屋材料拆走,房子主人为防止别人来占房地基,就在房地的中间埋了一宗坟,至今无人能在地基上盖房子。

“杯酒译兵权”我读中学时,有一个毕业于“工农兵大学”的历史老师。

在讲到公元九百六十一年发生的“陈桥驿兵变”(又名“杯酒释兵权”或“皇袍加身”)事件时,将“杯酒释兵权”错读成“杯酒译兵权”。

这个字在当时,中学生是不会读错的,但文革中办的工农兵大学,学生是从当时的大队或生产队干部的子女中推荐去的,一般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甚至文盲都有,毕业后,文化、知识水平也就很差,读错别字是常有的现象。

“向日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小学老师大都是师范毕业,其文化水平远不及高中毕业生。

当地有一位小学老师,在语文课里见到“向日葵”时,竟教学生“向日菜”,还说:向日菜这种东西,大概是北方的一种菜,你们的老师我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

……“伟大袖毛主席永睡不着”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泽东与世长辞,全国各地举行了大规模的悼念活动。

那时我读小学三年级,在学校旁边的一根木电杆上有一幅白纸黑字的标语:“伟大领袖毛主席永垂不朽”!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站在我前面念:“伟大领袖毛主席永垂不着”!在看电视时,我多次发现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省级电视台)将“棘手”一词错读成“辣手”;在一些领导同志的讲话中,还将“束缚”读成了“束博”,这大概是出错率较高的两个词了。

关于错别字的产生原因,一是识字少,就容易出错;二是形声字的影响:一些人在识字中记住“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这句话,出错率很高;三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如“大”通“太”,“蚤”通“早”等);四是多音字的难读(如“差”字读四音);五是文言异读(如阿房宫、郦其食等)。

减少错别字的途径,主要是多识字,还要勤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音以工具书上为准,做到多读多写多记,才能记忆深刻。

1.某一条巷子里的一户人家,在靠路边的一面墙角下,常常有人在那里小便,于是主人在墙上写了一句话:「行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没想到,过了几天,逗号小精灵跑到这句话里,变成了「行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主人一看,气得脸色都变白了。

2.相传徐文长到朋友家里去,适逢下雨,主人写了一个条子跟他开玩笑,上面写的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他读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样就和主人的意思相反了。

其实这一句可以有七种写法:「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3.传说有一个才子,为农人家写新年吉语:「今年好霉气全无财帛进门养猪个个大老鼠个个瘟做酒缸缸好做醋滴滴酸」没有加上标点,有人读为:「今年好霉气,全无财帛进门;养猪个个大老鼠,个个瘟;做酒缸缸好做醋,滴滴酸。

」农人听了,气得要死,质问这位才子,他用笔加上标点,成为:「今年好,霉气全无,财帛进门;养猪个个大,老鼠个个瘟,做酒缸缸好,做醋滴滴酸。

」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农人的怒气不但消了,而且哈哈大笑。

4.有一个小朋友带了两个便当来上学,同学们看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原因,他说:「大便当,饭;小便当,菜。

」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后来有一个同学故意把标点弄错,就变成了:「大便,当饭;小便,当菜。

」惹得他说不出话来。

试论标点符号的活用(一)"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的使用同语句的结构和意思有密切的关系。

有时由于句子结构的繁简不同,或者由于说话人当时的语气不同,标点符号的运用当然也要随着结构和语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这就是标点符号的活用。

标点符号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祈使句句末常用叹号,但如果语气舒缓,不读急降调,应用句号。

例如:1.请您再说一遍。

2.请您稍等一下。

二、反问句的末尾一般用问号,但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应用叹号。

例如:1.我哪里比得上他呀!三、选择疑问句的分句之间,一般用逗号,但在有意强调各分句的内容时,可以用问号。

例如:1.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2.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四、偏正关系的复句,它的分句之间一般是用逗号,但在偏句的独立性较强,而且偏句或正句内部又用上了逗号的情况下,偏句后边可以用分号。

例如:自然,这些阶级之间仍然是有矛盾的,例如劳资之间的矛盾,就是显著的一种;因此,这些阶级各有一些不同的要求。

五、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一般用顿号,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用逗号。

例如:空话连篇,拖泥带水,言之无物,是党八股的重要特征。

5.有些人写起文章来,空话连篇,拖泥带水,言之无物。

6.水果摊上有橘子、苹果、香蕉。

7.空话连篇、拖泥带水、言之无物的文章必须废止。

8.米、麦、棉花,化肥、煤炭,这些都是要加紧生产的。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A.凡是并列的词语作定语,都用顿号:作主语、谓语、宾语时,如果是词组(短语),用逗号;否则,用顿号。

B.并列的各项如果有层次,有些顿号就要升为逗号。

C.停顿较长时,用逗号;停顿较短时,用顿号;难以分清长短时,一般用顿号。

(待续)妙用标点符号的故事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书法家写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由于书法家的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一个“间”字。

慈禧看后大怒,认为书法家故意欺她没有学识,一气之下要治他的死罪。

书法家急中生智,赶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

”他当场断句吟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后,转怒为喜,赐给他银子压惊。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把标点一改,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就《清明》一诗,不增减一字,只加标点,变成了电影的一个镜头,时间、地点、场景、对话皆有:〔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标点的正确运用,不仅使文章语言通顺、脉络清楚,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语言起不到的作用,《红楼梦》中在描写林黛玉临终时,作家是这样运用标点的:“宝玉!宝玉!你好……”两个“!”写出黛玉用生命在呼喊;一个“……”将黛玉百感交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复杂心情和神态刻划了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