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是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已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迁移、比较、推理,让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在解决问题方面,本单元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感受除法的现实模型,深化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

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如“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

平均每行挂几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2、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

教材先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

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的计算,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3、借助矩形模型帮助学生感受乘法和除法间的关系。

教材中2
次呈现了乘法的矩形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行数×列数=总数,总数
÷行数=列数,总数÷列数=行数。

因此,矩形模型有利于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为学生沟通乘除法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

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课标中提出的,因此,教材在完整的呈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后,出示“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还有小精灵提出“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直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整理和复习 (2)
课时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

在本册第二单元,学生就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本单元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数目大了些。

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9的乘法口记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注重提高口算训练的时效性。

3、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时,应通过让学生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他们初步懂得应如何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4、加强用口诀求商的基本练习。

为了使学生用口诀求商的计算能力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可在本单元的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形式多样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二年级马翠娥 2016. 02. 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