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项目课题“农村片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成果报告龙山小学课题组由龙山辅导区教导处、教科室共同提出的“农村片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课题,于2009年9月申报立项,历时3年,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一、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这部分应该只写解决了什么问题,不写怎样解决的,否则就混了。
(一)成果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低效的问题教学常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要求,是学校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制度,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低效甚至无效,表现在:1、学科教学计划的设计应付了事,没有认真解读该学科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认真阅读本册教材的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和整册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的前后知识点脱节,有的教师的学科教学计划完全是照抄教参书,没有认真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很多教师是开学后把计划交了,自己手中就没有了,教学教程中根本没有调整计划,按计划行使。
计划只不过是“摆设”品。
2、备课没有自己的思考,照抄特级老师的教案。
很多老师一开校就买一本教案,从来没有自己脱离教参、教案备过课,而备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更有甚者,先上了课再备课,教学反思也不是一周一得,而是“吃大餐”式的一次赶写几篇,或直接到网上下载。
备课和上课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
3、上课不按设计好的教案,上到哪里黑哪里歇,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两课时上完。
4、布置和检查作业检查不到位。
布置和检查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而少数老师布置作业量多,机械练习,重复抄写,没有起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也有的老师作业布置了,检查不到位。
只布置不检查,等于没有布置,学生自觉性差,老师不检查,学生就会形成惰性,没有效果。
5、辅导学困生方法不当。
学困生转化方法不当,没有足够给学困生的关爱,还有排斥学困生的现象。
6、教学研究和课题脱节,没有把平时的教学研究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等到要上交课题资料时才“及时抱佛脚”,吃一顿资料大餐,也就完成了事。
7、农村学校管理没有条理,不成制度,见子打子,管理没有形成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在认真落实好各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针对教与学的方式进行行为上的变革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常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做到三个统一:统一上放学时间,统一在周一早上8:30召开周前会,统一周四论坛;三个常规:常规教学管理、常规德育工作、常规后勤工作。
开展“美师”效应,让所有老师在务实开展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又能产生教学行为美、语言美、生活中的点滴美效应,切实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让老师们转变观念,因此,中心校将教师的自我发展、课题组教师的帮、带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们认识到要更新教师的教育理论,认真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更加凸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紧迫性。
教师们也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相互观摩,对话研讨,建立档案等。
由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真正让教学常规工作务实开展。
应该围绕怎样解决低效来写(二)、成果解决了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效率的问题1、集体备课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从教案抽查中不难看出,教参仍是教师放之四海皆准的备课法宝。
很多教师教案写的是一套,上课教的是另一套。
把大量时间放在毫无意义的抄教案上。
虽然有些好的教案编写得很科学,但操作过程中受条件制约,执教者本身素质限制,教案也很难执行。
究其原因,教师们普遍认为,写的资料过多,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就成为了给教师们压在身上的沉重负担。
为了应付检查,于是有了不加思考胡乱抄写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
备课流程采用“个人研究→集体交流→编写教学设计”的方式,个人研究要研究课标、教材、学生。
开校后组织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经修订后发在龙山教育网上,各位教师在网上下载修改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重点修改教法,结合课堂写出教学反思。
检查时重点检查修改使用及教学反思。
2、课堂教学向有效看齐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学校的工作重点。
在执行教学常规中,全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几个转变:重视讲授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重视学生记住现成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现和重组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和灵活地解决问题;由重视单科独进、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科间和知识之间的综合贯通;由重视统一要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个性发展。
上课时要做到:准时进课堂、中途不离堂、下课不拖堂;教师带着微笑、带着激情、带着趣味、带着期望;对待学生不歧视、不训斥、不体罚,善倾听、善激励、善引导;过程调控活跃而有序、有案不看案、遵案且善变;课后反思及时填写、全面反思(目标达成、成功与不足、改进措施等)。
3、作业布置与批改及时有效,达到提质与减负的目的提倡练习性的作业在课内完成,课外以活动性、实践性作业为主。
作业的设计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意学科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操作能力,以及探究、合作、创新意识。
作业要求要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实行分层练习、分层作业。
作业批改与评价注意过程评价,习惯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
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参与,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
分数量化与描述性评语相结合。
作业内容必须精选,作业时间遵循要求,作业布置体现分层,作业批改必须及时,作业错误倡导反思,做到有布置必须收,有收必看,有看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以训练为主阵地的作用。
辅导区开展了作业及书写展评活动及评价标准考核表。
4、后进生转化工作务实创新学生辅导应体现及时性(有需求时)、针对性(针对问题)、公平性(任何学生)、层次性(培优补差),重视对有专长学生的辅导。
建立错题集,学生使用双色笔,建立优生和学困生档案,专门为学困生成长填写学生个案分析。
让后进生得到一点一滴的进步。
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针对学困生的薄弱点,加强辅导,促其不断进步。
做好培优辅差,让学生建立错题集,让纠错改错行为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
挖掘苗子,培养尖子,以好带差。
5、重视检测与评价,形成激励机制每期进行统一月考,教师及时登记、统计成绩,奖励与鼓励并重,教师要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对后进生进行鼓励。
每位教师要认真分析成绩,作好试卷分析,并统计成绩上报教导处。
学生对考试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注重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评价(过程中和考试后)。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考试反思(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
(三)成果解决了农村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学结合,实现双赢的问题1、务实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老师业务能力各校教研组期初认真拟定校本教研计划,规划每位老师每期上1—2节教研课,开展好说—上—听—评活动,每月一次的专题讲座和课题研究,把教研计划制表张贴上墙,每周按计划开展工作。
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好每周的“周四论坛”活动,有中心发言人和个人讨论记录,教研组每周一次对教学常规工作的抽查,每月一次的及时彻查,教导处每月抽查,以简报形式通报。
另外,老师每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作为常规工作的一个方面,教学反思做到每周一次,每半期汇总一次,并把深刻的反思发表在龙山教育网站上。
听课记录要求每半期每人听课达15节以上,教研组组织的公开课必须参加,再加上听随堂课。
读书笔记每半期20页以上,每期每位老师必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期末检查登记。
2、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升自身素质老师把“问题当课题、教学当研究、教室当实验室”,把教学中遇到的迷惑上升到课题的高度,通过理论学习、同伴探讨、网络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素质。
做到校校有课题,人人参与科研。
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科研。
一是从问题到课题,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
每个教师对于自己在常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成为课题。
二是从经验到实验,提升教师的积累意识和能力。
教师根据形成的课题,进行及时、即事的研究。
这既是一种群众性教育科研追求的境界,又是研究型教师团体得以建成的基础。
我们对教学常规几个关键性的环节花大力气进行了研究,不仅使这几个环节提高质量,而且要使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作用,形成系统。
三是从结果到成果,提升教师的提炼意识和能力。
学校把教师或课题组研究的成果用信息资料、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呈现出来。
一般给教师提三个要求:写好教学札记,对日常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研究重在平时,与日常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扎扎实实取得成效;写好案例分析,对教学案例和学生个案进行比较分析。
所有文字材料都要在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中,教师之间可以交流评论,共同分享;教师还把有关个人建议或意见通过龙山教育网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3、与兄弟学校联谊教研,共同发展。
一方面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多派老师外出学习,回来后进行二级培训;另一方面,与兄弟学校古蔺一、二小联谊教研,让老师感受教学氛围,提高业务能力。
4、减少繁琐的资料,建立了《龙山镇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管理工作手册》。
为了方便管理,也为了老师们完成继续教育时规范、便捷,2010年,龙山小学教科室牵头,设计了《龙山镇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管理工作手册》,人手一份,每年一本,包括:听课记录,教学反思,读书心得,专题讲座,学生个案分析,单元检测成绩登记,试卷分析,公开课教案、说课材料等,对村小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起到了示范帮扶作用。
(四)成果解决了打造农村学校一流教师的问题1、“美师”是指老师的语言美、行为美、课堂和谐美、外表美、读书美等一系列老师示范性行为。
具体开展以下活动:用《课堂常规标准》衡量师生课堂的语言美、师生和谐美,让学生做到课前一支歌、课中塑造自信、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课后师生相互问好,构建和谐课堂。
2、要求学生作业工整、规范、美观,教师板书整洁、规范、美观,作业批改符号规范、有效、美观,共同营造书写美的氛围。
3、课堂上要求师生共同用普通话对话、交流,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老师的为人师表永远是学生心中的一盏不灭的明灯。
4、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频一笑都要做到温文尔雅,开展读书活动,让男教师儒雅,女教师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