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侵蚀,形成进行性沟道塑造和沟道侵蚀型泥石流。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碎屑流堆积体或自
然/人为堆积的岩土体处于松散欠压密、欠固结状态,在持续强降雨条件下会孕育形成此类 泥石流,实质上是一种新斜坡的冲沟塑造问题。表层滑塌起因于松散堆积体因排泄持续降
雨入渗的能力不足而造成地下水滞留和水位升高,导致斜坡体的稳定性降低。当地下水奎
勘察技术:
通过沟域地质调查测绘手段,辅以大量地质剖面测量和坑槽探工程来查明泥石流物源条件;
主要采用沟道典型断面测绘,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参数; 为查明拟布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则需布置一定的勘查工程,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1 资料收集
全面收集泥石流沟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基础资料,特 别要注意收集当地的历年降雨量、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水量、泥石流沟洪水流量、水位等资料。
住房建在响水沟沟口。响水沟泥石流是在局地强降雨下引发的,但工程弃碴不合理、工棚选 址不当、防灾意识不强、减灾知识不足及应急响应措施缺乏,也是造成灾难的原因。类似的
案例有,2012年6月28日6时,金沙江白鹤滩水电工程工地矮子沟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住在
沟口的40位施工人员死亡。所幸的是,根据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安全撤离了同一条沟域内的当 地居民557人和水电武警施工人员38人。
02 泥石流的成因
1.沟谷演化型
沟谷演化型泥石流是指自然沟谷受地质 环境演化过程控制按一定时空规律出现的岩 土堆积体饱水、运移、侵蚀、冲刷和堆积作 用现象。沟谷泥石流可以划分出物源区、流 通区和堆积区三个部分。固体物源主要来自 于沟谷源头汇水区的松散堆积物以及流通区 两侧的崩滑堆积。基本特征是流域汇水面积 大,运动路径长,破坏能力强,呈现一定周 期性,且常常与崩塌滑坡相伴生。中国西南、 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活动区多发沟谷型泥石流。
104 m3沿途带出大量泥沙,流经长度达
2km,最大扇面宽度约300m。尾矿坝溃 决的原因主要是违法违规生产,隐患排
查治理不到位,管理监督不力,安全整
改不落实以及漠视险情现象等。
02 泥石流的成因
6.冰湖坝溃决型
冰湖坝溃决型泥石流是形成于高寒山区的一种特殊泥石流类
型。现代冰川前进跃动、冰舌断裂、冰湖岸坡出现崩塌或滑坡、
02 泥石流的成因
3.滑坡坝溃决型
滑坡坝溃决型泥石流是指由 于地震、降雨或工程活动引发的崩
塌滑坡堵塞江河,因水位逐渐奎高、
松散岩土渗透变形或新的因素激发 导致滑坡堰塞湖溃决而形成的泥石 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四川茂县叠溪发生Ms7.5级地震。地震毁灭了叠溪古城,引发
侵蚀作用塑造、扩展了沟道。文家沟崩滑堆积体斜坡上新生冲沟的容积就是8次 泥石流活动冲出松散固体物的总体积。文家沟泥石流的成因模式是,强降雨过程 在滑坡堆积体上先期出现“渗流管涌、暂态奎水、溃决滑塌”的造沟作用模式,后 期出现“溯源侵蚀、冲刷刨蚀、侧蚀坍塌、混合奔流(搅拌机)”的扩沟作用模式。 2008年的“6.21”和2010年的“7.31”两次泥石流事件主要起因于前者,其他6 次事件主要起因于后者。
财产损失巨大。2010年6月2日,广西容县与岑溪
县接壤地区11小时过程降雨量大于300mm,约 300km2区域内暴发滑坡泥石流数百处,导致43人
死亡。其中,容县六王镇陈村滑坡泥石流造成一
户共11人死亡。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台风暴雨重创台湾中 南部,山洪泥石流造成689人死亡失踪。其中, 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因泥石流死亡失踪237儿“莫 拉克”台风移动速度仅有5-10km/h,9小时移动了 40km。台风使高雄、屏东的过程降雨量达 2900mm,日最大雨量1800mm。
高水位面达到水平时,堆积体内渗透动水压力达到最大,堆积体表层最易发生滑塌溃决。
02 泥石流的堆积体在后续的强降雨过程中发生的泥石流 多属此类。例如,2008-2010年期间,四川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发生的8次泥石
流事件都是在地震滑坡堆积体上因持续强降雨渗透变形滑塌与后续侵蚀产生的,
泥石流
目 录 01 泥石流的危害 02 泥石流的成因 03 泥石流的勘察 04 泥石流的监测 05 泥石流的防治
01 泥石流的危害
01 泥石流的危害
定义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携带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短暂性急水 流,其固体物质的含量有时超过水量,是介于挟砂水流和滑坡之间的 土石、水、气混合流或颗粒剪切流。 特点
03 泥石流的勘察
03 泥石流的勘察
任务:
查明泥石流的地质北京和形成条件,查明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布和特征并绘制专 门工程地质图,预测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和活动规律,做出确切的评价,正确
判定作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监测的建议。
目的: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突然爆发
来势凶猛
运动快速 历时短暂 严重影响着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01 泥石流的危害
01 泥石流的危害
近几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由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
死亡人数千人
2003年7月11日22时,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51人 死亡,并将大金川河截断,灾情严重; 2010年8月7日22时,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导致
(2)在形成区着重调查水源类型,降雨产生的洪水汇流条件、山坡坡度;实地测量沟道两
侧的崩塌、滑坡、可能为泥石流形成提供松散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性质及方量,水土流失强 度及分布范围等;调查沟域土地利用现状,耕地、裸地、森林植被覆盖及其生长与破坏情况等。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4 泥石流物源的调查
(1)集中物源的调查
包括沟道两侧可能成为泥石流物源的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进行详细调查。包括主沟两侧的崩滑类 物源和支沟沟岸、沟源处的崩滑集中物源等,对这些集中物源的调查以地面调查测绘为主,必要时辅以 少量的坑槽探工程。 对已进入沟槽的崩塌、滑坡堆积物,应查明其暴雨条件下可能成为泥石流物源的松散堆积物储量,查 明其在沟道内的堆积特征,对沟槽的挤压或堵塞情况。 对尚未崩塌或滑动,目前还存留于沟槽两侧的崩塌或滑坡隐患应详细测绘其范围,查明其分布面积和 厚度、方量,评估其在坡脚冲刷、降雨入渗、余震等因素作用下可能补充到泥石流中的可能性,并着重 对其堵塞沟床可能性进行调查评价。
水电厂厂区办公大楼。截止9日下午16:
00,现场已经发现34具遇难者遗体,尚 失联人员4名!
01 泥石流的危害
02 泥石流的成因
02 泥石流的成因
中国的泥石流灾害可初步划分为
沟谷演化型 坡地液化型 滑坡坝溃决型 工程弃碴溃决型 尾矿坝溃决型 冰湖坝溃决型 堆积体滑塌侵蚀型
2000年4月9日20时05分,西藏波密县易贡藏布一带发生落差达2500m的巨型崩塌,崩塌 冲击剥蚀形成的“滑坡坝”堵塞了易贡藏布河。当年6月11日2时50分滑坡坝溃决时,奎塞河 水位的最大涨幅达41.77m。溃决形成的山洪泥石流摧毁了沿途建筑、山林茶场和318国道通 麦大桥,并造成下游100多人失踪。
冰湖规模适中有利于溃决,统计发现溃决冰湖的面积多在4.5
x 105m2左右; 冰滑坡的规模、滑程坡度与冲击力对冰湖溃决的形成及规模 具有重要作用。 西藏地区是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02 泥石流的成因
7.堆积体滑塌侵蚀型
堆积体滑塌侵蚀型泥石流是指自然或人为新生的崩塌滑坡或松散岩土堆积体因急剧降 雨,斜坡表层因渗透饱水首先产生液化,形成塑流式滑坡或滑塌,继而沿滑坡洼地多次冲刷
的崩塌滑坡堵塞眠江形成多处滑坡堰塞湖(“海子”)。当年10月9日19时,强烈余震引发了松
平沟、白蜡寨等七处“海子”滑坡坝溃决形成山洪泥石流,造成下游6865人死亡失踪,1925 人受伤。据记载,溃决洪水在眠江校场的水位高达60m,到达都江堰时涌浪高度仍达12m,
洪水流量达10.2 x 103 m3/s。
试验方法确定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级配和重度。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3 泥石流形成条件的调查
(1)调查泥石流沟域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至分水岭,圈定泥石流沟谷的汇水面积,进
一步划定泥石流的形成区、物源区和流通堆积区。地形地貌调查应详细测绘沟谷形态、沟床的
纵横坡度、跌水、急弯、宽窄变化等沟道地形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及坡体稳定情况,沟床 的冲淤变化及泥石流的泥位、冲刷痕迹。
2009年7月23日2时57分,四川康定县大渡河长河坝水电工程施工场地响水沟发生特大泥石
流灾害,造成54人死亡失踪,4人受伤。引发泥石流的局地2小时过程降雨量为56.1 mm,接近 历史上最大降雨量72.3mm/d。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是隧洞弃碴,块石边长约0.2 ×0.5 m。
2007年以来,长河坝水电工程施工在响水沟沟口地段堆置了大量弃碴,并将施工人员临时
2 典型断面调查
典型断面的布置主要为满足取得泥石流特征值的需要,查明不同沟段泥石流的流量、流速、堆积物容 重、固体颗粒级配、最高洪水位、最高泥位等特征参数,并为拟布设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查提供 基础。 典型断面调查在详细测量断面地形,查明其几何特征的基础上,应对典型断面泥石流特征参数进行详 细调查。其中特征值的调查采用实测与调查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沟槽两侧植被调查及冲刷痕迹结合 访问等确定各断面最高水位或泥位,根据沟槽形态和槽底堆积物颗粒特征等判断沟槽的糙率,采用取样
02 泥石流的成因
02 泥石流的成因
2.坡地液化型
坡地液化型(坡面型)泥石流主要是指区域台风暴雨或持续的局地暴雨在陡峻山地 丘陵区引发的斜坡岩土因快速饱水液化而突然向下流动倾泻的现象。 坡面泥石流的特点是: 规模小但多点成群成带出现; 一般在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区域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