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内容和格式)(封面)沪昆项目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项目单位: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湖南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单位:中铁十七局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第四项目分部2011年 4月 15日项目名称: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昆湖南段项目单位(个人):中铁十七局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第四项目分部单位地址:湖南省中方县新建乡联系人:电话:送审时间:编制单位及人员基本情况目录一、编制说明 (1)二、工程概况 (2)三、自然特征 (2)3.1自然地形地貌 (2)3.2气候条件 (2)3.3水系情况 (3)四、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3)4.1拟破坏土地预测 (3)4.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4.3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 (5)4.4复垦标准 (5)五、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 (6)5.1预防控制措施 (6)5.2工程技术措施 (6)5.3生物化学措施 (7)六、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 (7)6.1工程设计 (7)6.2主要工程量 (9)七、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9)7.1工作计划安排编制依据 (9)7.2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9)7.3质量方针 (10)7.4质量目标 (10)7.5创优规划及保证措施 (10)八、保证措施 (11)8.1 组织领导与管理措施 (11)8.2技术保证措施 (12)8.3资金来源和管理使用办法 (12)8.4质量保证措施 (12)8.5复垦保证措施 (13)九、使用土地前的相关照片 (13)十、引用的相关法律法规 (14)为加强土地复垦工作,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依据土地复垦相关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有复垦任务的生产建设单位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制定以下编制要求。
一、编制说明1.l 编制目的按照“谁使用、谁复垦”的原则,将生产建设单位的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等落到实处;为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等提供依据。
l.2 编制原则根据本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按照经济可行、技术科学合理、综合效益最佳和便于操作的要求,结合项目特征和实际情况,体现以下复垦原则:(一)源头控制、预防与复垦相结合;(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三)因地制宜,优先用于农业。
1.3编制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复垦专项规划等有关规划;(三)地方性土地复垦相关法规;(四)国家有关土地复垦政策性文件;(五)《土地复垦技术标准》、《全国土地分类》等技术标准。
l.4 目标通过编制土地复垦计划,明确土地复垦时间目标,主要包括: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的破坏土地面积、土地复垦面积(包括农用地、耕地面积)、土地复垦率等。
1.5 服务年限本工程为建设类项目,工程计划2010年8月开工,2013年12月竣工。
因此本方案计划书服务年限至工程竣工,为40个月。
二、工程概况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第四分部位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侗族自治县,起讫里程为DK357+964~DK369+015,线路全长11.06km,区间包括桥梁5.4km/21座;隧道2.66km/10座;路基3km/27段,经过罗旧镇、艾头坪乡、岩桥乡、中方镇4个乡镇,区间为山区。
三、自然特征3.1自然地形地貌中铁十七局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第四项目分部管段建设用地位于G320国道以西、其中有跨沪昆铁路和舞水河。
项目用地属丘陵地区,山丘连绵起伏。
3.2气候条件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步,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但受地形影响,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明显,气候类型多种多样,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3.3水系情况舞水河主流而过,水系发达,多产河鱼等。
可灌溉。
四、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4.1拟破坏土地预测项目建设过程中引起的土地破坏,必将给建设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因此,合理准确的预测该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土地破坏形式、强度和空间分布,客观评价其造成的危害及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土地复垦方案的确定以及总体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监督部门正确合理的执法准备充分的理由。
4.1.1土地破坏的类型及分布根据沪昆公司《沪昆客专湖南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安排,项目主体工程区永久性建设用地面积为1081.98公顷,破坏土地面积为590.98公顷。
因此项目施工过程中拟破坏土地范围包括临时占地中的施工场地、临时施工道路等。
根据建设过程土地使用情况,铁路建设对土地的破坏类型主要表现为压占、挖损等方面。
4.1.1.1土地破坏的类型挖损主要指施工场地开挖、临时施工道路的挖填等,破坏了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养分的初始条件,而且增加了水土流失及养分流失的机会,若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会加快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速度,影响周边植物的正常生长。
压占主要指施工场地、临时施工道路和人员及机械压占土地,从而将会对压占的土地造成破坏。
4.1.1.2土地破坏分布(1)大临用地经理部驻地:经理部驻地位于中方镇姚家塘村一废弃砖厂,临时用地面积13.5亩,驻地计划建彩钢房1100㎡,其余场地全部采用C20混凝土进行硬化。
拌合站及钢筋加工厂:我分部共设置拌合站2处,钢筋加工厂设置在拌合站内,第一处设置在中方县艾头坪乡两头田村一组,占地面积20亩,原土地用途10亩为稻田,10亩为旱地;第二处搅拌站位于中方镇柳树坪村,占地面积25亩,原为木柴场和废弃军械库。
(2)施工临时便道我分部新建便道35km,经中方镇、艾头坪乡、罗旧镇3个乡镇;其中占用稻田便道约15km,其余均为荒山,便道宽度3.5米,每300米设置紧急停车场。
新建便道主要为材料和机械运输道路,便道施工采用碎石换填及混凝土硬化,从而改变原有地貌,破坏可耕植土壤结构。
(3)取、弃土场破坏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旱地)、林地,土地破坏方式以占压、挖损为主。
4.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施工作业尽量避免夜间施工。
如因工艺特殊情况要求,需在夜间施工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时,应公告附近居民。
在采取限制夜间施工噪声污染等防治措施后,施工噪声对外环境的影响将被减至最小程度。
施工作业的噪声影响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2)本工程建设地附近地区没有自然保护区,也不涉及国家级、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集中栖息地。
(3)有油污的机具漏油,将会污染土壤、甚至污染地下水,影响土壤中生物生存,需采取预防措施,在这些机具下面铺设防污染的材料,使工程施工对土壤的污染减少到最低。
4.3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4.3.1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原则土地复垦坚持以恢复原地貌为基本原则,尽量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因地制宜,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首先考虑复垦为耕地,采取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方针。
4.3.2施工场地复垦可行性分析施工场地将会压占地表,破坏地表植被以及土壤结构,撒落的施工材料将会污染土壤。
根据施工场地原有土地利用现状,施工场地复垦较为适合的方向主要有:耕地、林地、草地在采取各种复垦措施后,可降低复垦限制因素的影响,占地可基本恢复其原土地利用功能。
4.4复垦标准临时用地施工完后恢复至原有的地形地貌或比原有更改善的状况;恢复原有土地功能,与周围地形地貌相符。
五、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5.1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措施执行“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的原则。
在使用施工道路时,尽量使用现有的乡村道路,同时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各种施工场地用地面积,防止滥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在施工过程中,依据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如表层土剥离防护、临时堆土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在施工结束后立即对破坏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原利用功能。
这些预防管理措施,对于减少工程建设造成的土地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的预防控制措施有:(1)施工区使用的沙石、水泥,应使用不透水的蛇皮布或其它雨布或钢板隔垫,防止沙石、水泥散落进入土壤从而影响复垦;(2)施工机械应维护良好、防止渗油,施工机械放置场地应采取隔垫措施防止渗油进入土壤从而污染土壤;(3)场地施工时先确定施工场地的边界,施工时严格控制施工范围,保证在划定的边界范围内,进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临时占地,减少土地的扰动破坏。
5.2工程技术措施5.2.1临时防护工程在施工前应先剥离表土或耕植土,深层土应与表土分开堆放,并对临时堆土采取临时覆盖等防护措施。
5.2.2土地整治工程在工程施工完毕后,清除在材料运输及施工过程中撒落的沙石、水泥以及施工场地和牵张场地的建筑垃圾,对粒径大于5.0cm 的碎石块进行捡选去除,然后采用机械翻松土地,翻松深度不小于20.0cm。
5.2.3灌溉排水工程施工用地范围内有排水灌溉渠,在土地整治的同时,根据其原有土地利用功能并结合四周现有的灌溉设施,在占地区四周恢复并修建灌溉渠道,使之与现有灌溉设施连接形成完整的灌溉系统。
5.3生物化学措施选址在地表植被稀少、易于恢复的地方,尽量避开稻田、果林登农用地;生活区和生产区种植树木花草进行绿化,美化施工环境。
六、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6.1工程设计6.1.1临时用地对于土地的破坏主要为:6.1.1.1场地道路对土地的破坏是土地整平再压实,浇注混凝土硬化,不利于种植。
6.1.1.2砼拌合站台座基础对土地的破坏是土地整平再压实,浇注钢筋混凝土,不利于种植。
6.1.1.3破坏农田的灌溉渠道和雨季降雨的排水。
6.1.2施工方案6.1.2.1对于经理部驻地和搅拌站的复垦,应与当地土地部门确定其今后用途,如果留有其用,应给其留下。
但是如果必须恢复其原状的情况下,我们在拆除彩钢房及一些临时建筑后,必须用机械把地面的混凝土层清除,还原回填种植土,厚度约60-70cm,以保证其原始用途。
6.1.2.2对于临时便道主要结合当地的交通需求来进行复垦,如在未建设施工便道前的道路能满足本地的交通要求,应尽量恢复原来的道路原状,对于该恢复的稻田和林地,恢复原状,而对于原来没有道路的山地,在恢复原状的基础上,在表面尽量回填种植土,厚度约60-70cm,在山坡比较陡或者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还必须设置边坡防护措施。
6.1.2.3对于取土场,在开采表面土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以后的复垦,在取土前清除的表土,集中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并做到防护,以免土地流失和滑坡,杜绝妨碍影响当地的农业建设,在恢复取土场的时候,应与周边的地势相协调,应考虑到边坡的稳定性,恢复后的用途应与其当地土地部门的规划用途相同。
具体方案首先应根据周边的山地曲线,粗略平整以缓和其山体曲线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其次是回填以前清除出的表土,回填的种植土厚度为60-70cm,在无法稳定的边坡上修筑防护;最后是种植植被,以防止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