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初一语文)课题第六单元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① 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② 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重点难点① 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② 学习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中的作用。

学法点拨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解读诗歌;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知识要点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闲.游()笼罩.()模.糊()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熟读诗歌,努力成诵。

二、自主互助学习、展示提升
整体感知: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理解探究: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结合背景)
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像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
语言品味: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

提示:1.第一节,“闪”“点”。

2.诗的后3节连用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第三四节:“来往” 、“闲游”
4.有的同学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中的“朵”字使用不当,应改成“颗”字才准确,你认为呢?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知识要点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天上的街市》。

2.交流作业第5题。

二、自主互助学习、展示提升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品味语言:你最喜欢这首诗中哪些词句,为什么?
提示:如“笼罩”、“漏”、“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