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


习性学的观点
• 个体的某些社会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固定 行为模式”,是物种进化的产物,例如依恋 行为,某些动物的“牺牲”行为等。
发展心理生物学的观点
• 行为是成熟与经验的融合; • 社会行为模式是生物、认知、社会网络系统
和生态系统组合的一种特性。 • 个体的社会行为模式一旦组织起来就具有完
整性和保守性。
• 安全型依恋产生的条件:养育者的敏感性, 婴儿的个人气质及其与养育者的拟合度。
依恋的意义
• 建立信任感,是成人后人际关系的基础。 • 发展好奇心与探索欲。 • 亲密关系的代际“遗传”。
婴儿期的同伴关系
• 同伴关系的含义: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 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儿童的 同伴关系。
• 辨认面部表情,理解人类共同的情绪信号。 • 社会参照:除了理解情绪信号的能力,8~10
个月的孩子能根据他人的情绪反应来处理自己 不确定的情况。 • 成人的情绪表达是孩子理解和调节情绪体验的 样例。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 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以及自 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 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 • 自我被区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next
早期精神分析的观点:强调动 机和情感的发展源于生命头五年的 经验和原始的生物性性欲望与社会 规范的矛盾冲突。
后期精神分析在承认人格发展 的阶段与生物因素的同时更加注重 社会文化的作用,儿童的自我认同 是人格发展的根源所在。
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主要是通过观 察模仿学习所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 强化虽然很重要,但个体的自我效能 感不可忽视,因此,自我是社会性行 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力量。
认知包括对物的认 知和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指对他人 以及人际关系、社会 事件的认知。
婴儿期社会认知的主要表现
• 对他人容貌的感知
2个月时面孔感知开始集中于面部视觉三角区,开始进行目 光交流。 6个月时能将熟悉面孔与声音匹配 2~3个月时开始母子交流 对人的行为的感知从新生儿的共鸣动作发展到6个月以后的 模仿再到1岁后的延迟模仿。
体我产生。 • 18~24个月,婴儿具有了用语言标志自己的
能力,开始称呼自己为“我”,能用适当的 人称代词称呼某个形象。
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
• 当“客我”产生后,自我意识中的情感体验 如害羞等就产生了;
• 自我控制在婴儿期开始表现,主要体现在服 从指示和延迟模仿等方面。
谢谢 细心聆听!
生态学的观点
• 个体的行为是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 宏观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 每一种生态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个体社会行 为的变化。
•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系统与系统 相互作用的双向积极适应的过程中发展的。
第二节 0—3岁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 社会认知的概念 • 婴儿期社会认知的主要表现
两部分。 •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 5~8个月,显示了对镜像的兴趣。 • 9~12个月,把自己和物体分开,表现出对自
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主体我产生。 • 12~15个月,能区分自己和他人,主体我继
续发展。 • 15~18个月,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认识—客
婴儿情绪的发展
• 情绪表达 • 情绪理解
情绪的发生与分化
•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 但只是原始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本能。
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1 岁以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 本情绪。
婴儿情绪表达的发展
• 哭:生理性啼哭—心理激活—有区别的啼哭 • 笑:自发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有选
第三节 0-3岁儿童 人际关系的发展
• 亲子关系 • 同伴关系
亲子关系的发生
• 依恋:婴儿与母亲之间所形成的由爱连接起 来的永久性心理联系。
• 依恋的主要特点:渴求与依恋对象接近;努 力维持这种接近。
哈罗的实验
依恋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 依恋是一种生物本能,是母子交互作用的结 果:“丘比特娃娃效应”与母性行为的交互 作用结果,是个体生存的一种适应性行为。
主讲 王云霞
第四章 0-3岁儿童 社会性心理发展
学习目标
• 能够知道社会性心理、社会认知的具体内涵。 • 能够举例说明依恋的类型与特点。 • 能够概括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 能够概括0—3岁儿童情绪发展与自我意识发
展的成就。
学习内容
• 社会性心理概述 • 0-3岁儿童的社会认知 •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 • 0—3岁儿童社会性 什么是社会性心理 • 社会性心理发展的阶段 • 对社会性心理发展的解释
社会性心理的含义
• 社会性:对人及其关系的认知与反应。 • 社会性心理的内容:社会认知、人际关系、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基础——气质、情绪情感、 自我意识。
社会性心理发展的阶段
• 埃里克森的危机认同八段论
择的社会性微笑 • 愤怒与悲伤、恐惧在半岁以后逐步出现。 • 自我意识情绪出现:羞耻、尴尬、愧疚、妒
忌、骄傲等与自我意识的伤害和提高有关, 在第二年末出现。
婴儿情绪理解的发展
• 最初,儿童通过完全自动的情绪传染来体察他 人的情绪。最初的“同情”,与他人的情绪产 生共鸣,说明孩子能区分不同的情绪状态。
• 同伴关系的意义: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
巧。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
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的进行 积极探索的精神。 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生
客体中心阶段:6个月以前,不发生相互 作用。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6个月以后,能对同伴 的行为作出反应。
0-1
口腔期
信任感对怀疑感
1-3
肛門期
3-6
性器期
自主性对羞怯或疑虑 主动对內疚
6-12 12-18
潜伏期 生殖期
勤奋对自卑 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
18-25
亲密感对孤独感
25-50
繁殖感对停滯感
老年期
完善感对失望
社会性心理发展的理论
• 精神分析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认知理论 • 习性学观点 • 发展心理生物学 • 生态学观点
认知理论对社会认知的解释
• 社会行为是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输 出结果。
• 角色采择观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依赖于他的 角色采择能力的高低,而角色采择能力与他的 认知发展水平相关。
• 社会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社会行为是社 会信息加工的结果,而信息加工依赖于他们先 前的社会经验诸如知识、信念和态度等。
气质虽然是个性,尤其是社会性 发展的基础,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 是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 拟合度。所谓拟合度即环境中的教 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 质特点的符合程度。
气质与环境的拟合性观点提示我 们,每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特 点来到这个世界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个性 成长的环境,给他们以成长的力量, 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2岁以后,同伴间发 生互补或互惠的游戏行为,同伴关系开始建立。
第四节 0-3岁儿童社会性心理 发展的基础
• 0-3岁儿童的气质 • 0-3岁儿童情绪的发展 • 0-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
儿童的气质
• 气质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 儿童个性的形成因素来源于生物、社会和个体
的自我意识,生物方面包括先天气质、体格体 貌和成熟速率。 • 婴儿的气质被分为:容易护理的、困难的和慢 慢活跃起来的。 • 虽然气质是先天遗传的,但趋于稳定还是需要 一段时间的,一般要到2岁左右才能相对稳定。
相关主题